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我国学科馆员的发展脉络及趋势研究

2021-07-14 08:28刘子辉杨应全吴晓英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1年4期
关键词:馆员热点阶段

刘子辉,杨应全,吴晓英(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

关键字:学科馆员;研究热点;CiteSpace;可视化

1 引言

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开展了一项新的业务——为读者提供信息“跟踪”服务,这也是学科服务的雏形,由于这种服务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很多美国的高校都推出了学科馆员服务。1987年,陈京将学科馆员的概念引入国内,并对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社会对学科馆员的需求进行了论述[1]。国内对学科服务的研究已有30余年,有关学科馆员的论文发表量越来越多,开展学科服务实践的高校图书馆也逐年增多,学科服务的内容形式多样,服务的层次越来越深。为了更清晰地掌握国内学科馆员的研究状况,笔者通过Citespace软件挖掘国内学科馆员的研究热点,通过研究热点的时间演变梳理学科馆员研究在我国的发展脉络,从而掌握学科馆员在每个发展阶段的情况、学科馆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 数据统计分析

笔者使用主题=“学科馆员”的检索词在CNKI中检索,收集1987年至今有关学科馆员的论文分布情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关学科馆员的研究热度逐年增温,截止2020年3月19日,论文发表总量达到了6,412篇。图书情报界关于某个研究领域如此长时间高度关注的不多,这凸显了学科馆员对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满足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的价值。

表1 学科馆员研究发文量统计表(数据来源于CNKI)

将检索到的6,412条结果导入到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学科馆员的研究热点,笔者将Citespace的网络节点设置为Keyword,阈值设置为30,部分关键词出现频次如表2所示。

表2 关键词出现频次分布表

表2只能看到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热点而无法看到学科馆员研究的热点演变,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科馆员领域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笔者通过关键词的聚类分析,进一步分析学科馆员研究的热点演变情况。将Citespace的网络节点设置为Keyword,阈值设置为30,同时点击聚类分析,视图方式采用Timeline View,其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热点变化。

根据以上图表的分析,笔者结合文献发表量、热点及研究的发展趋势,将学科馆员研究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起步阶段(1987-2000年);第二个阶段,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9年);第三个阶段,我国学科馆员研究阶段性成熟期(2010-2013年);第四个阶段,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热度的阶段性回落(2014至今)。由于学科馆员研究过程中具有连续性,在阶段之间的临界判断上可能具有一定的偏差,但是仍然可以大概勾勒出学科馆员的研究脉络及发展趋势。

图 国内学科馆员研究的热点演变知识图谱

3 学科馆员研究热点分析

3.1 学科馆员研究的起步阶段(1987-2000年)

由以上分析可知,自1987年我国有关学科馆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拉开了序幕,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论文量也在持续增长。1987—2000年,是该研究领域发展的第一阶段,其研究刚刚起步,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仅有10篇研究文献。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有关学科馆员最初发展相当缓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引起较大的学术反响。尽管最初学科馆员的发展非常艰辛,但还是有一些学者为该学科的发展点燃了星星之火,为以后的燎原之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阶段,我国引进了学科馆员的概念,并且根据我国实际,对概念进行了解读与阐述,同时也对发展该服务的必要性及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论述,为学科馆员本地化、将学科馆员的建设融入到我国图书馆建设理念中打下了基础。

3.1.1 学科馆员的概念

学科馆员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服务内容来看其定义有所不同。有人认为学科馆员是开展为对口学科(专业)进行学术智能性的专、深的信息服务的各类型馆员的集合体[1]。这种论述主要侧重于学科馆员的人员结构,并没有对学科馆员需要提供的服务、工作职责进行论述。有人认为学科馆员的概念是负责特定学科的图书馆员,该馆员是具有学科背景的复合性人才,既精通图情知识,又具有学科背景[2]。这种论述考虑到学科馆员组成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有人认为学科馆员是指设置专门的学科馆员与用户对接,实现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的信息服务[3]。这种论述揭示了学科馆员的功能。学者们对学科馆员概念的研究非常多,归纳起来有如下要点:人们从学科馆员应具备的素质、提供的服务层次、服务内容、工作职能、社会角色等不同的角度定义了学科馆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概念表述必不相同,虽然初期人们对学科馆员的表述不是那么完善、认识并不是非常深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大家对学科馆员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当时却促进、加深了人们对学科馆员的认识。

