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实践

2021-07-19 10:04刘嘉林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
节能与环保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际奥委会场馆气候变化

文_刘嘉林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甚至会影响今后奥运会的举办。国际奥委会正在做出切实努力,呼吁体育组织通过共同行动参与并支持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北京冬奥会是在我国重要历史节点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在申办报告中提出了“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将全部实现中和,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的碳减排机制、建立北京冬奥会碳排放评估和管理机制、从生产源头减少碳排放”的庄严承诺。低碳管理作为“绿色办奥”理念的生动实践,可在更大范围内倡导实现低碳理念,展示碳减排工作成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也将积极推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1 奥运会与应对气候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奥委会开启了环境保护、可持续性体育赛事进程。1994年,在百年奥运大会上国际奥委会将环境确立为奥林匹克精神中除体育和文化外的第三个层面。2014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奥林匹克2020议程》,确定了奥林匹克运动未来发展的三大关键支柱为可持续性、公信力、青少年,并提出努力将可持续性原则贯穿到日常各项行动中。2015年国际奥委会发布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可持续性战略》,明确了国际奥委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五大重点领域,具体包括基础设施和自然遗址、采购与资源管理、交通与物流、工作人员以及气候,并阐明国际奥委会作为一个组织,同时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者以及奥运会的拥有者,将在与之相关的各项活动中,通过实施各项积极举措去实现可持续性目标。这五个重点可持续性工作领域彼此密切相关,前四个领域都与体育界的活动直接相关,而气候问题是跨领域议题,前四个领域具体目标的实现都有助于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

国际奥委会明确提出需要对奥林匹克运动活动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管理,并根据活动实际情况去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措施,要求必须在其组织机构的日常运行和其他相关活动中切实实施有效的碳减排战略,并在规划体育设施和奥运会活动时全面考虑气候变化的后果。奥运会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大型体育活动,国际奥委会也提出要与主办城市合作,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碳管理计划,以测量因奥运会产生的碳排放。通过奥运会促进主办国推行低碳解决方案,在奥运会基础设施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2018年底,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发起了《体育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框架》(Sports for Climate Action Framework)行动,广泛邀请体育组织和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呼吁体育界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体育赛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利用体育作为宣传工具号召全球体育爱好者重视气候问题。北京冬奥组委于2019年加入该行动,承诺将在奥运会举办过程中承担更大的环境保护责任,降低气候整体影响,通过沟通、宣传等方式让公众理解采取气候行动的必要性。

2 历届奥运会低碳管理工作

1994年的利勒哈默尔冬奥会首先将环保和绿色概念融入赛事筹办、举办全过程,自此以后历届奥运赛事都将环保措施纳入筹办过程。但早期的赛事并未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举措与目标。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持续温升,在UNFCCC下,各缔约方签订了《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机制,减少二氧化碳也逐渐成为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首次提出实施赛事举办碳补偿计划。随后的历届赛事都高度重视碳管理工作并实施了奥运碳补偿方案,积极通过各种具体行动计划来降低奥运会举办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历届奥运会中碳管理工作详见表1。

3 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思路

为了实现北京冬奥会申办承诺,北京冬奥组委通过对北京冬奥会碳排放量基准线的核算,确定了重点减排领域并制定了相应的减排措施。针对无法避免的碳排放研究制定碳中和措施,编制并公开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对北京冬奥会碳排放实施全面管理。同时,北京冬奥组委还委托具有联合国指定经营实体(DOE)资质的核查机构对碳管理工作进行第三方评估。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思路详见图1。

?

4 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工作目标及措施

4.1 主要目标

针对国际奥委会可持续性战略对每届奥运会主办城市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要求,北京冬奥会需采取碳减排和碳中和措施,实现北京冬奥会低碳目标,具体包括,①低碳能源:建设低碳能源示范项目,建立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综合实现100%可再生能源满足场馆常规电力消费需求。②低碳场馆:建设总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m2的超低能耗等低碳示范工程,新建永久场馆全部满足绿色建筑等级要求。③低碳交通:赛事举办期间,赛区内交通服务基本实现清洁能源车辆(不含专用车辆)保障。④低碳标准:推动林业固碳工程;建立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核算标准,创造冬奥遗产。

4.2 工作措施

4.2.1 碳减排措施

(1)推动低碳能源技术示范项目

建设世界首个±500kV四端环形结构的柔性直流电网。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建设2座新能源送端换流站,换流容量分别为1500MW和3000MW;在河北省承德地区建设丰宁调节端换流站,换流容量1500MW;在北京市延庆区建设1个受端换流站,换流容量3000MW。工程可满足6800~7590MW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外送和消纳需求,为北京冬奥会电力需求提供可再生能源保障。

通过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消纳和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以及储能系统、电力电子设备多能互补等,保障场馆常规电力消费需求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具备条件的场馆推进光伏、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地利用。

(2)加强低碳场馆建设管理

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热、余热等资源,实施建筑面积各自不少于1000m³超低能耗低碳示范工程。冬奥村设计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及高效外保温、高性能门窗及户式新风处理机组等先进超低能耗建筑技术。鼓励竞赛场馆及其他非竞赛场馆开展超低能耗示范工程。

?

