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保护区黄嘴白鹭调查研究

2021-07-23 01:37王兴周
山东林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长岛候鸟白鹭

李 明,王兴周

(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 长岛265800)

长岛,又称庙岛群岛,由151 个岛屿组成,岛陆面积56.8 km2,海域面积3541 km2,海岸线长187.8 km,有居民岛屿10 个,辖10 处乡镇(街道、开发管理处)40 个行政村,4.3 万人口。长岛区位条件独特,地处胶东辽东半岛之间、黄渤海交汇处,南北纵列于渤海海峡,因地处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路线上,是我国东部候鸟栖息与迁徙的重要通道,素有候鸟“驿站”之称。1982年,长岛被划为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山东省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成立以来,采取环志、救护、禁猎、禁伐、封育、防火、恢复植被等措施,鸟类与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近年来,通过连续实施造林绿化、封山育林、森林抚育、林分改造,健全保护区生态监测网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综合防控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保护区的森林质量不断提升,树种多样、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生态体系逐步形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保护措施,使鸟类资源明显增多,在长岛繁殖的夏候鸟和越冬的候鸟种类、数量显著增长。2016年夏季在开展鸟类资源普查时,首次发现全球濒危物种,珍稀水禽——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在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繁殖,随即着手组织人员开展调查研究。本文详细归纳总结了该鸟在长岛的分布、居留、繁殖、取食等情况。

1 调查地概况

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纬度(东经120°35′28″-120°56′36″,北纬37°53′30″-38°23′58″)纵贯渤海海峡、胶辽半岛间,海域辽阔,生态自成体系,陆海食物链丰富,是鸟类南北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和栖息地,每年春(3-5月)秋(9-11月)时节有大量候鸟在此休憩觅食。保护区总面积5015.2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333.8 hm2,实验区面积3681.4 hm2。保护区海岸线全长146km,永久性浅海湿地面积1105.2 hm2。保护区内包含20 个岛屿,且涉及10 个无人岛屿,各岛互不相连,相互独立,交通不便,受外来人类活动干扰影响较少,形成了各有特点的生态环境和水深梯度的湿地,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据调查,长岛自然保护区内鸟类有19 目58 科333 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4%,占山东省鸟类总数的76%。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9 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0 种,山东省省级保护鸟类31 种。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中有猛禽39 种;中日两国候鸟保护鸟类158 种,占70%;中澳两国候鸟保护鸟类46种,占56.9%;世界“濒危动植物红皮书”国际重点保护鸟类11 种。区内陆生动物除鸟类外,还有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以及浅海动物等。

2 调查时间及方法

为调查清楚长岛保护区内黄嘴白鹭分布及种群数量等相关信息,2016年春、秋两季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保护区全境内开展拉网式、地毯式调查。根据黄嘴白鹭的生活习性和涉禽特点,技术主要在沼泽湿地、海边滩涂、海参圈海养区、养殖筏架、无居民岛周边等各类黄嘴白鹭可能生活的区域,基本涵盖了保护区内黄嘴白鹭有可能生活的多种生境和湿地范围。并通过走访当地渔民百姓、与鸟类摄影爱好者沟通交流、公布有奖热线等多种方式以便掌握黄嘴白鹭在长岛栖息生活的更多信息和资料。通过近1年的认真细致调查,基本掌握了黄嘴白鹭在长岛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及区域。

为进一步调查清楚黄嘴白鹭在长岛保护区的生态、生物和生活习性,掌握黄嘴白鹭的居留、繁殖、取食等相关 情况,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的5 至9月期间,组织鸟类环志研究专业技术人员对保护区内的黄嘴白鹭开展定点定期观察观测。

定期观察观测的方法为: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5 至9月期间根据黄嘴白鹭的生活习性和规律每月间隔一定的天数在不同区域、同一地点观测,根据距离远搒近交替使用8-10 倍双筒望远镜和(25-50)×40 倍双筒望远镜选定点后,观察可视范围内黄嘴白鹭的数量和生物学信息。当观测区域内黄嘴白鹭数量较多时,采用总量统计法,以10只、20 只或30 只为单元进行计数观测,并重复2~3次,以求得平均值代表黄嘴白鹭的总体数量。

为保证调查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同一观察点由固定的人员负责调查记录,并负责后期调查数据的内业汇总。调查小组一般由2 人组成共同完成,其中1 名调查人员负责观察,另外1 名调查人员负责将体型、性别、羽色、数量等相关信息数据如实记录到提前打印好的表格内。开展调查时通常选择在天气晴朗、视线清晰、视野开阔,无风或微风的日子进行,调查时间一般为早上的7 点—下午的17点之间。同时利用手持GPS 定位记录每个观察点的地理坐标。

3 调查结果分析

从2017年开始至2020年,每年开始调查的时间约为5 个月(5月—9月),每月平均开展观测调查3~6 次不等,累计调查98 次,基本查清了黄嘴白鹭在长岛保护区的分布、种群数量、迁徙规律等相关情况。