3.1.2 发展学科馆员的必要性

(1)用户需求。信息时代,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短,某些方面的文献寿命仅1年左右,甚至更短。海量的文献信息使科研人员无法掌握所研究领域的文献现状、文献信息的分布、学科的发展趋势等,他们要借助于图书馆员的帮助,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信息进行搜索、整理、分析、加工,从而使信息更加条理化、系统化,针对性更强,更好地促进他们的科研与教学。

(2)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的需要。信息时代,图书馆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地位不断弱化,受到了网络,特别是搜索引擎的巨大冲击,图书馆只有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才能在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科馆员应运而生。学科馆员可以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信息保障、信息加工、知识服务等,让科研工作者从信息海洋中解脱出来,从而更高效的开展科研工作[1]。

3.1.3 学科馆员的工作要求及工作内容

从学科馆员诞生之始,人们对学科馆员的要求就非常高。学科馆员不仅要具备图书情报知识,要非常熟悉学科文献资源的分布,要具有信息挖掘、知识发现能力,同时更要具备专业知识背景,需要是某领域的专业人士[4],是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复合性人才。只有如此,学科馆员才能深入到科研第一线,为科研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

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也是这一阶段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科馆员要从以下内容开展工作:①了解本馆馆藏资源,提供本馆资源优化方案;②了解熟悉学院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科研项目,可以提供定题服务、跟踪服务;③不仅仅提供一次文献保障,同时还要提供二、三次文献;④提供其它参考咨询服务。

3.1.4 学科馆员的实践研究

虽然在此阶段我国的学科馆员研究发展缓慢,可喜的是在此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大胆的对学科馆员服务工作进行了尝试。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置了学科馆员岗位。姜爱蓉在论文中论述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推行学科馆员制度时的方案、策略、及实施效果的思考[5],可以说在当时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清华大学图书馆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其意义不仅仅只是推动了本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从学科馆员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看具有更重要意义,由于清华大学在中国大学中的标杆作用,清华大学图书馆所作的实践与尝试,引起了其他学者的关注与思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学科馆员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学科馆员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9年)

2001—2009年,国内学科馆员的研究发展迅速,论文发表量迅速攀升,有关学科馆员的论文共计1,859篇文献,其中仅2009年论文发表量就达到449篇。这一阶段研究的热点层出不穷,主要涉及学科馆员制度、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学科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通过对该阶段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该阶段的研究热点是学科馆员理论研究的升华,是学科馆员建设遇到困境之后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学科馆员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指导。

3.2.1 学科馆员制度及管理模式研究

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学科馆员要顺利的开展工作,提升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必须有制度的保障。随着学科馆员在我国的发展,人们对如何保障学科馆员开展工作的制度进行了研究。学科馆员制度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①工作制度包括工作细则、方式、内容、计划等;②管理制度,包括学科馆员的培训、交流、考核、奖惩等[6]。在本阶段有关学科馆员的管理模式也成为了研究热点,其管理模式大概分为集中式、分散式、挂靠式三种[7],每种模式都有自身优缺点,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调动馆员的积极性,推动工作发展。

3.2.2 学科馆员服务层次研究

这一阶段学科馆员服务层次是研究的热点。学科馆员的服务分层,可以兼顾各层次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潜力;实现层级之间的有序流动,通过正负激励实现学科馆员的良性发展;还可以推动学科服务更加精细化,提升图书馆服务品质,达到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安舒畅认为学科馆员要对所服务的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不仅提供一般意义上的学科服务,更要深入到用户科研之中提供知识服务,和用户的关系不仅仅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是科研的伙伴、合作者[8]。也只有向用户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从而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9]。这些论述都是学科馆员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发展,使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从一般的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方向发展。知识服务提升了学科馆员的服务质量和品质,但同时也对学科馆员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2.3 学科馆员与资源建设

