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淮北段沿岸民俗文化特征研究*

2021-07-12 15:31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淮北大运河民俗文化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一、民俗文化

对“民俗”的解释,西方学者解释为“民众的学问”,这是英国学者汤姆斯在1864年首先提出来的。而在中国,解释见《说文解字》,“民”即为“民风”,释“俗”为“习”也,是民间传承的一种习尚,体现出平常百姓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影响民俗文化的产生是和其生态、心理背景、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和演变中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模式。肩负着传承国家民族精神,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大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认为,其主要来源于三个层次的干流汇聚。一是上层文化,主要来源于其在政治和经济占有优势的地位创造出来的文化,又称为雅文化;其二为中层文化,所处于在市民阶层和城市商业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称为市民文化;其三是下层文化,即所处于市民阶层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称为底层文化、草根文化和俗文化,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根基文化的特征。

其三者之间的关系“既相分离,乃至对抗,又相互纠结、渗透”,形成了整体的民族文化。位于中层和下层的文化被称之为民俗文化,最能够展现民族和百姓的内在特征,形成了具有鲜活生命和斑斓多姿的灿烂文化。可以延续历史的根脉,直通百姓的心灵深处。同时也有着田野独有的醇正、浑厚和浓烈的芬芳,只有弄懂和弄通民俗文化,才能体会读懂社会和我们的民族与百姓。

二、运河民俗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在华夏大地变现得最为强烈和独特。

民俗文化的具体内涵大致包括三大方面:一是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生活民俗为主,包括生产、饮食、交通、服饰、居住等内容;二是社会民俗文化,以村镇、宗族、节庆、家庭、节令、社会机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三是精神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艺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传统、方言、信仰、伦理道德、游艺竞技等方面。

三、运河民俗文化的特性

(一)传统的神秘性

宗教信仰是人类最早风俗活动的起源。生活在运河流域两岸的部落依靠采集周边的野生植物和猎取动物来作为自己的生活来源,也会将这一植物和动物当作他们心目中的神明来加以崇拜。不仅如此,也会将常见的自然现象加以推崇,诸如山石、日月、天地等。人们在生产力极其低下、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深感自然力高于人力,远远超出人力之上,于是逐渐产生一种改变性质的认识,认为自然力高于人力,生命和意志是由某种神灵主宰,进而把自然人格化并加以崇拜。就出现了某些部落把某种动物和自然物神化作为自己独有的保护神。神龙的图腾崇拜是我国最典型的图腾崇拜,最早的形象是出现在中原的龙山文化和内蒙古赤峰赵宝沟史前文化的陶器物体上出现的猪首蛇身图像。龙的形象特征比较复杂,是集猪、马、蛇和闪电于一体的外貌特征,是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幻想出来的一种动物。

《说文解字》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说明人们心目中的龙具有超自然的力量。空中雷鸣电闪往往伴随着大雨,人们把雨与龙连在一起,龙就成了一个祥瑞的动物。龙有时被过分地夸大形象,使其带有神秘和神奇的色彩。龙图腾崇拜被世代生活在大运河两岸的人们所传承,人们往往以龙的传人自称。在封建时代,封建的统治者为了能够便于自己的统治,达到江山永固的目的,会将自己神话为“真龙天子下凡”,用此手段来麻痹、欺骗普通百姓,无疑更推动了龙的神秘化,民间则会借用“龙凤吉祥”的民俗心理,象征事物一切顺利。

(二)长久的传承性

大运恶化的民俗文化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文明原则,在发展的过程中进程缓慢甚至变化甚微。民俗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会约定成俗,通过人相袭、代相传进行传承。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在变异中传承。如属于精神方面的信仰民俗、信仰观念在节日中逐渐淡化,节庆新民俗更加凸显娱乐部分。如端午节龙舟竞渡今日已变成了纯粹的体育竞赛项目(驱疫、祭祀水神的内容已经消失)。任何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必然会发生变化,有时急有时缓,当今社会转型期则变化异常剧烈,一些习俗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迅速走向消失,这是正常的。

(三)自觉的实用性

运河民俗文化是以北方麦黍农耕文化和南方稻米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民众创造了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反过来又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所以说,民俗有实用性,也是它的最本质特征。民众对稷黍的崇拜、封建统治者对天地的膜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形形色色的民俗,还有进入民众生活的婚嫁、丧葬、寿诞、礼仪、信仰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民俗,都揭示了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揭示了民俗文化的实用性特征。

四、大运河淮北段沿岸民风民俗

根据运河民俗文化趋同性和持久的传承性特点,大运河淮北段民风民俗包括生活、生产与交换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礼仪民俗、崇信与禁忌民俗、游艺竞技民俗等等。这些民俗,琳琅满目、包罗万象,又十分鲜活,斑斓多姿。

从自然地理位置上看淮北,这里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盛产大豆、玉米、小麦。黄淮海平原也提供了做酒的好原料,再加上运河的水质好,水上运输便捷,便成为中国黄淮海平原上的美酒基地,销售旺地。在这条酒文化带上,上有洛阳的杜康,中有商丘的张弓大曲、周口的宋河粮液、亳州的古井贡酒、淮北的口子窖,直到运河下游的苏北双沟、洋河曲酒等,形成了一条美酒文化景观带。

这里沟渠纵横,水道密布,为交通提供了舟楫之便。大运河水道联结诸多水系,在更深广的方面促成了淮北地域民俗文化的形成。民俗民性的生成与嬗变,可说与运河交通带来的东西南北文化渗透、汇聚、交融息息相关。

从政治文化层面上看,有着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称黄河水系流淌于此,作为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心地区—中原文化直接影响和渗透到这一地区。据历史记载,这里曾是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都在这里交流碰撞、这里礼贤崇道,尊儒尚仁,文化意识较强,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延续文化经络的文化精神,包括文化观点、文化心理、文化积淀,形成很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图式。具有极强的丰富性、持久性。浩繁的典籍,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文化,各种技艺、工艺、表演艺术、民间绝活,绝技等五彩斑斓。

南宋以降,由于战乱频仍,大运河淮北地区逐渐衰退。从生态良好的富庶之乡一度变成穷山恶水。从崇慕儒学,家诗书、户礼乐的文化沃土变成了文化断裂的文化贫困之地。这里的百姓长达七八百年艰难困苦和颠沛流离中生存,艰难困苦,使他们在经济文化层面,有重节俭、持勤俭的传统。造就了本地域的人们有情有义,敢爱敢恨,集体意识强,也特别讲究实际;苦难随重,可心事不重,凡是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崇尚自给自足,以面为主食的饮食文化特别发达,做工比较精细。粗粮细做,花样翻新,稀稠搭配,制汤讲究,味道清醇,五味调和,质味适中。其食材的广博,烹调技术之丰富精湛,常常让人为之叫绝,甚至带有表演性、娱乐性,呈现艺术性特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又呈现出吃的丰富性哲学意味。

五、结语

总而言之,大运河淮北段民俗民风具有丰富性、多样性,而又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使得淮北得以北会燕赵齐秦之壮士,南聚吴越江淮之丰饶,西接汴洛关河之风骚,形成了斑斓多姿、绚丽独特的民俗风情。

猜你喜欢
淮北大运河民俗文化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淮北夏玉米的生育特点及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