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的“莎翁”

2021-07-22 20:25图尔荪·克麦尔尼亚孜
世界文化 2021年6期
关键词:法尔哈德长诗

图尔荪·克麦尔尼亚孜

两次流浪他乡

中亚历史上最卓越的文学大师尼扎米丁·阿里舍尔·纳瓦依(Nizamiddin Alisher Navoi,1441—1501)诞生于赫拉特(今属阿富汗城市)。“纳瓦依”(音译)是他用察合台语写作时的笔名,意为“悦耳”“曲悦”,用波斯语创作则署名“法尼”(音译,“隐士”之意)。童年时期,受祖辈家风的熏陶和影响,纳瓦依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习波斯文学的各大经典。他15岁时便以作诗闻名,得到当时波斯文学大师鲁提菲等人的赞赏。纳瓦依的父亲是帖木儿汗国的大官员。根据《巴布尔传》等中亚史料介绍,纳瓦依的家曾是文学艺术人士交流交往的活动中心。后来,沙哈鲁苏丹(帖木儿的第四子)的死给帖木儿汗国带来动乱,迫使纳瓦依的父亲逃亡他乡。未满10岁的纳瓦依跟随家人在马什哈德、撒马尔罕等地逃亡中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当赫拉特重新恢复平静后,纳瓦依迫不及待地回到了故乡。

帖木儿的曾孙侯赛因·拜卡拉是纳瓦依从小一起玩儿到大的同窗好友。1470年继承王位的他邀请好友纳瓦依参加登位庆典。纳瓦依为表祝贺,现场献上了一首庄严的诗歌。后来,侯赛因·拜卡拉又任命纳瓦依为大臣,请其帮助治理国家。从此,纳瓦依开始了自己的宫职生涯。1471年,苏丹为了使故乡成为与当时的撒马尔罕不相上下的文化经济中心,把赫拉特定为都市。一年后,纳瓦依因对国家做出重要贡献而被苏丹任命为首相,封赐为埃米尔(仅次于苏丹的官位)。再后来,苏丹本人沉溺于饮酒作乐而不理朝政,治理国家的重任便主要落到了纳瓦依的肩上。

任首相期间,纳瓦依展开了极其广泛的活动。他给学者、艺术家、诗人等诸多帮助,用自己的财产修路、造桥、挖渠,建造供商旅休憩的驿舍,开办学校、书法院和艺术装裱所。他尽力改善百姓们的生活状况,要求官吏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压迫。当官吏的专横引起人民不满时,他在苏丹面前尽力捍卫民众利益,勇敢指出官员的弊病。这一切导致了他与腐败官员之间的冲突,未能如愿获利的官员们联手对其发起种种卑鄙的侮辱与中伤。这些上层保守势力暗中操控苏丹,迫使纳瓦依于1476年辞去首相一职。此后,纳瓦依便一心倾注于自己喜爱的文学事业,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给后人留下了30多部著作。

尽管离了职,但留在京城、一心为民办事的纳瓦依仍然令宫廷官员们感到不安,认为纳瓦依在民众中的声望和威信已严重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因此,卑鄙的官员们阴谋操控苏丹,让纳瓦依就任一个偏僻之地的地方官员,使其远离苏丹、远离民心。被官员们牢牢控制而完全失去理智的苏丹,于1487年春派纳瓦依到阿斯特拉巴特省做地方官员。然而,纳瓦依在新的地方又投身于忙碌的社会活动,他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在民众中依然享有极高的威望,深受尊敬与爱戴。这使得上层保守派无法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来对付纳瓦依。纳瓦依一边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一边拿出自己的财物为百姓做好事。不过,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故乡赫拉特,因为那里有他的好朋友、诗人兼导师贾米(Jami,1414—1492)。一年后,纳瓦依终于获准回到并留在了故土赫拉特。

1500年,苏丹侯赛因·拜卡拉因与其子发生矛盾,需要率军平定儿子为首的叛乱。离开首都之前,苏丹再次任命纳瓦依为首相,让他帮助治理国家。年底,苏丹平乱回城,纳瓦依率领全城人去迎接,二人相见拥抱,泪流满面。1501年1月3日,纳瓦依在赫拉特去世,全城人都参加了葬礼。民间传言,纳瓦依去世那天,赫拉特的一草一木都因为失去这位精神领袖、伟大诗人,这颗最耀眼的明珠而暗淡无华。

巨大文学遗产

納瓦依的文学遗产是巨大而丰富的,他为传承和弘扬波斯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做出了极大贡献。纳瓦依热爱文学,一生创作的诗歌、散文和学术成果等近30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纳瓦依是名副其实的双语作家,精通波斯语和察合台语,因此以“纳瓦依”和“法尼”署名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中亚各地。通过他的作品,能够全面了解15世纪以撒马尔罕、赫拉特为中心的中亚细亚的社会生活、文化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交流。纳瓦依求学时曾高度评价波斯的伟大诗人贾米,称他是自己的精神导师,自己永远是他的仆人。

