从马可·波罗到霍金

2021-07-11 05:42蔡逢衣
西湖 2021年5期
关键词:伊本波罗马可

蔡逢衣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杭州

2011年,在巴黎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那么,西湖可有外国人留下的痕迹呢?有一天,我发现家里书架上有一本《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1254-1324)是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旅行家,他在元朝时来过中国,游历了很多地方,包括他特别喜欢的杭州,他眼中的西湖或孤山又是怎么样的呢?我对此十分好奇,细读了他的游记。

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随父亲和叔叔等人从故乡出发,他们不远万里,主要是沿陆路来到中国,受到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接见,随后奉其命巡视各地,考察并游览了杭州,他在书中称杭州为天城。话说马可·波罗辞别大都(北京)后,经游涿州(河北)、济南、济宁(惜未提及曲阜)、徐州、淮安、扬州、南京、镇江、常州和苏州等地。之后徒步三天,来到了京师(杭州)。

那时杭州已做过吴越国和南宋首都,甚是繁华,他用了14页的篇幅来叙述,比前面那些城市的总页数还多。马可·波罗在杭州流连忘返,把他看到的都记在脑子里,在他的记忆里杭州简直是“人间天堂”。“这座城市位于一个淡水湖与一条大河之间”,无疑他说的这个淡水湖就是西湖,而大河就是钱塘江了。

依照马可·波罗的叙述,杭州的街头车水马龙,道路很宽敞,城里有很多商铺和市场。市场上出售不同种类的猎物——鹿、野兔、鹌鹑、家禽,以及水果,等等。“每天都有大量的海鱼从河道运到城中”,看来那时杭州人就喜欢吃海鲜了。因为本地生产绸缎,加上从外地运来的,所以他看到居民平日多穿绸缎衣服。如此说来,“丝绸之都”的美名由来已久。

《游记》中也写到,杭州城中有12000座桥梁,这在今天看来似乎难以想象,该不会马可·波罗把杭州与他的故乡威尼斯相混淆了吧?但他说大运河上的拱桥都建得高高的,倒是实情,比如杭州的北大门拱宸桥。他还写到,杭州社会秩序良好,男男女女“容貌清秀,风度翩翩”,喜好装饰,建筑华丽,邻里关系和睦,“丈夫对妻子表现出相当的尊敬”。

我想马可·波罗说到的最后那个传统已经承继下来,并影响到了邻近的上海等地。书中还写到,大湖中有“大量可供游览的船只和画舫”,可载人数不一,这与今天也十分相似,只不过那时都是手划船罢了。我同时猜测,如今夜间禁行的手划船那时是开放的。

“湖心处有两座岛”,人们喜欢去那里办喜宴。他说的那两座岛应是三潭印月和湖心亭了,因为西湖三岛之一的阮公墩是清代才有的,只不过如今的婚宴都是在饭店里,甚至婚纱照也在岸边拍摄。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马可·波罗并没有提及西湖周边的群山,如宝石山、吴山、玉皇山、南北高峰等等,待又仔细读了一遍,还是没有看到。

翻遍全书,书中只是讲到一个洞穴:“游客乘着街车(估计是黄包车)代步去花园,一到园中就被引到阴凉的洞穴休息”,我想这个洞穴应该是山洞,很可能是宝石山下的黄龙洞。小时候我家离黄龙洞只有几百米远,经常和妹妹去那里玩,现在还是个公园,常有杭州人去那里唱越剧或打太极拳。

或许马可·波罗没到过孤山,即使是到过了印象也不深。事实上,他来杭州时,离开故乡意大利已快十七年了,思鄉之情甚切。辞别杭州后,马可·波罗南下福建,从泉州搭船返回故乡。马可·波罗回国后,刚好碰到威尼斯人与热那亚人开战,他不幸卷入被俘,那是在1298年。他在热那亚的狱中遇到了作家鲁斯梯谦,这位狱友将马可·波罗口述的东方游历记录下来,便有了今天的《马可·波罗游记》。

孤山没有留下马可·波罗的痕迹,但杭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意大利人,在西湖东岸的六公园为他立了一座全身的青铜塑像。《马可·波罗游记》闻名于世,虽说游记中笔墨着力最多的地方是天城,可杭州和西湖却没有跟着沾多少光,大概是书中只写“天城”而没有提及杭州这座城市名字的原因吧。无论如何,马可·波罗如此喜爱杭州,让我十分开心。更有意思的是,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即1325年,又一位闻名于世的大旅行家从更遥远的地方出发来中国,他也会来杭州。

