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2021-07-16 22:43李炳樟
锦绣·上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变迁

李炳樟

摘要:不同国外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具有显著的差异和区别,同时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外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也有显著的差异。为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形象在国外文学作品中的变迁,本文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证。

關键词:国外文学作品;中国形象;变迁

从20世纪初期开始,西方文学作家已开始对中国形象进行研究,相关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交流越来越便捷,英美文学作者对于中国形象的了解也越来越全面。国外文学作品对于中国形象的固有认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为深入全面地了解以及把握国外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的特征,应该对国外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及研判,以此来更好地把握中国形象。

1西方“中国形象”的研究概述

在国外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是立体而全面的,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形象也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在初期,在国外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是相对片面的,而且国外文学家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也较少,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判断,甚至会给受众带来一定的偏见。但伴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角色越来越多元,国外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得饱满而生动。那么何为“国家形象”呢?顾名思义,就是对一个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描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则主要是文学作者通过作品呈现或者结合自身的相关经历创设的一个对某国家政治、经济、价值、精神、生命力等各方面的认知和描绘。[1]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发展长河中涌现出了丰富的文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逐步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发展困局,逐步走出了战争深渊之后,在国际社会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在国外文学作品中,它们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过去,国外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是相对羸弱的,甚至是相对偏激的,国外文学家对于中国固有的东方世界赋予了神秘性的色彩,同时也不乏融入一些落后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国外受众的判断。但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卓越贡献,国外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得生动而饱满,歧视性偏见也在不断的降低。

2国外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国外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认知,也可以在侧面来凸显中国地位的不断崛起以及中国式发展的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外,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形象存在着明显的偏见,这些都体现在国外的文学作品中。但若将国外文学作品的发展看成一个横向化的时间轴,可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中国形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及区别。

2.1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英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是较为先进的文学分支。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英国文学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推陈出新地产生了非常丰富的文学作品。早在14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对于中国人形象的描述。但因为信息闭塞等,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是相对比较浅显的,也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无法真正体现中国人的现实形象,更多是文学作者的一种主观性的想象。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也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14世纪至17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变得多元和丰富起来。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我国历史朝代多处于鼎盛发展的时期,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一些口岸的整体开放程度也比较高,大量的外国商品等涌入中国,大量的西方人涌入中国,他们开始近距离的接触这一颇具神秘色彩的东方大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初见端倪,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以及全面的扩展。比如,在《曼德维尔游记》中,对于中国人的描述为:大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君王,而在这本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欧洲人对于中国人越来越崇拜。除此之外,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文学作者们也对孔子进行了大加的赞赏和颂扬。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膜拜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2]

到了18世纪,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英国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英国也正式步入了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相对封闭的中国,面对处于传统手工业的封建时代的中国,英国文学作者们在不少作品中开始丑化中国。在这一时期,中国形象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整体形象地位是比较低的。不少英国文学作者们甚至巧言令色来诋毁中国。但到了20世纪初,不少英国文学作者踏足了中国大地,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礼仪之邦,并在不少的文学作品中都对中国形象进行了“拨乱反正”,这也使得中国形象重新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被塑立起来,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也逐步回归到了正常的轨道上。

2.2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较之于英国,美国缺乏华丽的历史,缺乏具有底蕴的文学变迁史,这是美国文学作品排斥其他文化的主要根源。作为一个新生国家,美国在发展初期,特别是受英国文学的影响等,在19世纪至20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是相对比较低的。不少美国文学作者在其作品中都对中国形象进行了丑化。他们在丑化中国形象的过程中,以华工为描绘对象,极尽粗鄙恶俗的语言来展现所谓的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比如在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华工是没有地位的,甚至是没有素质的代名词。如他们认为以华工为代表的中国人缺乏素养,时间观念比较差,智力比较低等等。到了20世纪左右,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人的精神信仰逐步崩塌,西方人的优越感也备受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得到了有效的扭转。有些美国作家开始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光明,在侦探陈查理系列书籍中,将陈查理描述为一位聪明、幽默、沉稳的形象,将中国人的正义与睿智进行充分结合。在其他的美国文学作品中,也描绘了中国人果敢、善良、朴实、信义等优秀品质。

结论:

不同时期的国外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同的认知差异,可能同他们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偏见或者认知不足等有关。伴随着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外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也从粗鄙不堪、恶俗丑化变得正常而健康。

参考文献

[1]刘巧平.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9):69-70.

[2]贾萍.英美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以简·爱与林黛玉为例[J].作家,2015,7(10):165-166.

本论文系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研究项目《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项目编号:NDYB2018-17)研究成果。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重庆 400052)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变迁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
Destination China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