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土木”背景下育人细无声的研究生思政教育探索

2021-07-22 04:45岳建伟赵丽敏边汉亮
高教学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研究生

岳建伟 赵丽敏 边汉亮

摘  要:我国是研究生教育大国。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应加强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章基于“大土木”专业背景,提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注重实践育人,整合育人资源,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导学互动全过程,以创新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有效促成研究生思政教育育人细无声。

关键词:研究生;“大土木”;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8-0171-05

Abstract: China is a big country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s the top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and release talent dividend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large civi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mbination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ys attention to prac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s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ru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guidance and interaction, so as to inno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il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 "Wide Civil Engineering" mod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认为应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应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重要作用。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再次强调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2020年7月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上述文件和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殷切期望和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提供了遵循。

一、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

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1949年,我国在学研究生629人,2017年、2018年、2019年在学研究生人数分别为263.96万人、273.13万人和286.37万人,研究生占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的比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6%增长至2019年的7.20%[1-2]。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弱到强、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排名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凸显了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

二、加强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如何使得研究生教育增量又提质已成为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中,我们应考虑的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破除研究生培养认知偏差

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仍存在着“不需要开展”“重学术、轻思想”等认知偏差。研究生培养应当树立学术与思想并重的理念。高利等[3]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自身规律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外部环境的改变致使研究生思政教育不再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尾巴,所以不能照抄照搬本科生思政教育的模式和经验,要在尊重研究生群体特征的前提下,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和新方法。

(二)切實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导师是破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瓶颈的最有力的抓手,应提升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并明确指出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是第一责任人。要在教学评估和学科评估的体系框架中增加立德树人相关指标,以此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研究生导师要将立德树人这一基本职责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王文文等[4]通过对3932名硕士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研究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只有59.69%的硕士研究生认为与导师关系融洽,36.29%的硕士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平淡,3.46%的硕士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紧张,剩余0.56%的硕士研究生表示自己与导师是敌对关系。其中,认为导学关系是“紧张关系”和“敌对关系”的研究生中,分别有76.74%、90.91%的硕士研究生把自己与导师的关系定义为老板与员工的雇佣关系。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若导学关系存在矛盾或隐患,将严重影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贯彻落实,影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层次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5]。

(三)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教育

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逐年攀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6]。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是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连通,不应存在专业学位的地位低于学术学位的误区和偏见。两者处于同一层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实践要求高,在校时间短等培养特点,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思想状况多元、价值观现实、对未来发展迷茫等方面表现较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更为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政工作教育存在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困惑、导师认知的误区和责任的缺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不足、思想教育融合性不够,载体欠缺、方法老化等难点[7]。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提出,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组建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和行(企)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马永红、陈丹在对专业硕士实习实践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仅28%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且其中超过40%与校外导师见面频率为半年以上[8]。校内外双导师制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存在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期间思想动态无法及时获取和准确掌握,校外导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的现象[9]。

(四)把握“大土木”专业背景独特属性

“大土木”专业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多以课题组为单位,培养场景多以实验室为主。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仅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无法有效覆盖的。可结合专业特色,充分发挥课题组、实验室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对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出台《关于制定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工程类硕士应有区别于学术类硕士,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校企联合培养作为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应大力推广。

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尤其在“大土木”专业背景下,专业实践学习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思政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但由于大多实践基地未被学校直接管理,再加上带教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不强,造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全育人”的短板[10]。因此,实践环节过程中的思政教育不容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教育难题有待破解。

三、创新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育人细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将思想政治工作生动而又深刻地比喻为“盐”, 他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和价值引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思政教育育人细无声,研究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协同前行、相互支撑。课堂教育是思政教育重要阵地,应最大限度发挥第一课堂的育人主渠道作用。

1. 加强研究生思政课教育教学

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从教务要求、教学要求和管理要求对本科、专科、硕士、博士思政课分别作出了相关规定。教务要求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严格落实学时学分。其中对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硕士研究生的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占2学分,同时必须在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选修课程中选择1门,占1学分。要将相关规定贯彻和落实到各类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这是研究生思政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此外,国庆节庆祝、抗击疫情等均是思政教育的活教材和良好的契机,可以此来加强研究生的国情教育。如疫情期间,引导研究生积极学习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的思政大课——“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认真领会和感悟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以及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2.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

应明确专业课的育人责任,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缘起于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以“隐形思政”的方式,挖掘育人价值,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理念和时代精神,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为例,通过开设土木工程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工程伦理等公共学位课,培养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以及工科类研究生普遍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工程伦理课程的内容,直接契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关于“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要求,适用于所有工科专业的学生。工程伦理课程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担当精神和伦理素养,使其成为具有伦理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工程师。课堂上通过讲授塔科马大桥坍塌事故、瓦依昂大坝的悲剧、日本福岛核事故等案例,启发学生探究这些重大工程事故背后的原因,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专业课课程教学也应树立全员、全课程育人理念,梳理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以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为抓手,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具体可创建“课程思政”的课程思政素材库、课堂教学案例库等。例如,混凝土材料学课程的课程思政素材库,包括材料领域突出人物、重大工程中的材料应用案例等,并且授课时将材料学科的节能减排国家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深入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土木工程发展与前沿课程通过港珠澳大桥、中国高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工程案例,将基础知识与现代前沿发展相融合,引导学生感知土木工程学科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充分感受我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感受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以及作为土木工程建设者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此外,结合当前的抗疫,培养创新能力与家国情怀并重的工程师,例如讲授案例“火神山医院十天顺利交付”,用热点前沿激发学生志向,将担当、创新、奉献、团队合作的精神融入课堂之中。