新建室内场馆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创新制定《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所有新建雪上项目场馆满足该标准要求;推动既有场馆节能改造,鼓励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场馆建设和改造中要求优先采购国家、地方低碳产品认证目录中的产品或具有节能标识的低碳材料。在确保建筑耐久性、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材料和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新建场馆应建设能源管控中心,监测电、气、水、热力的消耗情况,对空调、采暖、电梯、照明等建筑耗能实施分项、分区计量监测控制。同时,鼓励既有场馆设置能源管控中心,提高用能效率。

因地制宜选用高效造雪设备,合理控制造雪量。按照最大节能原则设计制冷系统,充分利用冰场余热。制冷剂使用应符合《关于消耗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国家有关规定,在合适的场馆进行二氧化碳制冷示范应用。

对于场馆建设和运营阶段的废弃物管理,通过实行垃圾分类管理,来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减少垃圾处理量及相应的用能需求。

(3)建设低碳交通体系

制定跨赛区铁路使用政策,在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鼓励观众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赛区之间优先选择铁路出行。加强冬奥交通与城市交通信息的互联互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行调度系统,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整合交通、天气信息,完善互联网、移动终端交通信息查询系统,利用动态交通信息发布与诱导系统等先进的交通信息技术为冬奥赛事观众提供交通信息服务,实时分析与研判人车流动情况,加强铁路、民航、公共交通、出租车等城际间、城市内各类出行及停车场、充电桩等交通设施信息的发布。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在北京市及张家口市,实施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措施,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

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用于赛事服务的客运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赛区间物流配送及城市配送保障车辆将采用新能源汽车或者符合国六b排放标准的汽车。各赛区内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推动符合相关车型目录氢燃料车辆的示范应用。结合赛事需求,建设配套的充电桩、加氢站等,满足赛区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运行需要。

针对保障北京冬奥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工程方法、建筑材料、施工机械等,大力推广温拌沥青技术和旧路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施工阶段温室气体排放和对资源的二次开采。

(4)冬奥组委减碳行动

综合利用、改造废旧厂房,充分利用光热技术,建设绿色高标准的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替代现有餐厅及办公楼燃气热水器,采购电器产品能效水平应达到一级。

冬奥组委各部门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办公及信息传递,倡导采用电子化处理文档,积极践行办公双面用纸,减少纸张和墨盒硒鼓等办公用品消耗量;推行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在赛事筹办和举办期间,倡导使用视频会议,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量。

倡导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采用公共交通和共享出行模式,推行一周少开一天车活动。倡导自愿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主动中和自身出行产生的碳排放。策划并开展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等参与减碳活动。同时,鼓励观众采取低碳出行、电子门票、物料循环使用等多种自主低碳观赛行为。

4.2.2 碳中和措施

(1)林业固碳

推动北京市38万亩造林绿化和其他造林绿化项目增汇工程建设,将2018~2021年期间工程所产生的碳汇量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用以中和北京冬奥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推动张家口市5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将2016~2021年期间工程所产生的碳汇量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用于中和北京冬奥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2)涉奥企业自主行动

鼓励涉奥企业向北京冬奥组委捐赠全国及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排放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以中和北京冬奥会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倡导涉奥企业建立自主低碳行动方案,采取低碳生产、低碳办公、低碳出行等低碳节能措施。

(3)实施碳普惠制项目

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广普惠制,搭建面向公众的自愿减排交易平台,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低碳环保行为,支持其捐赠国家、北京市及河北省等主管部门认定的碳减排量,积极参与多元化的低碳冬奥行动。

4.3 工作措施进展

上述各项措施都在稳步推进实施,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现已投入运行,将全面满足北京和张家口地区冬奥场馆用电需求;建立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将实现冬奥竞赛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既有场馆通过节能改造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新建雪上项目场馆满足新制订《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在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等场馆使用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为1的二氧化碳制冷剂,这在奥运历史尚属首次。积极开展电能、氢能等新能源车的选型和测试,并同步做好赛区周边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推动赛时交通服务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制定赛时交通运行政策,鼓励观众优先选择高铁、地铁、公交出行。综合利用、改造废旧厂房,充分利用光伏发电、太阳能照明、雨水收集和利用等技术,建设绿色高标准的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对首钢转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树立了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5 结语

北京冬奥组委将继续与北京市、河北省主办城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紧密合作,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和赛事举办过程中,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实施碳中和措施,努力实现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为国内外大型活动碳管理和碳中和率先做出示范。

猜你喜欢
国际奥委会场馆气候变化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曾担任过1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雅克·罗格逝世,享年79岁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