目前在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资源建设和用户需求的脱节。用户需要的资源在图书馆找不到,用户需求的变化图书馆不能及时捕捉到,用户的新需求图书馆不能迅速反馈等。学科馆员是具有图情知识和学科背景的复合性人才,一方面学科馆员了解某学科领域资源的分布,熟悉文献资源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学科馆员具有学科背景知识,可以清楚的知道学科的专业设置、科研动向、发展趋势、学科研究热点,更清楚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文献信息。让学科馆员参与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中,长远考虑更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使信息资源建设更具有针对性,也会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让学科馆员参与资源建设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改革方向[10]。

3.3 学科馆员研究的阶段性成熟阶段(2010-2013年)

2010-2013年,我国有关学科馆员的论文数量迅速攀升,平均每年论文发表量达到553篇,可以说在该阶段有关学科馆员的研究发文量非常大,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阶段。通过CiteSpace分析,发现热点词汇有嵌入式学科馆员、嵌入式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团队、团队建设、学科服务基地等。这些热点词汇的出现是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必然结果,也是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的必然结果。

3.3.1 嵌入式学科馆员、嵌入式学科服务

嵌入式学科馆员、嵌入式学科服务是该阶段发展的新方向,也是该阶段的研究热点。刘颖等认为嵌入用户环境的学科化服务应该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用户的,嵌入到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嵌入用户,体现“泛在”的理念[11]。张蒂认为学科服务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该服务模式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12]。王群认为学科服务应该深入到科研的全过程,同时指出解决学科馆员资源短缺的有效方法是聘任图情教授[13]。

3.3.2 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和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馆员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人力资源匮乏。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成为了研究热点,有关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馆员的培训及人才的引进;②加强校内兼职学科馆员、校际学科馆员的交流合作;③加强学科馆员团队建设,通过馆内现有人员的分工合作实现学科馆员服务。传统的单一馆员开展深层次的学科服务困难重重,因此科研团队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14]。陈永平提出学科馆员馆际协作联合保障服务机制,希望通过馆际之间人力资源的共建共享达到推动学科服务发展的效果[15]。胡良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团队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学科馆员团队建设要注重学科馆员层级体系、队伍结合、奖励机制、考评机制建设等方面[16]。

3.4 学科馆员研究的阶段性回落(2014年至今)

2014-2019年,我国有关学科馆员的论文数量迅速回落,在此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如学科服务平台、泛在服务环境、“双一流”等。这些新的研究支撑了一定的论文发表量,但是为什么会导致学科馆员的研究热度迅速回落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关学科馆员研究长期存在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如图书馆人力资源匮乏、服务层次不高等;另一方面是新的研究热点不多。

4 学科馆员研究的发展趋势

4.1 人力资源建设研究

为了解决学科馆员人力资源稀缺的问题,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且很多高校通过聘任兼职图情教授等方法摆脱学科馆员匮乏的困境,但是收效甚微。因此学科馆员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有关人力资源建设的研究仍是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人才培养、共享人力资源等方面。

4.2 服务层次研究

为顺利推进学科服务建设,减轻学科馆员的压力和降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各高校可以通过将学科服务分层的方式推动工作开展,可以分为一般性的查收查引、文献传递服务,高层次的文献信息分析、热点分析等嵌入式学科服务。通过分层管理,可以使服务精细化,能够提升服务效率,同时激励学科馆员成长。通过不同层级之间的正常流动,配合相应的正负激励措施,激发学科馆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每个馆员都成为高层次嵌入式的学科馆员,深入科研全过程。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也在服务的过程中赢得用户的信赖和肯定,同时树立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新品牌和新形象[17]。

4.3 学科馆员管理制度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因为制度是开展服务的基石,只有从制度方面保障学科馆员的权利与义务、服务目标、服务质量、奖励与惩罚等,也才能顺利推进服务进行。目前有许多高校开展了相应的学科服务,但是学科馆员制度并不完善,甚至没有。有关学科馆员的培养体系、认证与考核等研究都是学科馆员管理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有关部门可以推出相应的考核认证体系,使相应的制度建设更加完备。

4.4 更加注重学科馆员的实践研究

我国在学科馆员领域的研究更侧重于理论阐述,学科馆员实践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献较少。结合本单位具体实践工作进行提炼得出的应用型文献较少,如刘凤侠等结合沈阳农业大学的具体情况对学科馆员的论述[18],这些论文在指导其它高校开展学科馆员服务方面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会更多,提供的信息将更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馆员热点阶段
热点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热点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结合热点做演讲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