此外,研究生课程可置于专业发展的背景与特色之中来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将研究与实践扎根祖国大地,积极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建设。例如,立足中原地区文物建筑遗产资源丰富这一区域特色优势,为土木专业研究生开设有关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利用和创新的理念。

(二)拓宽实践育人新阵地

充分挖掘产业、行业、企业等的优势资源和育人属性,主动融入地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积极对接区域行业产业链、创新链。针对企业或行业需求开展研究生定制培养,从培养方案制定全过程进行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引导研究生将学术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增强其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责任和使命意识。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工作相关人员不能仅局限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框架,应创新调整思政教育的呈现形式和内容,使思政教育的形式更加多元化,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实际化,从而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行业”的校企双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硕士人才培养工作。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优先聘任企业中品德高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专家学者作为企业导师。

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全方位发挥生产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在实践类课程授课、实习实践的安排和设计中,结合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主动融入育人元素。强化实践基地的作用,使其不仅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这一必修环节的重要依托,更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积极开展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研究,并用优秀成果指导推动思政工作。积极搭建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育人载体。例如,2006年至今,学校已先后派遣出十四批研究生支教团到甘肃敦煌、瓜州进行志愿服务。

应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研、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教研[2014]6号),开展选聘优秀研究生担任“三助一辅”(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以此培养研究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勇于承担的品质,锻炼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计划执行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整合育人资源新渠道

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实现多层次育人、全方位育人,达到拓展研究生前沿视野和国际视野的目的。

可深入挖掘校史院史资源,面向研究生开设专题校史展、院史展,发挥校史院史育人功能。邀请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来院作专题报告,进行学术交流等,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引导研究生紧跟学科前沿。同时,这些杰出的科研工作者可以以其人格魅力和学识修養影响和感染学生。

加大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交流力度。支持学生海外访学,通过校际交流、学术交流、短期访学、国际竞赛等多种模式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鼓励研究生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此外,学校还通过其他多渠道发挥育人功能。例如,组织研究生观影《厉害了,我的国》,使其感受祖国的繁荣和昌盛。观影《黄大年》,引导研究生感受以黄大年同志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赤诚的爱国情怀和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通过研究生运动会、太极拳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对集体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导学互动全过程

研究生教育被看作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承担着高层次人才供给和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双重使命。研究生导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更是人生导师,应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抓好导师的岗前、岗中培训至关重要。河南大学每年开设有至善导师学校,已成为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品牌,是导师学习吸收国内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动态信息、交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平台。培训人员包括当年遴选增列的研究生导师、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人、培养单位研究生与科研办公室人员、研究生辅导员。2019年导师培训的主题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号召,把立德树人内化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培训形式包括专题报告、视频学习、分组研讨及名家论坛讨论等。为新遴选导师提供了学习机会,为做好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基础。

导师应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要多种途径强化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的育人作用,将思想品德养成和创新能力提升贯穿研究生指导的各个阶段。从课堂教学、学术指导、论文指导到就业指导等环节,让思政教育思想融会贯通,真正渗入到研究生的科研与学习生活中。

在课题组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引导研究生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同时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课题讨论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实验设计与验证、数据处理与分析,引导学生要严谨认真,团队协作。通过定期召开的例会制度训练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通过逐步落实研究方向与目标,培养学生坚定执着的素质。此外,注重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关心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成才。在与学生日常交谈中,引导学生明辨方向,坚定自我,做好人生规划,明确人生发展方向。

从以上研究生与导师互动各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研究生的价值引领和行为引导,以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洁琼,刘云杉.中国高等教育70年:大学生角色的演变[J].北京教育(高教),2019(10):93-98.

[2]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5-2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

[3]高利,束洪春.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3):19-22.

[4]王文文,郭宁,王扬.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6):76-82.

[5]刘康平,刘立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导师与研究生危机关系干预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20(4):68-71.

[6]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

[7]曹娜,孙洪锋.试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难点和突破点[J].化工高等教育,2013(3):106-109.

[8]马永红,陈丹.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现状及其改进对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18(6):110-115.

[9]鲁扬,季斐斐,陈艺颖.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地期间的思政教育工作[J].智库时代,2018(23):278+289.

[10]何珂,代子瑞,李意杰,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工作创新研究——以公共卫生硕士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8):38-41.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编号:2019SJGLX045);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生教育)重点项目“协同机制下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SJGLX032Y);2019年校级教改项目“基于数据挖掘的土木类‘水课和‘金课量化评估体系研究”(编号:HDXJJG2019-113)

作者简介:岳建伟(1971-),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工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岩土工程,建筑遗址保护与修复;赵丽敏(1980-),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