3.1 分布区域和范围

黄嘴白鹭在长岛保护区的分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8′33.570″-120°38′22.269″,北 纬38°8′20.738″-38°8′37.827″。主要在长岛保护区内的高山岛上。该岛为无居民岛,位于渤海深处,地势险峻,大部分是悬崖峭壁,面积44.96 hm2,远离陆地,基本无人类活动痕迹。其它区域没有发现。

3.2 分布区生态环境

黄嘴白鹭在长岛保护区主要栖息于无人岛屿—高山岛上。该岛海拔202.8 m,周围遍布大小明礁10 余个。岛上山丘起伏,无河谷水源,淡水资源极度匮乏。因远离陆地,气温回升较慢,年平均气温13.4℃,年平均降水量344.6 mm。岛上树木以天然紫穗槐为主,面积11.24 hm2。灌木类有酸枣、荆条、柘树、胡枝子等;草本层有芒麦草、黄花蒿、野艾、碱蓬、狗尾把草等。

3.3 种群动态

为保证数据完整准确,在高山岛分东 (东经120°38′33.570″,北纬38°8'20.738″)、西(东经120°38′27.060″,北纬38°7′56.961″)、南(东经120°38′1.233″,北纬38°8′11.024″)、北 (东 经120°38′22.269″,北纬38°8′37.827″)4 个方位共设固定观测点4 个。通过调查观测,黄嘴白鹭数量平均在280只左右,其中:2017年观测到212 只,2018年观测到318 只,2019年观测到262 只,2020年观测到326 只(详见表1)。

表1 长岛保护区黄嘴白鹭数量调查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高山岛黄嘴白鹭总体数量在增加,但各观察点的数量变化略为不同,1 号、2 号、3 号观察点的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而4 号观察点2018年种群数量最多,而后有所减少。分析主要原因为适宜其营巢栖息的场所不断地被海风、海雾、雨水冲刷破坏,导致适宜其栖息的场地面积减少。

3.4 迁徙特点及生活习性

通过连续4年对黄嘴白鹭的调查观察发现:每年的5月初至9月上旬是黄嘴白鹭在长岛保护区的居留时间,时间长约3 个半月~4 个月。总的情况是:5月初北迁至高山岛上生活繁殖,到6月下旬7月初小鸟出壳,8月份陆续离开繁殖区,到周边浅海滩涂与湿地停歇觅食,9月份开始南迁至越冬区。观察发现,黄嘴白鹭不管是群体或个体都是迁来的时间早,回迁的时间也比较早,但前后相基本相差不到20 天。黄嘴白鹭刚迁徙来的时候,由于长途奔波体力消耗极大,因此看起来较为消瘦;而回迁前尽可能捕食积蓄能量,因此看起来体型丰满。黄嘴白鹭在长岛主要食物潮间带分布的海洋类底栖生物,以各种小型鱼类、虾、蟹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由于其栖息地距离海边很近,所以栖息地周围海里的水生鱼、虾等海洋生物数量非常丰富,因此成为其主要食物来源。从居留情况来看,黄嘴白鹭在长岛属于夏候鸟。

4 问题与讨论

在开展黄嘴白鹭专题调查观测的同时,调查人员也发现,在春季和秋季候鸟迁徙期,有大量珍稀游禽类、涉禽类候鸟在此地停留觅食。除黄嘴白鹭外,目前已发现有海鸬鹚、绿背鸬鹚、普通鸬鹚等游禽在保护区内居留繁衍生息,这些鸟类是长岛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海岛渔业发展和生态旅游的开发,导致人类活动对鸟类栖息繁衍生存的干扰越来越多,适宜生境越来越少,鸟类过度集中生存于狭小空间内,这对候鸟保护发展极为不利,存在很大潜在威胁。保护好当地的浅海滩涂和湿地对保护水鸟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候鸟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是长岛保护区当前最紧迫的首要工作任务。

为防止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降低,给鸟类创造更加良好的生存及栖息环境,建议长岛保护区进一步加强核心区湿地修复,尽快实施退养还滩、近海腾退,特别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存完好、人为活动干扰少的无居中岛屿的保护和管理力度,保护好其原生态的特性;定期开展资源普查和调查监测,科学制定保护规划和方案,开展春季“爱鸟周”和秋季“爱鸟月”,多措并举广泛开展爱鸟护鸟宣传教育,形成毁鸟可耻、护鸟光荣良好风尚;同时统筹协调好当地渔业发展与鸟类保护间的关系,减少人为干扰对鸟类生活的影响,坚守好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长岛候鸟白鹭
山东长岛鸟类多样性研究
传承经典,现代化中式庭院 重庆中安长岛
中式庭院的现代融合 重庆中安长岛
白鹭于飞
白鹭
长岛:一面烟火,一面仙境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洋候鸟”回闽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