阿拉伯旅行家白图泰在杭州

上篇写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杭州的故事,他回到故乡威尼斯之后,在热那亚监狱里口述了《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于1324年去世,第二年即1325年,有一位非洲旅行家从比意大利更遥远的摩洛哥出发,启程来中国。想必大家都十分好奇吧,这位高人究竟是谁呢,答案即将揭晓,他就是伊本·白图泰(1304-1377)。

伊本·白图泰出生在直布罗陀海峡南端的港市丹吉尔的一个柏柏尔人家庭,柏柏尔是西北非一个极富特色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除了摩洛哥,还遍布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甚至利比亚、埃及、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的部分地区,Berber这个名称来自拉丁语的Barbari(野蛮人)。伊本是阿拉伯世界最伟大、最传奇的旅行家。那么,他一生总共去了多少国家,到中国后又去过哪些地方呢?

伊本一生共有三次远足,游历了44个国家,行程约12万公里,比马可·波罗到过的地方要多得多。其中到中国那次是他最长的一次旅行,中国是那次旅行的终点。那年他只有21岁,先是随一支商队出发去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地——沙特阿拉伯麦加朝圣,他们沿着地中海和红海岸边行走,完成朝拜仪式后他觉得意犹未尽,便孤身一人,再次踏上了旅途,他的目标是东方古国——中国。

伊本从阿拉伯半岛的南端也门坐船到了印度洋中的马尔代夫,之后继续乘船,到达中国元朝主要港口刺桐城(泉州),然后沿着陆路和内河去首都北京(大都)。

我之所以了解伊本的行程,是因为手边有一本中文版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这本书有近660页,是《马可·波罗游记》的两倍,被翻译成各国语言,成了世界名著。

我从这本游记中得知,伊本是在1346年到达泉州的,此时他离开家乡已经21年了。之后,他经过江府(学者考证是江西抚州南城或浙江衢州江山),来到了汗沙城,那正是杭州。按照书中描写,伊本从刺桐到江府用了10天,从江府到汗沙用了17天,由此我可以推测,他说的江府更有可能是在江西。

虽说伊本的游记很厚,但因为他去的国家多,写到中国的只有20来页,这其中描写杭州的有4页。尽管篇幅只有马可·波罗游记的零头(伊本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了穆斯林世界),但伊本的描绘生动形象,且着重点有所不同(幸好如此,否则他与马可·波罗都是元朝来的,难免会有重复)。书中还有11幅伊本的旅行地图,包括在中国的路线简图。

按照伊本游记的描述,他初来乍到就受到杭州城里穆斯林兄弟的欢迎。由此书可知,元朝时杭州与其他中国城市一样,有许多清真寺。伊本应邀参加了杭州总长官(相当于市长)郭尔塔王爷的宴席,长官特地请来穆斯林厨师,还派公子陪他在西湖上搭乘游艇。公子酷爱波斯音乐,随船带来了许多歌手和乐师。

他们共同欣赏了美妙的歌曲,有汉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每当歌手唱完一首波斯歌曲,公子便命其再唱一遍。书中写道,“西湖上船艇相接,帆樯蔽天。彩色的风帆与绸伞相映成辉,雕舫画艇,十分精致。游船相遇时,游客多相互投掷橘子和柠檬。”有一天,总长官还招待伊本看了神奇的嘉兴绳技,应该就是著名的海宁皮影戏吧,我记得作家余华小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就是皮影戏艺人。

按照书中描写,那时的杭州分成六个城区,伊本逐一游览并做了介绍。第一城是守城卫兵,共一万二千人,“我”进城的第一天寄宿在军队长官家。第二城是犹太人和基督徒,还有土耳其人,该城长官是中国人。第三城是穆斯林,有清真寺和宣礼官,“我”在此城住了15天。写到这里,我记起有一年春节,我和家人在南海南岸的文莱苏丹国游览时,也参观过几座很大的清真寺,我们脱了鞋,换上他们的黑长袍才得以进入。

