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时期德化窑白瓷瓷塑

2021-07-21 13:20国家博物馆
艺术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德化白瓷瓷器

□果 林 国家博物馆

德化白瓷在清时期发展甚为成熟,德化地区位于泉州西部的村落中,是我国知名的南方瓷器产地之一,其中的德化白瓷更享有瓷塑的美名,德化白瓷到清代中期达到发展巅峰,除了在中国本土流行之外,更远销海外,世界驰名。

一、德化白瓷的发展历程

白瓷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隋朝得以逐步改进,后由于德化地区地势偏远,周围又是崇山峻岭,直至唐朝才拥有了制造白瓷的技术。到了宋朝时期,由于宋朝鼓励贸易,大量沿海城市开展贸易港口,德化白瓷已经扬名海外,远销于欧洲地区,在改善他国生活质量、传播造瓷技术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明时期,德化白瓷进入了发展高峰期,并且出现了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白瓷工艺的集大成工匠,此时德化白瓷已冠有中国白的美名,洁白如玉,极其温润,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远销于欧美地区,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清时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原本贸易繁华的泉州港逐渐衰落,重创我国沿海的瓷器制造手工业,但是这也让位置偏远的德化地区迎来了一次发展高潮,大量的手工匠人来到德化地区,使德化地区瓷器制造业蓬勃发展。而在这个时期,由于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深,某些德化地区的瓷器工匠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开始制作一些中西融合的白瓷作品,德化白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清代德化白瓷的艺术特征

(一)清代德化白瓷的样式

德化白瓷所需的烧制材料为瓷土,而这种瓷土在整个德化地区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开采便捷,这为德化白瓷的制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德化窑瓷土本身品质较高,瓷胎中所含氧化铁、氧化钛等杂质极少,使得其釉色洁白纯净、光泽莹润,优于景德镇及北方地区的白瓷,同时,又因其所含二氧化硅、氧化钾、氧化钠均较高,烧成器物致密度、透光度也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生产的白瓷,所以清时期,德化白瓷就作为上等工艺品被皇室宫廷供藏[1]。

德化白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制作工序、工匠水平或是烧制材料有所不同,或出现未能充分进行材料燃烧和条件不足等情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颜色差异,从而呈现出细腻而富于变化的效果,被赋予“象牙白”“猪油白”“猪油红”“奶油白”“天鹅绒白”“珍珠白”“虾须白”和“孩儿红”等雅称。其中,“象牙白”为最优品,因为其如象牙一般洁白如玉,白中润黄,故称之为“象牙白”。“猪油红”也是德化白瓷的珍品之一,其釉质细腻,宛如油脂,胎釉结合的十分紧密,白中润红,红中透白。“孩儿红”是德化白瓷中的集大成者,由于烧制过程中烧制温度不同,白瓷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种独特的窑变反应,“孩儿红”的釉面光滑,白里透红,釉面晶莹剔透,在外人看来就如同孩儿的皮肤一般,故称之为“孩儿红”。

德化白瓷因其材料丰富、工艺精良,广泛用于瓷雕作品。清朝崇尚佛学,弘扬佛法,在清政府的大力推行下,民间文化也受此影响,德化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制造佛像的工匠,德化地区工匠不仅制造佛像,还制造道家瓷雕,如西王母、文昌帝君、真武大帝、伏虎罗汉和观音菩萨等,尤其在清代后期,西洋文化在我国传播,使得德化地区出现了一群制造西方人物的瓷器制造师,他们将中国的传统工艺用于制造西方信仰人物,是我国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一。

(二)清代德化白瓷的特征

1.造型独特

在瓷器制造业中,德化白瓷的瓷雕工艺技术娴熟,造型独特,与众不同,在国际上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清朝时期,德化白瓷继承了明朝的制造工艺,也在其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革新,由此进入一个发展高峰期,特别是清代后期珐琅瓷更为盛行。德化白瓷种类繁多,且不用彩绘,不需要用色彩来表达人物的特点和形态,在艺术欣赏价值方面有着简约、自然、大方的特点。

从整体造型形象看,德化传统瓷塑具有的整体性表现在这一形体的体量上,即便它小巧玲珑,在视觉上仍然具有朴拙之感。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信仰文化的长期影响,德化窑一直延续着这种神仙人物塑像的制作与生产。这便是德化窑传统瓷塑的典型造型内容,德化陶瓷界将其奉为传统陶瓷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2]。

2.釉面光滑,洁白如玉

德化白瓷的釉面不同于其他瓷器,白瓷自然,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再加上我国自古对玉器的推崇,使得白瓷在我国大受欢迎,德化白瓷所具有的独特的颜色,光滑水润,从整体看来浑然一体,完全符合我国古人对玉器的要求,因此白瓷也有瓷中白玉之称。

