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突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

2021-07-19 10:46盛小林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6期
关键词:要素资料人文

盛小林

摘要:“走近鲁迅”主题单元承载着立德树人的功能。本单元课文内容大多历史久远,需要落实“借助相关资料”的阅读语文要素,来沟通学生与鲁迅以及作品之间联系,帮助学生读懂文本,走近鲁迅。“习作总在阅读后”,建立起阅读与习作之间的有效关联,在读写互促中落实习作要素,让阅读撬动习作,以习作升华阅读。

关键词:借助相关资料读写互促“走近鲁迅”

“走近魯迅”主题单元在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压轴出场,在教材中编排此单元是革命文化的呈现方式之一,也是呼应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前两篇为鲁迅写的文章,后两篇则是别人赞颂鲁迅的作品。教师以语文要素为载体,在教学实践中精细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语文要素”就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因素,它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还包括适当的学习语文的策略和习惯。本单元语文要素为“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部编版教材是按人文主题加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本单元读写两方面要素融入“走近鲁迅”的人文背景之中,因此,要实现“走近鲁迅”的人文主题,必须在落实语文要素中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一、落实“借助相关资料”阅读语文要素来读懂文本,走近鲁迅

鲁迅的年代离现代学生遥远,本单元所选课文内容大多历史久远,教学中落实“借助相关资料”的语文要素,在学生与鲁迅以及作品之间架起桥梁,便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借助于工具书和语境,减少语言差异

本单元大部分作品在遣词造句方面有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痕迹,语言文白相间且带有浓浓的地方特色。借助于字词典、古典文献资料等,指导学生读懂文中词句意思,理解其含义和语序与现代白话文的差异。

1.意思差异的词句。“家景”指家境,也就是指家庭的经济状况。“少爷”指旧社会有钱人家的男孩子。“大祭祀的值年”是指这一年轮到我家主持全家族的祭祀活动。“无端”就是没有理由。“许下愿心”就是许愿。

2.出自古典文献的词语。萍藻:即浮萍。出自《淮南子》“萍藻生浮草”。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出自《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3.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这两句的语序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应该将“于是”放在句首。

(二)凭借写作背景资料,引发情感共鸣

《少年闰土》选自短篇小说《故乡》,学完本课后教师抛出问题:课文的主题与小说一致吗?小说又表达怎样深沉的主题?借助于问题激发思维,让学生从文本的浅层走向文本背后。教师适时出示《故乡》的创作背景:它是以鲁迅1919年回故乡的见闻为创作素材。鲁迅回乡,见到特地进城来探望自己的少年时的伙伴章闰水,他只有三十多岁,却已是满脸皱纹,憔悴不堪,这引发了鲁迅无尽的感慨,激起鲁迅创作小说表达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强烈愿望。《少年闰土》是小说中的一个小插曲,少年闰土形象只起衬托作用,为突出中年闰土的凄苦。借助于创作背景,学生的情感与鲁迅同频共振。

(三)利用文后阅读链接,有效突破难点

《好的故事》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教学难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将这个难点梳理整合为两个大问题:一是为何作者说“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二是“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象征意义是什么?问题引发了学生对资料的需求,这时教师提示大家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学生如获及时雨。文后“阅读链接”是别人对这一作品的评论和注释,它属于功能型“阅读链接”,作用是迁移运用。借助于阅读链接,学生读懂了“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了生活在黑暗中的百姓对于过上好日子的渴望。

(四)借用课外阅读资料,开展比较阅读

课外阅读资料与课文比较阅读,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层理解。《少年闰土》学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故乡(节选)》中描写中年闰土部分,与文本进行纵向比较,找出不同,是对文本学习的拓展升华。通过比较阅读闰土30年前后不同的外貌、言行举止等,感受其巨大变化。再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是什么原因导致闰土30年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纵向比较阅读,学生读懂了课文《少年闰土》与《故乡》整篇小说主题的差异。

比较,还有横向的,对怀念鲁迅同主题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阅读。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引导学生抓住五件生活往事,认识到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为了丰富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体验,拓展阅读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相关片段,教师提示片段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身份却有相同悲伤的心情,衬托出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与敬仰。比较阅读不局限于课内的引入,课后让学生阅读更多作者写鲁迅的文章,如名家笔下的鲁迅,进步青年心中的鲁迅等,大量横向比较阅读,丰富学生对鲁迅精神内涵的感受。

(五)引用鲁迅作品原文资料,深入理解诗句

《有的人》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鲁迅有了一定认识,但诗歌中臧克家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经典语句,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难点,教师要引用鲁迅作品的原文资料来解释,助力学生读懂化用诗句,体会鲁迅为了革命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

二、在读写互促中落实习作语文要素,实现表情达意

“习作总在阅读后”,落实了单元阅读要素后,学习目标由阅读指向写作。单元习作标题是“有你,真好”,习作语文要素为“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一要素清晰地告诉学生,习作时要处理好“事”与“情”的关系,“事”是“情”的载体,“情”是“事”的灵魂。分三步落实习作要素。

第一步,建立起阅读与习作的有效关联,实现读写共生。

重温《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写人文章,为学生建立起阅读与习作的链接。教师设计表格,组织学生填写,引导学生回忆鲁迅与少年时代闰土之间难忘的新鲜事,以及周晔耳闻目睹与鲁迅先生相关的五件生活往事。

《少年闰土》闰土讲述新鲜事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和看跳鱼儿,其中瓜地刺猹和雪地捕鸟是重要场景。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耳闻目睹的五件事谈《水浒传》

动作、语言、神态

笑谈碰壁

语言

燃放花筒

神态救助车夫

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环境

关心女用人

语言

通过填表复习,学生进一步明白:事情中的重要场景要详写,所选事例可以是有一个相对连贯完整情节的,也可以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样围绕中心选择几件情节跳跃不连贯的事情,还可模仿《少年闰土》写法,在习作中巧用对比手法。

第二步,由已知探未知,为学生习作提供支架。

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教师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模拟不同的身份,面对特定倾诉对象,以《〖ZZ(Z〗〖ZZ)〗,有你,真好》为题进行口头作文,为本次,有你,真好》习作搭起支架,实现由已知探未知,阅读深化,升华了对鲁迅的认知。

第三步,锁定写作对象,精心选择材料,表情达意。

最大的写作技巧就是读者意识。为了让学生心中有读者,教师可以创新改造习作交际语境:这篇习作写谁?为什么写?怎么写?写了之后怎么分享?改造后,写作对象锁定了,读者意识清晰了,写作目的明确了。学生通过典型事例来体现写作对象的“好”,典型事例中的重要场景写具体,让真挚情感在文字中自由挥洒。学生完成习作的表达和修改以后,将习作与文中的“你”在微信或QQ中互动分享,升华情感。

在优化读写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是“走近鲁迅”的最佳路径。

猜你喜欢
要素资料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人文社科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