第四城是总长官所在地。第五城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地方,市容美丽,有许多能工巧匠,织造绸缎和竹篮,后者可以盛放饭菜。第六城是水手、渔民、木匠、弓箭手和步兵。伊本描述到,第四城最为美丽,建筑极其雄伟,长官府在其中心,有三条河流穿过。杭州城内有许多工场,包括织造上等衣料和打造军器的。总长官告诉伊本,他们共有1600名师傅,每个师傅带三四名徒弟,他们都是奴隶,服役十年后方可去掉脚镣。

由此伊本得出结论,杭州是他在中国游览的城市中最大的。同时他也提到,杭州的天气炎热。伊本离开杭州后,沿着大运河去了京城,遗憾的是,可汗(皇帝)外出打仗了。伊本获准参观了可汗的宫殿,回程依旧经过杭州,再到泉州搭船,可惜他没有再详细描写。伊本返回故乡以后,出任苏丹的幕僚,向苏丹讲述了他在世界各国包括东方的旅行故事。苏丹十分感兴趣,于是命令秘书穆罕穆德·凯洛比将伊本的故事记录成书,这才有了闻名于世的《伊本·白图泰游记》。

孤山三林,他把馒头带到日本

写过孤山的两位林先生,梅妻鹤子的宋代隐逸诗人林和靖和创办浙大前身求是书院的杭州知府林启。近日,我在阅读一本西湖闲书时,发现孤山还有一位林姓人氏——林净因(与杭州出生的民国才女林徽因仅一字之差),他的纪念碑就在林和靖的放鹤亭和纪念林启的林社近旁,事实上,沿着小台阶走几步就到了。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林净因竟是日本馒头家族的始祖,日本人最尊敬的中国人之一。他们三人堪称“孤山三林”。

接着我又发现,这位林净因还和林和靖同为奉化人。那么他们到底有啥关系呢?原来,林净因竟然是林和靖的第七世孙。写到这里,想必读者好奇了,终身未娶的林和靖,怎么会有后代呢?进一步了解,古代有杜绝断香火这一说,林和靖的兄弟曾把一个儿子过继给了他,林净因正是这位侄子的第六代孙,他生活的年代是元朝。

众所周知,唐代以来,有许多日本人来中国留学,这其中有不少是僧人。元代时有位日本青年叫龙山德见,他渡海来到宁波天童寺学习佛经,后来成为一名高僧,收了不少俗家弟子,奉化少年林净因便是其中之一。1349年,年届七旬的龙山已在中国生活了45年。他思乡深切,搭乘元朝官船回到日本,林净因为了照料师傅,便陪同他去了古都奈良。而在龙山出任京都建仁寺住持之后,林净因也跟着师傅去了日本首都。

那时候,日本的食品制作工艺不高,面食难吃,僧人的伙食也比较差。林净因便用自己在中国学到的手艺,制作出一种新的点心。這种点心类似于现在的包子,里面是豆沙馅。这在今天看来非常普通,但在当时的日本却让人惊喜,就连贵族和皇室成员都来品尝并赞不绝口。后来,天皇接见了他,并把一位宫女赏赐给他做妻子,林净因从此在日本家喻户晓。

林净因结婚以后,生下了两男两女。他在自己的婚礼上制作了红白双色馒头,也被日本人纷纷效仿,从此赋予了红白馒头喜庆的含义。林净因的后人在日本开设了一家叫“盐濑总本家”的馒头店(盐濑是他家所在街道的名字),延续了660多年,一直传承至今。那么林净因的纪念碑为何在孤山呢?

原来,林净因在日本娶妻生子、事业成功的同时,也非常想念自己的故乡宁波奉化和父老乡亲,尤其是在师傅龙山德见去世以后,他更想回家乡看看了。终于在1359年,在日本生活了大约十年以后,林净因暂别妻儿回国,当时是告诉她们日后再回日本的。

可能是那个年代渡海非常艰难,这一别林净因就再也没有回到日本。尽管没有了他的音讯,其家人仍顽强地生活下去,并传承其手艺,在京都开馒头店。多年以后,林净因的后代不仅把他的手艺传承下来,还使其美名远扬,同时也寻找机会来中国寻祖。

