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竹朗金龙特征探讨及传承思考

2021-07-12 15:31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龙舞金龙龙门

(鹤山市非遗保护中心,广东鹤山 529700)

对于传统龙舞,学界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其传承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建议。有学者从功能路径的角度提出龙舞发展建议,如舒云久等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龙舞的传承提出了规范机制、媒介传播、城乡文化融合、产业驱动等发展路径。有学者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提出龙舞发展建议,如苏雄从地方文化特质的角度分析,提出加大教育投入、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建设等建议。有学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龙舞发展的建议,如周争蔚提出从课程建设、舞龙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舞龙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推广等五个方面的推动策略。

本文认为,由于发展的多元性以及区域的差异性,传统龙舞的传承应该结合具体个体的要素进行分析。因此,可以尝试以个案为例,分析其特征,通过特征构建,提出相应的传承思路和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着重讨论鹤山竹朗金龙这一个案的特征及其体系结构,为下一步进行传承策略研究奠定基础。

一、历史缘起

鹤山竹朗金龙的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竹朗施姓始祖自福建迁粤,施姓始祖迁粤后生活于广东省顺德龙岗,生四子,长子在竹朗塘尾村定居,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始迁地顺德龙岗有举行“洪圣诞”的习俗,施氏先祖定居后也把这项习俗也带到了竹朗。至嘉庆十七年建造洪圣庙,当年洪圣庙建成入伙时,举办洪圣诞打醮祭神活动。施氏族人提议,龙是吉祥物,能引竹朗风生水起,遂在“洪圣诞”打醮活动期间舞龙助兴,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后便成为传统,成为当地重要的民俗表演样式。

按照旧俗,打醮舞龙为10年一次,有“许十年愿,还十年福”的说法。改革开放后,当地为了发掘民间传统艺术于1985年恢复了打醮舞龙民间传统活动,并由打醮为主转化为舞龙为主,其表演周期也从10年一次改为逢重大喜庆表演,近年因应鹤山每年春节办“龙狮会”的活动,而变成每年一次。该项活动在2012年列入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活动内容和道具

整个活动历时7天,以打醮为主线,辅以包括舞龙在内的各类表演,吸引着海内外施氏族人。

(一)接菩萨巡游

在“洪圣诞”之前一段时间择好良辰吉日,确定打醮时间。大醮期间设坛祭祀,祭坛设在施氏祠堂门口,坛高数层,上置香花灯烛,蔚为壮观。巡游前,村人先到洪圣庙接出洪圣大王菩萨,用大轿抬起走在队伍最前面,村里有名望的男丁等人骑马或抬轿走在菩萨像之后;接着,是两队将军(一队是成年人扮演,一队是少年儿童扮演)一左一右;罗伞大旗随后,之后是龙纹日月牌;紧接着是鲤鱼、鳌鱼;最后是金龙、狮子。

(二)龙舞表演

巡游之后,整个队伍来到田浪村进行龙舞表演。

1.将军舞:大小两队将军人手一条木棒,绕着四条龙门大柱走出“双凤朝阳”“双飞蝴蝶”“剪刀”“燕子尾”等花式。

2.鲤鱼鳌鱼舞:将军队伍表演完后,鲤鱼慢慢游出,在龙门柱前试水,观察水纹变化,在龙门两侧三前三退都被龙门的大水阻挡而不能跳过去;鳌鱼出,表演者先翻一轮筋斗,以手代脚走路,驱逐冲散拼命想跳过龙门的鲤鱼,形成鳌追鲤的精彩场面。

3.金龙舞、狮舞:舞龙与舞狮同台演出。鲤鱼、鳌鱼表演完后,金龙蜿蜒而出,追赶在龙门侧边出没的狮子,狮子滚地、跳跃躲避金龙的追击,但被金龙身体围住而逃不出,便跪在金龙面前,以舌头舔龙须,表示对金龙服服帖帖。

金龙表演的套路有“金龙追狮”“狮子洗龙须”“翻龙肚”“鲤鱼跳龙门”“鳌鱼游龙门”等。其中,“翻龙肚”是舞金龙难度最大的花式,100余个壮健男子舞着七十米长的金龙在龙门前慢慢盘绕着身体,然后龙头沿逆时针方向慢慢伸向龙门中间昂头前进,再按顺时针方向折回(龙回头),待龙尾穿出龙门后,便以逆时针方向回卷,直至整条龙以大U型变成n绕过龙门四条龙柱为成功。

舞龙活动的第二日,便开始游村活动。竹朗有6条村,每条村都设有门楼,金龙必经门楼穿过,村人在门楼两侧鞭炮相迎,龙要侧身而过,按照习俗,在金龙经过时要给龙灌酒,必须一饮而尽。

在为期7天的打醮活动期间,白天是金龙巡游、表演为主,晚上则有很多辅助性的表演项目,如在祠堂侧搭台唱大戏,上刀梯、磨鸡蛋、走火炭路等。

(三)舞龙道具

金龙原来有12节,后为了满足族人子弟舞龙的需要而逐渐增长,发展至进已有38节,全长78米。每节需要2-4人不等,参与整个龙舞的人数超过100人。金龙的龙身、龙头、龙尾用竹篾织成,龙头龙尾各重50多斤,必需孔武有力者才能舞动。从龙头到龙尾都用金黄色的饰物装饰,以为龙鳞。先在纸上描出龙鳞,贴上金铂,再描颜色,之后一片片贴在骨架上。

