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八股文选家与名家郑鄤刍议

2021-07-23 02:45郑燮贤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郑燮贤

摘    要:郑鄤,明代常州府武进县横林人,天启二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以擅长制艺而闻名当世。郑鄤个人创作的八股文仅留存一篇,他选编他人的八股文集也大多散佚,留存的仅是这些选本的序言。所以,从明末至清,及至民国,论及八股文者极少有人提到郑鄤。直至近年,现代学者研究八股文的专著中,逐渐写到郑鄤与八股文的关系。在广泛深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郑鄤作为八股文选家和名家进行多方位的考述。一方面是对郑鄤作为八股文选家和名家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对晚明八股文研究的拾遗补缺。

关键词:郑鄤;八股文;晚明

中图分类号:HO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1)03-0043-07

郑鄤(1594─1639),字谦止,号峚阳,明代南直隶武进横林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入仕当年即上《谏留中疏》声援同科状元文震孟弹劾专权的太监魏忠贤,被降二级回乡;天启七年(1627)被革职为民;崇祯元年(1628)官复原职。

因父母相继去世,郑鄤长期在家守孝,崇祯八年(1635)方进京候补,旋即被首辅温体仁诬以“惑父披剃,迫父杖母”投入监狱。四年后被崇祯皇帝下令磔死,他的人生由此畫上悲惨的句号,也预示着大明王朝亡国、亡天下悲剧的到来。

郑鄤的传世著作是《峚阳草堂文集》和《峚阳草堂诗集》。《峚阳草堂文集》中收入为数不少的八股文选本序,一部分是郑鄤为自己选编的八股文集所作序,另一部分是为其友人的八股文自选集所写序。这说明郑鄤在明代八股文史上具有一席之地。

一、郑鄤其人与八股文的关系概述

(一)八股文与八股文选家之含义简述

据《明史》志第四十六·选举二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①这段文字说明八股文是用排偶的文体,所写的内容是经义,即四书与五经,要用古人的口吻来代言,通常称为“制义(艺)”。它是用来设科取士,也就是选拔官吏的。

虽说八股文是朱元璋和刘基所定,而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宋,有可能是王安石首创,但是它的定型却迟至明代成化年间。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入仕的主要通道。科举考试就是作八股文,所以研习八股文成为士人的必修功课,八股文的名家也就应时而生。这些名家的制义,代表着他们所处时代的思想潮流和各自的行文风格。

明代自成化至崇祯朝的八股文名家,民国时卢前教授列举的数量在百人以上。②而现代学者龚笃清的专著《明代八股文史》则分阶段选择代表人物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胡友信、汤显祖、董其昌、金声、艾南英、陈子龙等大家加以论述。③

除了写作八股文的名家之外,科举考试时期还存在着一个称为“八股文选家” 的群体。他们本身具有较高的八股文写作水平,更致力于品评八股文、编订优秀八股文的选本,供普通士子阅读领会,以提高写作技巧。在选编和写序的过程中,贯串着他们个人的创作理念,所以他们的选编和序文不仅帮助士子提高作文水平,也影响当世的词章观念、文人品格和入世心态等,是科举时代不可或缺的一支队伍。

王炜在专著《明代八股文选家考论》中认为,明代自洪武到成化,八股文选家是官方化的;自弘治、嘉靖以后开始去官方化;至万历年间选家数量大有增加。该书主要选择八位代表人物进行了论述。④

(二)制义是郑鄤终身的癖好

郑鄤死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明亡以后,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写《郑峚阳先生墓表》为郑鄤辩护以正视听,在对郑鄤“杖母”之说进行批驳之后,他写道:“公固非井灶中人物。独怪其狱中犹选制义,岂其熟处难忘乎?抑以之为游戏耶?”[1]郑鄤在狱中还选编八股文文本,正说明了他把制义作为终身的癖好。

郑鄤最早接触八股文是在他10岁时,他写了一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父亲郑振先看到后就让塾师教他破题,10天以后,郑振先对其进行面试,出题“吾与回言终日”,郑鄤破题“圣贤相忘于终日,而不觉形诸辞焉”。郑振先感到“大奇之”,从此开始教导郑鄤学习制义。

从19岁中举人到29岁成进士,是郑鄤在八股文写作方面长足进步的10年。会试,他考中了第70名进士,他的考试文章被选进范本,即“程文”。他在自叙年谱中写道:“其后会试,录书、经两程用予墨。以七十名墨卷刻程,亦从来未有也。”[2]自豪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郑鄤有过两次设馆授徒的经历。先是到江宁杜桂村陶氏家庭坐馆,后来在常州郡城先贤祠开馆。登门入籍的人数最多时达到1 700余人,可见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他被称作三吴名士,与此不无关系。

郑鄤对八股文的选编开始于天启三年(1623),由于天启二年(1622)年底被贬谪回乡,才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他主要的选编活动是在崇祯元年(1628)至崇祯八年(1635)乡居守孝期间。当然,在狱中他也没有停止选编活动,如《选丁丑房正》就是崇祯十年(1637)在狱中选定。

郑鄤对于八股文的沉迷程度,他在《丁丑墨选序》中写得十分清楚,“吾十五年折肱于此,废谪十五年,津津未厌”,紧接着又发出感叹:“一以直道行之,今日之难,将无此亦召之之一端欤!”[3]39他甚至认为在选编八股文中“直道行之”,与他遭祸或有关联。