早在15世纪,著名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政(1436-1490)就为林氏馒头店立了招牌,传到今日已是第34代了,现在的传人叫川岛英子。她的馒头店生意依然兴旺,并成为日本最著名的馒头店之一。作为点心业始祖的林净因自然也十分让人尊敬和怀念,以至于在古都奈良专门为他设立了“林神社”和“林神殿”。

据说迄今为止,日本人只为三位中国人设立过神社,另外两位分别是荒蛮时代东渡日本的徐福和蒋介石(位于爱知县的中山神社)。每年4月19日,林神社会举办馒头节。在京都,有一条街叫做馒头街,还有一栋写字楼叫“盐濑大楼”,顶楼就是川岛英子的办公地。除了出售盐濑馒头外,大楼内还设置了茶室和茶道教室。

林净因的后代不仅把他的手艺传下去了,还为了寻祖而多次来中国,并趁机学习新的制作工艺。除了回奉化,他们还会来杭州西湖,到孤山的后山。1994年,经杭州市政府批准,他们在参拜了放鹤亭和林和靖墓之后,选择近旁的一块空地,修建了林净因纪念碑和净因亭。也因此,西湖有了“孤山三林”。

1922年秋天,他在上海宴请爱因斯坦

在孤山脚下的西泠印社工作好几个月了,一直挺好奇,印社的最高处在哪?于是有一天,我沿着牌坊台阶往上走,穿过鸿雪径,到达了印社的最高点,那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花园别墅,面积应不足一百平米,叫题襟馆,也叫隐闲楼。这是在1914年,即吴昌硕先生担任印社首任社长的次年,由吴先生、书画家王一亭、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等人募集书画拍卖筹款而建造的。

漫步至馆前的空地,站在平台前远眺,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难怪吴昌硕先生每次来孤山,都会登临此地,且常常于此写诗作画,可见他是多么喜欢这个地方啊。这儿我想说说参与筹建的王一亭(1867-1938),他不仅是著名的书画家,也是成功的商人和慈善家,并对吴昌硕金石书画的推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王一亭祖籍湖州吴兴,生于上海周浦。他曾两次任上海总商会主席,出任过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同时他也加入同盟会,资助辛亥革命,担任过国民党上海分部部长。王一亭曾师从著名画家任伯年(萧山瓜沥人,“海上四杰”之首),后与吴昌硕亦师亦友,其作品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意识,笔墨酣畅,气势雄阔而不失写实本色,在清末民初海上画派中影响力仅次于吴昌硕,两人有“海上双璧”之誉。吴昌硕曾赠诗王一亭曰:“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

1914年,即吴昌硕出任西泠印社社长的第二年,王一亭在上海为70周岁的吴昌硕先生举办了生平第一个作品展。展览非常成功,吴昌硕名声大振,可谓是大器晚成,同年成立的上海书画协会推荐吴昌硕为会长。因为作品展的举办地六三園是当时日本人接待贵宾的宴请地,故而从那时起吴派艺术就在日本备受推崇。1936年,王一亭70岁生日,梅兰芳来沪为他庆生。

值得一提的是,1922年11月13日,王一亭曾在上海梓园家中设宴款待了乘船赴日途中经停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那时这位物理学家已举世闻名,我奇怪的是,他在上海仅有的一天为何要由艺术家来接待。经过调研才发现,那时上海的大学里还没有物理系呢,以现今赫赫有名的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例,它们的物理系分别创建于1928年和1952年。

爱因斯坦本人喜欢艺术,加上此番是去东京,而日本人对王一亭特别崇敬,故而选择了梓园。果然那天晚上,爱因斯坦十分开心,他在酒宴上提笔留言:“今日得观众多中国名画,极为愉快,尤佩服者乃王一亭之个人作品!”并称若有机会,下次来上海时,希望能再到梓园看看。不知这是否是爱因斯坦中国行留下的唯一墨宝?