德化窑瓷塑是采用氧化硅和氧化钾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这就确保了瓷器玻璃相较多,瓷胎致密并具有通透之感。另外,德化窑白瓷含铁量十分低,且在中性环境下烧成,从而免受氧化铁发色的影响,瓷质显得十分白嫩。

3 装饰简约

德化白瓷对外部的装饰要求不高,其本身也拥有高超的造型工艺,在明朝时期工匠就可以自由地使用印花、贴花、堆花、刻花和透雕等技术,对瓷器表面进行装饰,这样做既可以体现其独到的艺术价值,又可以提高观赏性。

三、厦门市博物馆馆藏清代德化白瓷研究

图1 为厦门市博物馆馆藏的清代中期观音坐像,此白瓷为观音卧坐像,其右手扶膝,眉目微闭,悠然自得,装饰朴素,左手边摆放一如意和佛手,胎釉色白,整体滑润,线条明朗,活灵活现,是难得一见的清代中后期的观音佳品。

图1

清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德化白瓷民间神话人物瓷像,图2这尊妈祖像为其中典范。宫廷装扮的妈祖像端坐于椅中,双手抱拳于胸前,面庞红润,形态自然,樱桃嘴丹凤眼,头戴凤冠且前垂流苏,后加凤鸟,衣着雕刻更有腾龙和串珠等。此瓷塑为通体白釉,表面如玉,肤白如雪,主体人物端庄严肃,身着华服,神情自若,服挂祥云瑞兽,将女神的威武端庄与和善慈悲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正是清代后期德化白瓷与民间信仰地有机融合,是难得一见的佳品。

图2

图3 的德化白瓷观音像更值得一提。此座观音像半坐半蹲,头戴碧簪,手持如意,面容和蔼,右腿弯曲,露出左足,身着长衫,佩戴珠饰,右边倚一小儿,靠于方石之上,石摆一果物。整个白瓷端庄自然,线条柔和,衣着飘逸,在凸显出观音慈悲为怀的形态的同时,又显出了几分和蔼之气,通体白釉,质地细腻,高约32.5 厘米,但底部有明显的按压痕迹。

四、明清两代德化白瓷艺术特征对比

在我国传统的陶瓷领域,德化白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其审美价值,还是其取材特征,都体现了当地的风俗民情和传统文化。

明朝和清朝德化白瓷的技术工艺与艺术手法在实质上没有多大的差异,两者为传承延续的关系。在清朝时期由于对外贸易的紧缩,我国几个瓷器盛产地都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萎靡现象,但是在清朝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民间思潮的逐步解放,越来越多的人物形态被融入白瓷制作中,如厦门博物馆的妈祖瓷塑正是民间信仰与传统工艺结合的典型作品。相比于明朝和其他时期,清时期的德化白瓷的主要人物瓷塑,多以观音像等为题材。

图3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平心杯,又称公道杯,高5 至6 厘米,四周花瓣形状,杯内有一老者,长须灌顶,身穿长袍,内置小孔,将液体倒入杯内,如果超过胸部小孔,杯中液体将全部漏出,这正是清代后期民俗文化与传统工艺互相融合的结果,彰显了当地的酒文化。

清时期德化瓷业进入全盛时期,窑厂作坊遍布县境各地。白瓷雕塑沿袭了明代的烧制技法,出现了一批名师高手,他们所雕塑的人物及文房器具皆十分精致,德化窑自明末至乾隆年间所烧制的白瓷均具有美感,但到乾隆后期随着国力的衰退,社会生产力衰减,制瓷工艺不但没得到提高,反而失去了一些独特传统生产方式。清代至今,德化窑的瓷塑基本继承了明代何派艺术风格,但各时期亦有一定的演变和发展[3]。

结语

德化白瓷历史悠久,在上千年的传承之中,其制作工艺、烧制水平、装饰雕刻在清朝时期达到顶峰。德化白瓷在我国瓷器制造业中占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德化白瓷能吸收西洋文化,演变出自己新式的制作品种,自我创新,展现出了德化白瓷蓬勃的生命力,而到现代,德化白瓷拥有着更多的机遇,如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德化白瓷可以寻求大量色彩的点缀。由于受到传统工艺的限制,德化白瓷只能以素为主,尽管这成为德化白瓷的一大特点,但长期如此难免会使人们形成审美疲劳,因此,当前,德化白瓷虽然不断突出自己的贴花工艺,丰富自身的颜色点缀,其不仅在视觉效果上保留淳朴简约之意韵,还增加了欣赏价值。

猜你喜欢
德化白瓷瓷器
瓷器迷宫的暗影
那年夏天
德化白瓷,从地方民窑到“瓷界新星”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邢窑白瓷传统烧制方法研究
中国的名牌瓷器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