纳瓦依的作品体裁丰富,涉及面广泛,可以分为文学艺术、文学理论、语言学、传记史学、伦理哲学、翻译学等六大类。其中,他的诗歌最负盛名。比如他在1483—1485年间完成的长达5.3万余行的诗歌《海米赛》(又译为 《五卷书》,包括 《正直者的不安》《法尔哈德与希琳》《莱丽与麦吉侬》《七行星》《伊斯坎德尔墙》等5部长诗)最具代表性,堪称中亚察合台文学史上最光辉的杰作,也是世界罕见的巨型叙事诗;再如纳瓦依晚年完成的《四卷诗集》(也译为《思想宝库》《精义宝库》,包括《童年怪事》《青年珍品》《中年的奇事》《老年训言》等4部哲理长诗),也长达4.7万行。这些诗体作品的完整性惊人,而且都富有意象之美与哲理之思。除了爱情叙事和人生哲理外,纳瓦依还在《韵律之准》(1490)、《文坛荟萃》(1491—1492)、《鸟语》(1499)、《两种语言争辩》(1499)、《情之所钟》(1500)等巨作中探讨哲学、语言学、文学创作、诗歌韵律、社会风气等主题,因此对于后世研究14—15世纪的中亚社会文化史具有前所未有的宝贵价值。例如,他的传记作品《文坛荟萃》记录了中亚当时颇有声望的459位诗人、作家的生平事迹,就像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一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史料。

纳瓦依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亚细亚和近东各族人民的文学传统以及风靡多个世纪的波斯文学艺术。他以自己的创作证明了察合台文就其丰富的表达力而言,不仅丝毫不逊于盛行于从地中海沿岸到恒河广大地区5个多世纪的波斯文,而且还能为诗歌展开十分诱人的光辉前景。虽然在纳瓦依之前和与之同时代的一些诗人曾指出察合台语的优越性,但学者们当时仍存在着用波斯语写作的倾向,认为用波斯语写的才是雅文。纳瓦依批评了这一倾向,并身体力行以察合台语进行创作,充分展现了察合台语媲美波斯语的独特魅力,为后世贡献了东方古典诗歌的珍贵硕果。

流传百世的爱情悲剧

中亚以及西亚文学,自古以来以诗为重,因此诗人的社会地位极高;以长达几万行篇幅的诗歌来叙事或叙史的文人,可谓是大师中的大师。“达斯坦”是中亚细亚地区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文学体裁,是以诗歌的形式叙述或记载故事的叙事长诗,包括英雄史诗、爱情史诗、传记史诗、地域史诗、历史史诗等五大类。我国的《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三大史诗就属于英雄达斯坦,即英雄史诗。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在15世纪的西亚受到波斯文学的影响,达到了顶峰。那个时代的中亚作家基本上都写过达斯坦,或者试图写达斯坦来证明自己的文笔和功力。纳瓦依的巨作《海米赛》即为包含5篇达斯坦的叙事长诗,其中以第二卷的爱情悲剧长诗《法尔哈德与希琳》最负盛名,被视为纳瓦依文学创作的巅峰、察合台文学的皇冠。

创作于1484年的爱情长诗《法尔哈德与希琳》共有54章、11560行。即使抛开爱情主题,仅就文学性而言,这部长诗也有着崇高的艺术威望。在叙述中,纳瓦依以优雅的笔触、凝练的诗语和铿锵的韵律,吟诵着震撼人间的伟大爱情。

有关希琳公主的故事,其实比纳瓦依早5个世纪的波斯诗圣菲尔多西(940—1020)在其《王书》(也译为《列王传》)中已有提及,他简单记录了希琳公主的部分往事,但并没有提到法尔哈德这一人物,更没有将它作为爱情故事来记叙。不过至少可以说明,希琳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而非纯虚构人物。到了12世纪,波斯文学大师尼扎米(1141—1209)承续菲尔多西的记载,以希琳公主和她丈夫库思拉的经历为背景,创作了长诗《库思拉与希琳》。长诗中已经出现了希琳、库思拉和法尔哈德三个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是故事的主人公并非法尔哈德。在尼扎米的故事中,库思拉是一个英俊勇敢却迷恋于荒唐生活的人,也是王权的体现,他对希琳的爱是自私的;法尔哈德则是一位普通却身怀绝技的石匠,他对希琳的爱是无私的,他视痛苦而灼热的爱情为最高奖赏;希琳是尼扎米笔下一位纯洁忠贞的公主,她一次次地忍受委屈,试图改变、教育库思拉,她深知法尔哈德对她的爱却没有投入其怀抱……尼扎米成功创造了法尔哈德这一形象后,法尔哈德与希琳的故事就成为纯真爱情的象征。