说到梓园,它位于乔家路113号,离城隍庙不远,是在康熙21年(1682)前后由进士周金然建成,原名宜园,后几度易主更名。1907年,王一亭出高价买下,因园中有棵古梓树,更名为梓园,门额上的园名由画友吴昌硕题书。如今,老房子仍在。而在这条仅500多米的乔家路上,还坐落有明代徐光启故居“九间楼”(乔家路234-244号)。我期待着下次有机会来上海时去探访。

日军占领上海期间,企图利用名人声望,于是派汉奸找到王一亭,真枪实弹当面演示百发百中的手段。面对生命威胁,王一亭拒绝“为虎作伥”,随后避居他处。日伪侵入梓园胡作非为,王一亭闻讯,毅然离沪,转道香港,1938年病重返沪后去世。远在重庆的蒋介石题赠挽联:“当飘摇风雨之中弥征劲节,待整顿乾坤而后重吊斯人”。十年后,国民政府在虹口公墓为王一亭举行隆重的葬礼,蒋介石为之题写“清标亮节”。

尼克松两次来杭州,苏堤给了基辛格灵感

之前我写到13世纪马可·波罗和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游览杭州的故事,他们分别来自欧洲和非洲。最近,美国疫情非常严峻,中美关系也有些紧张,我忽然想起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首次访华时,也曾经来过杭州,并在西子湖畔起草了著名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那意味着如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解冻。

那次访问是在1972年2月,离我出生还早着呢,我是在高一历史课上了解到的。尼克松一行从华盛顿启程,他们先是飞到北京,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大概因为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很喜欢西湖,向尼克松极力推荐了杭州并做了安排。于是,2月26日上午参观完故宫以后,尼克松和夫人一行就从北京直飞杭州。

那次尼克松总统夫妇、基辛格博士等与周总理一同乘坐中国民航专机B208号,那是苏联制造的伊尔18螺旋桨飞机,其他美国客人则乘坐“76精神”号总统座机。据说当时因为担心美国人的波音飞机太大了不好降落,临时扩建了杭州的笕桥机场(现为军用机场)。

美国总统一行下榻在如今杨公堤上的西湖国宾馆(刘庄),但是唯一的晚宴却是在北山路的杭州饭店(今香格里拉饭店),就在西泠桥北侧,那是我每次骑车去印社上班都要经过的地方。一开始我没有查到尼克松是否去过白堤和孤山,但他的回忆录里有提到三潭印月和花港观鱼。

后来,浙江传媒学院的胡老师告知,那次尼克松去过白堤和孤山,当年还是小学生的她被要求扮成小游客,站在平湖秋月的亭子里,亲眼看见尼克松一行乘船在那里上岸,还说他们应该是从六公园出发乘船来的。我还了解到,后来的福特总统那次作为众议院议员也随尼克松一起访华。不出意外的话,福特也应该到杭州来了。

翌年,副总统阿格纽辞职后,尼克松任命福特为副总统。又过了一年,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辞职,福特依照美国宪法第25条修正案就任美国总统。因此,也可以说那次西子湖畔同时来了两位美国总统。福特做了总统以后,下令无条件特赦了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所犯的所有罪行。历史学家认为,这是福特1976年大选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回来看尼克松首次访华,只在杭州住了一个晚上,停留了21个小时,那可能是杭州历史上最神奇的一天。他的助理基辛格博士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在杭州起草了中美联合公报。期间他们遇到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是如何在公报里谈论台湾问题。

在刘庄八角亭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基辛格忽然问及苏堤的名字,乔冠华告诉他苏堤以北宋大诗人、杭州知州苏轼的名字命名。基辛格又问,苏堤东边是西湖吧,那西边呢?乔冠华回答说也是西湖。这给了基辛格灵感,他激动地说:“两边都是西湖,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的大陆与台湾人民都是中国人,您看如何?”

乔冠华听闻此言,也激动得站了起来说:您说得太好了,我们分头向周总理和尼克松总统汇报吧。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公报的措辞和语调就这么定下了。第二天一大早,尼克松一行匆匆游览了灵隐寺之后,高高兴兴地离开杭州去了上海。

虽然沪杭两地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他们仍坐飞机(那时的火车或汽车恐怕都要四五个小时),这回美国人搭乘的是他们自己的波音飞机。在上海停留了一天以后,尼克松回到了华盛顿。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在杭州起草的“上海公报”,大概因为上海比杭州更有名(上海的英文发音也特别好听)。无论如何,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

值得一提的是,尼克松首次访问杭州时曾携带了五棵树作为礼物,其中四棵红松种在花港观鱼,后来都未成活,另外一棵加利福尼亚红杉种在杭州植物园,存活了下来。四年以后,已经卸任总统职位的尼克松再次应邀访华,此时周恩来已去世,他见过毛泽东以后,便又来到了杭州,并亲自去看了当年他赠送的那棵红杉。我真心希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长存。

