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思潮在互联网时代的双面投射

2021-07-16 21:42蔡木子冯欣楠
锦绣·上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问政网民政府

蔡木子 冯欣楠

摘要:当网络和政治结合在一起,激发出十分多元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两种思潮:其一是将网络视为单纯的传播平台,网民在这个平台上的讨论形同一种“围观”;其二是将网络作为推动政治事件发展、影响政治决策的一种渠道,网民通过这一渠道有意识地问政,随即完成了网民身份向参政者身份的转换。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围观议政。所谓“网络围观议政”是指,人们以网络为工具和平台,以主体虚拟化和身份隐匿为前提,以群体为活动单位,以“话语”为主要行为方式参与政治活动的现象。其中,“网络”限定的是主体活动的工具和场域,“围观”表明主体活动的形态,“议政”是指活动的内容,即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就政治领域的事务、议题或问题公发表意见,形成讨论。[1]

对于网络问政,目前国内学界存在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是基于公众的视角,认为网络问政即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其本质是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实现参政议政的一种新型民主形式。[2]第二种是基于政府的视角,认为网络问政是指政府通过门户网站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关注民生,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增进民生的一种执政方式。[3]第三种是基于二者互动的视角,认为网络问政是政府与公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双向互动的沟通过程, 是网民提出问题与政府回答问题、网民参政议政与政府积极支持、网民要求政府有所为与政府有所为或有所不为之间互动沟通的过程,其本质是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一种新型民主政治形式。[4]

2008年,被诸多媒体称为我国“网络问政元年”,“网络问政”快速兴起。这一年,国内业界标杆、南方报业集团创立“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同时也捧热“网络问政”这个新词汇,该网站设置有“问政省市领导”、“问政政府各职能部门”等板块,而广东高层领导人也邀请网民对政府及其政策进行“拍砖”、“灌水”。也是在2008年,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中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2009-2011年,时任总理温家宝亦积极通过中国政府网在“两会”前夕与海内外网民在线交流,更标志着中央政府层面对网络问政的肯定。

随后,我国各层级政府及其领导人纷纷通过媒体博客、微博、论坛等渠道加入到与网络公众的在线交流中来,而各大媒体政务论坛、政务博客、政务微博的注册数量也出现暴增之势,一时之间“论坛问政”、“博客问政”、“微博问政”等形成热潮。

到了2009年,全國各地借鉴广东的网络问政经验,相继建立相应的网络问政平台,通过网络了解社情民意;2010年,“网络问政”被广东、湖南等省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而在每年的两会期间其更是被许多人大代表委员作为与网友互动沟通和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至2011年,各种网络媒体问政平台上在册的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数量达到了新的高峰,其中新浪网、腾讯网、新华网和人民网上在册的各种政务微博数达数万个,由各级党政部门直接建立专门问政网站以及由网络媒体与政府合作建立综合型的专门问政网站也成为新趋势,如“广东省网络问政平台”、“惠州市网络问政综合信息平台”、“鞍山市公安局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平台”、“贵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网络平台”等。

有学者总结,网络问政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批判性、互动性、多元性等特征。[5]笔者认为,我国由2008年开启的这股网络问政热潮,更多地是在一种高层表态推动下的问政形态建设。网络问政被作为一种开明政治的表征,由各级政府或媒体用网站、栏目、节目固化下来。与网民自发问政不同,这种“由上至下”的问政具有官方性、可控性、不完全性。它可以推动部分典型案例的解决,却无法涵盖网民问政行为并适用于普适性结果;它是部分执政者具有“表演性”的偶然行动,并未被纳入常态化的执政体系。

网络论政到底带来哪些影响?尤其是对时下的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学者普遍指出,网络论政正在推进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典型特征是非参与性,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许多负面因素,仍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网络论政的兴起对这种非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极大的冲击,网络论政的低成本、低门槛,以及网络沟通的平等性、匿名性、开放性都有助于提升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并促进中国网民学习政治文化、认识政治现象,获得适应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政治人格”,完成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助推中国非参与型传统政治文化向参与型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型。[6]

此外,网络论政还有助于国家与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对于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力结构起到重大促进作用,重塑国家与社会权力的均衡对比。在当前中国民间组织发育不健全的背景下,网络论坛和“虚拟社团”能将大量网民聚集在自己的旗下,突破地域的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产生政治影响和现实功效。

网络论政也有益于中国政治体制的完善和改革。随着中国电子政务的兴起和发展,公民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政府工作程序,促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更加透明化;政府在决策和咨询过程中,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民意调查和征询公民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多络论政还为进行有效的民主监督提供了重要手段,大大扩展了监督的对象和范围,以及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遏制政治腐败行为。

参考文献

[1]陆斗细.围观式政治参与:中国网络参政的深层透视[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3.

[2]王水兴.网络问政:本质、意义及实现途径[J].廉政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

[3]赵红卫.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5期.

[4]原珂,乔印久.公众参与网络问政及优化策略探析[J].领导科学,2015年10月中.

[5]孙尚如.网络问政现象的传播学视域研究[D].四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

[6]李享.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探析[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长江日报)

猜你喜欢
问政网民政府
问政“小事”解决民生难题
“媒体问政”如何走得长远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丹江口 《百姓问政》聚焦履职尽责
岂止“问干部”,更是“问民意”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