除了金龙之外,还要为龙舞搭建龙门,寓意“鱼跃龙门”,一般会搭建5座龙门,分别在庙门、三角地、田浪、鹤仔窝、长岗。另外,从广义上说,村庄周边的山、水、庙、桥等自然环境也成为竹朗金龙活动的道具,这一点在与其他同类活动的对比中显得较为突出,具体将在下文详述。

三、特征分析

(一)多种元素共舞

广东其他地区的龙舞活动大多单独进行,或是辅以鲤鱼、鳌鱼,而竹朗村把将军舞、鲤鱼鳌鱼舞、狮舞与龙舞结合起来,注重突出龙舞的地位,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演体系,大大丰富了龙舞样式和舞蹈内涵,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据传,龙是鲤鱼的化身,黄河上游有石似龙门,鲤鱼须越过龙门方能化身成龙;鳌鱼者,古有独占鳌头之说,是为中状元,寓意竹朗村民努力读书,争取高中状元。将鲤鱼鳌鱼融入龙舞之中,就与村人的世俗需求结合起来,强化了教化进取的作用。

另外,鹤山有深厚的狮舞传统,各地乡村均有狮舞团队,逢年过节以狮舞助兴,但狮舞大多为独立开展。而竹朗村则一改传统,以龙舞为主角,把狮舞融入其中,成为衬托龙舞的重要配角。这一变化显示,竹朗村既秉承了区域传统,也将本村的信仰融汇其间,使之更具适应性与观赏性。

(二)多个层面表现

按照传统规矩,竹朗金龙必定在洪圣庙起龙,而洪圣庙坐落于该村的龙头岗,其岗如龙头,正对着桃源河,经过村庄的河道的上游有见龙桥,下游有锁龙桥。村人将围绕村落的桃源河喻为龙身,将建有神庙的山头喻为龙头,使之成为一条山水开成的大龙。竹朗设置四个牌坊,村庄的三个牌坊均以方位命名,曰东牌坊、南牌坊、西牌坊,唯有北面的牌坊因应其接龙功能而命名为“接龙门”,金龙必定从接龙门进入村庄,在各个村庄游走,最后在村中广场起舞。“接龙门”的命名很好地把村庄与山、水、庙、桥的布局联系起来。由此可见,竹朗金龙除了从人员表演的层面表现之外,还有山、水、庙、桥、村等多个层面的介入,共同完成整套舞蹈,使整套舞蹈更具寓意,更长久而深刻地烙印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与节庆活动之中。

(三)多个角色互动

竹朗金龙的整套规仪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翻龙肚等舞蹈形式吸引观众参与到活动之中,实现人与神、人与龙、人与族、人与人的和谐。

在人与神互动上,整个活动是为洪圣大王菩萨而举行的庆典,祈求这一神灵保佑地方平安、人丁兴盛,通过龙舞就能愉悦神灵,获得神灵的青睐,达至村人的意愿。在人与龙互动上,龙在当地有深厚的信仰基础,而龙舞则又是主流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龙舞能够获得跨地域的认同。在人与族互动上,整个活动以宗族为主体,宗族通过活动既扩大本宗族在区域的影响力,也有效锻炼了族人的行动力与纪律性,有利于提高宗族活力。在人与人互动上,由于整个龙舞活动要动员超过100人参加,参与人员就能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团结。表演者与观摩者也有一定形式的交汇,使龙舞活动易于冲破原有的表演界限,成为全民同乐的活动,达至和谐共融的目的。

四、表演体系与传承结构

以上概括的三个特征从表演内容、表演空间、表演功能三个维度共同构建起竹朗金龙的表演体系与传承结构。

(一)表演体系

由表演内容、表演空间、表演功能共同形成的表演体系。表演内容是整个表演体系的重要支撑,将军舞、鲤鱼鳌鱼舞、狮舞与龙舞等多种元素整合,彰显出竹朗金龙表演内容的特色,成为区别于其他龙舞表演的重要外在标识。表演空间是表演的重要载体,山、水、庙、桥、村则共同构成竹朗金龙的表演空间,提升了龙舞的表现力,在人与自然交融的过程中赋予表演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表演功能对表演内容和表演空间的选择与改造有决定性影响,在竹朗金龙舞中,人与神、人与龙的互动彰显的是祈福功能,人与族、人与人的互动彰显的是睦族功能,两者的结合则是通过活动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为人的生存争取更大空间。

(二)传承结构

三个维度除了构成表演体系之外,同时也成为竹朗金龙得以延续发展的传承结构,这一结构是否稳定,决定了其延续的生命力。

表演内容作为龙舞表演的重要标识,较为顽强地在当地族人当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从目前来看,其团队尚且较为稳定,对稳定传承结构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发展,表演内容因非遗文化的保护而被不断强化,逐渐成为新时代竹朗金龙传承的重要支柱。

从目前来看,竹朗金龙的表演空间仍然较为完整地保存,现有的自然与建筑景观较为完整保存,龙舞场所环境也得以进一步改善,为今后的传承提供了基础。其不确定因素在于,竹朗金龙随着名气提升,出外表演的机会增加,原有的表演空间不可能在外地复制,有可能使原有的在人与自然交融的过程中赋予的社会意义逐渐弱化。

表演功能的稳定性较强,不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而改变,也就成为龙舞活动得以延续的核心要素。现时每逢舞龙,散居各地的施姓族人大都回乡参加活动,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现这一要素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正逐步降低人们依靠族群的愿望,削弱这一功能结构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龙舞金龙龙门
城步吊龙舞流变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州龙舞保护研究
龙门里的白居易
“民间杂耍”舞出大名堂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知恩图报
龙门这边(71)
三龙变四龙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