那一年夏天,霍金先生在西湖

上篇写到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来杭的故事,今天忽然想起,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1942-2018)也曾于18年前来过杭州,他在杭州逗留了一周,住在西湖边的香格里拉饭店(尼克松在杭州唯一的晚宴也在此饭店举行),还被杭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那时我已经上幼儿园了,我想霍金先生是我出生以来,到杭州来过的最著名的科学家。

霍金是我非常崇敬的科学家,念中学时便听老师介绍过他的科学成就,他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点理论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等。巧合的是,霍金出生的那年,恰好是牛顿诞辰200周年;而霍金出生的那天,即1942年1月8日,则刚好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1564-1642)逝世300周年。

不幸的是,1963年,正当21岁的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之际,他患上了卢伽雷氏症(俗称渐冻症),全身瘫痪,逐渐丧失了言语功能,行动非常不便,只能依靠轮椅,手指也只有三根可以移动。尽管如此,霍金經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很励志也很让人感动。

2002年盛夏,霍金先生应邀来浙江大学参加一个关于弦理论的国际会议。能请到史蒂芬·霍金很不容易,据说是在浙大兼职的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先生促成的(授予霍金杭州市荣誉市民称号也是他的建议)。会议开幕前一天,霍金和夫人一行飞抵浦东机场,从伦敦到上海飞行了约10个小时。

随后,霍金先生和夫人被浙大方面直接接到西湖边的香格里拉饭店。

据那次浙大数学中心负责接待的一位老师说,为了照顾霍金先生的身体,霍金夫人和三位雇来的强壮的护士一路小心翼翼,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在杭浦高速公路上的车速都维持在每小时30到40公里。

后来有一天,应霍金夫妇要求,会议组委会安排他们乘专用的画舫游览西湖,霍金的轮椅就一直停在船头。参观三潭印月时,霍金称赞说,“It is very beautiful。”这是那天他在船上说的最完整的一句话。后来船行到目的地西泠桥边,飘来一阵荷香,霍金的鼻翼翕动,夫人说荷花真香,他们以前看到过睡莲,但没见过荷花。

上岸之前,画舫在荷香中停了许久,大家都静静地等着。看到霍金先生和夫人那么喜欢荷花,回到香格里拉饭店以后,工作人员特意到附近的曲院风荷花房买了一支,送到他们的客房里。相信在那会儿,霍金也看到了旁边的西泠桥和桥边的慕才亭,只是有关的报道没有提及。

记得爸爸跟我说过,有一天,他和他的一些浙大同事曾与霍金先生在黄龙饭店共进晚餐,不过是坐在隔壁桌。爸爸后来告诉我,他有点后悔当初没去向霍金先生敬酒并合个影。几年以后,爸爸去剑桥访问时,曾在一位剑桥友人的陪伴下,专门去霍金办公室探望,那是一幢陈旧的木质老房子,霍金办公室的大门是黑色的,可惜那天他不在办公室。

爸爸还在霍金的食堂用过晚餐,看见他和同样来过中国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先生的画像并排挂在餐厅墙壁上(据说霍金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南京出生的李约瑟夫人的书法呢)。不过回国后爸爸写了一本《数学简史》,也算是向写过《时间简史》的霍金先生表达致敬了。如今大师已逝,我们再也见不到霍金先生和他歪歪的脑袋了。

除了学术研究,霍金也致力于科学普及。1988年,他撰写的《时间简史》出版了。这本书分12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遥远的星系、黑洞、粒子和反物质等科学界前沿知识,对宇宙的起源、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命题进行了较为通俗的阐述,让那些对宇宙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了解他的理论和其中的数学原理。

《时间简史》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40多种文字,累计销售2500多万册,成为一本畅销全球的科学著作。霍金的声望也超出了学术圈,进入到公众社会。遗憾的是,虽然我家书房里也有这本书,至今我还在等待时机,去鼓起勇气翻看呢。

(责任编辑:钱益清)

猜你喜欢
伊本波罗马可
阿拉伯编年史家伊本·艾西尔及其所处的时代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马可 时光の味道
伊本·白图泰藏在摩洛哥“迷宫”中
马可的音乐遗产
试论伊本?西那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二)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一)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2013年波罗车充电指示灯异常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