时隔4个世纪,纳瓦依再笔的这部爱情长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独具一格。如果说尼扎米的《库思拉与希琳》赞美了建立功勋的女性和纯洁的爱情,那么纳瓦依的《法尔哈德与希琳》除了赞美法尔哈德自我牺牲的崇高人格外,还包含团结、友情等立意元素,使故事更显丰厚而有张力。纳瓦依长诗的核心人物是法尔哈德和希琳,法尔哈德不是普通的石匠,而是古代中国可汗的一位王子,是王位继承人——因此,法尔哈德与希琳的美丽传说在我国西北地区也广为流传。纳瓦依汲取民间传说的养分来丰富故事情节,更为生动地塑造了完美且永恒的人物形象:法尔哈德王子崇尚爱情和自由,热爱人民;勇敢的希琳公主甘愿为意中人做出任何牺牲。而库思拉的形象则不再是神话般的英俊少年,而是一个年老凶残、丧尽天良的暴君,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故事的结尾以法尔哈德与希琳的死为终,就像百年之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永恒的悲剧。

此外,在《法尔哈德与希琳》中,纳瓦依将伟大的爱情与忠诚的友谊交融在一起,注重当时人民对明君统治、对和谐生活的期盼与渴望。故事里的四个人物——法尔哈德、希琳、库思拉、夏布尔(法尔哈德的好友)来自古中国西域、古亚美尼亚、古伊朗等不同地域,他们彼此间无论爱情还是友情,都充满着同胞手足般的挚爱。这离不开当时亚洲各族人民对友好、和平、繁荣、发展的向往与珍惜。

终生眷恋的“古丽”

纳瓦依终生未婚。《巴布尔传》中记载:“纳瓦依,无妻无子过了他一生。纳瓦依以其精密而细腻的性格闻名于世人。这是纳瓦依与生俱来的尊贵品质。”纳瓦依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而他所在的赫拉特为中亚文化中心。从小热爱文学的他,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文学、文化事业。那么,为什么他的所有作品尤其是爱情诗歌中总流露出一种哀伤呢?从他的情诗中可以推断,纳瓦依曾深深爱过一个名门贵族的女子。彼时的纳瓦依十八九岁,却值家庭遭受打击迫害、在他乡辗转流徙之时,家境贫寒的他在阶级矛盾严峻的社会环境下,未能与心上人终成眷属。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纳瓦依任宫职时与苏丹侯赛因巡游,看到一個在院子里洗葡萄的女子,纳瓦依对她一见钟情,而女子也对这位因文笔闻名于城内外的诗人宰相产生了好感。——这种说法恰好对应上纳瓦依被派到偏远之地做地方官员的时间。当时纳瓦依听从苏丹的命令,带上两名侍卫、一名厨师和那个女子,骑着骆驼上路,然而出城不久,女子竟突然生病去世了。根据厨师的判断,她出城之前被人下了毒。失去了心之所钟的纳瓦依悲痛不已,从此便不再眷恋世尘,一生以笔墨表达对心上人的思恋和念往。后来,“古丽”(音译,波斯语意为花)成为纳瓦依笔下寄托自己情感的对象,他在所有的爱情长诗中,与古丽谈心,赞叹古丽的美,表达对古丽的眷恋。也有人认为从法尔哈德身上可以看到纳瓦依的影子,法尔哈德对希琳的爱正如纳瓦依对古丽的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这个纳瓦依深爱着的、貌若天仙的女子古丽的身份,至今仍然是个谜;而这个谜,使纳瓦依的一生以及他忠贞的爱恋越发显得神圣而充满传奇色彩。

无论纳瓦依的诗歌创作还是其传奇经历,都已成为中亚乃至中东地区人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故事。以纳瓦依命名的学校、街道、图书馆等更是不胜枚举,如乌兹别克斯坦的纳瓦依文学大学、纳瓦依艺术剧院、纳瓦依国家公园、纳瓦依国家图书馆等;我国上海大学、日本创价大学等高校均立有这位伟大诗人的雕像;全世界多所高校开设有“纳瓦依学”研究课程。由于纳瓦依在世界文学史上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1991年命名为 “纳瓦依年”(纳瓦依诞辰550周年)。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亚洲各地,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系列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诗人。2021年1月3日,为纪念纳瓦依逝世520周年,乌兹别克斯坦纳瓦依语言大学举办了线上大型文艺活动,伊朗、土耳其、英国、哈萨克斯坦等各个国家的“纳学”专家、研究者、学生、读者一起参加了这一庆祝活动,以分享学术成果、朗诵纳瓦依长诗、说唱纳瓦依格则勒(维吾尔族诗歌的一种抒情格律诗体)等形式,致敬这位杰出的维吾尔族文学和思想大师,人们沉浸在法尔哈德与希琳生死离别的爱情悲剧中,陶醉于纳瓦依与古丽痛苦而又甜蜜的爱情世界……

猜你喜欢
法尔哈德长诗
寻找最美味的胡萝卜
寻找最美味的胡萝卜
小树
献给这个世界我们未知的——读龚学敏长诗《三星堆》
童心造就成功
拯救自行车
莫哈德担任美宇航局常务副局长
王舍城(长诗)
一个人的成都北站(长诗)
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自然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