二、八股文论述史中的郑鄤

郑鄤生前,其八股文已经在广大士子中具有不小影响力,并且受到一些八股文名家与选家的关注。这些名家与选家,有的与他有所交际,有的结成终生友谊。但自他去世以后,经历有清300年直到民国,凡论及八股文的文章却几乎没有人提到郑鄤,这既与他的制义与选本散佚有关,也与他得祸获罪有一定关系。近年,现代学者研究八股文的专著中,渐渐提及郑鄤在八股文史中的成就和影响。

(一)明代文人对郑鄤八股文的论述

早在天启六年(1626),郑鄤避祸,游历途经南昌时,与万时华有较多的接触与交流,万时华为之写了《遯斋近稿序》。万时华,字茂先,江西南昌人,是文学结社豫章社的核心人物。《南昌县志》卷二十三·文苑有他的传记。王炜著的《明代八股文选家考论》把他列入“明代末年的其他选家”[4]230之一。

“遯斋”是郑鄤的书斋之名。万时华在《遯斋近稿序》写到,“夫世诵先生(指郑鄤)之文者,服习神巧,如对古人”。他写出他自己独特的感受,“予读先生之文十年矣,独觉于卷收读罢,似更有流连耸动而不能已者,盖其才识学问既已无所不至,而理归绝照、法归自然。世固未有处于不足,而能出入乎自然者也”。

他为郑鄤发出惋惜的感叹。因为郑鄤的家乡已经出了唐顺之和薛应旂两位八股文大家,郑鄤也就难以逾越他们,他说就像杜甫遇到李白,欧阳修遇到苏轼那样。⑤

当时的八股文大家董其昌对郑鄤的文章亦有论述。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人,官至礼部尚书,谥号“文敏”。他以书画闻名于后世,同时也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的八股文大家。

峚阳太史公居闲无事,穷治经生言。其神理法度,一一震泽、毗陵王、唐两先生之业。然其取材之广、解悟之微,有异于两先生者,此何以故?盖以去两先生百余年,是百余年间,异书大出,异才亦大出,即两先生而在,有不能守其故辙以与时角胜者。……今讀太史书,惟有长叹曰:“广陵散不终绝矣。”⑥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董其昌认为郑鄤在制义方面是王(王鏊)、唐(唐顺之)一系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并能随着时代变迁而进步发展,取材更广,解析更透,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广陵散不终绝矣”。

董其昌对郑鄤制义的评价,有同时代人金日升的记载可以佐证,他在《颂天胪笔》的“郑太史”中写道:“董宗伯评其制义,直继王、唐。”⑦

(二)清代文人对郑鄤八股文的关注情况

方苞奉旨编纂《钦定四书文》时,把郑鄤的制义《齐桓晋文之事 一章》,作为明代150余位八股文名家的名文收入《钦定四书文》中。

乾隆时彭绍升对郑鄤的八股文赞赏有加。彭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年间进士。其祖父彭定求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状元,父彭启丰为雍正五年(1727)状元,可谓家学渊源。彭绍升在《二林居制义弟二叙》中写到他病中诵习郑鄤制义的情况:

……医家多言不可治,知归子适然安之。及过长至病少闲,偶检阅有明诸先辈四书文,于郑氏谦止自订稿,孰复之不厌。为题诗曰:“寂寞空山奏九韶,微风脱叶木萧萧。三闾哀怨龙门愤,总向维摩默处消。”⑧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彭绍升读的是《郑氏谦止自订稿》,可见是郑鄤编选的自己的制义文章。彭绍升是清乾隆时人,说明那时郑鄤自己制义文的选本还有存世。彭对于郑鄤的文章“孰复之不厌”,可见他十分喜欢郑鄤的制义,不仅复读不厌,而且还写诗抒发感悟。在《二林居制义弟三叙》中他再次提到郑鄤:

已而读邓定宇、杨复所、郑谦止诸先生文,其体递变而不离其宗,其悟解之微、神理之密,往往有前辈所未及。其实也,其虚也,一以自得为其本,岂直文而已哉!⑧

彭绍升把郑鄤和邓以赞、杨起元并举,认为他们三人的文章有共同的特点,在悟解透彻、理路缜密方面,往往超过了前辈。邓以赞隆庆五年(1571)会试第一、殿试第三;杨起元是万历五年(1587)进士。他们两人都是八股文大家。

(三)近代学者论及郑鄤与八股文的关系

自清末废八股文、停科举。其后百余年间,社会对八股文主要持批判的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学术逐渐回归理性认识,既看到其落后僵化的一面,也肯定其具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学界对于八股文的研究重又渐渐兴起。

王炜在所著《明代八股文选家考论》一书中,把郑鄤列为明代的八股文选家之一,简述了郑鄤在明代八股文史中所起的两点作用:一是郑鄤对明代科举考试发展流程中的42位八股文大家进行了定位;其二是郑鄤看到了官方制定八股文的初衷和士子的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断裂,试图通过编订选本,达到“正文体”的目的。[4]235-236

龚笃清的《明代八股文史》中写到:“晚明学者郑鄤在《明文稿汇选序》中说:‘举业以文恪为鼻祖。”他还写到:“王鏊其人其文的产生,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郑鄤就看到了这一点。”[5]206这是对郑鄤作为一个八股文评论者的阐述。郑鄤首提王鏊是八股文鼻祖,再经过清代学者俞长城的具体阐发,遂成定论。

三、郑鄤留传于世的八股文选本、选本序及制义文

(一)郑鄤留传于世的的八股文选本

笔者多方寻找搜集,发现郑鄤所选编的八股文本仅《汤司成稿》一书留存于世,且是郑鄤自己的“遯斋”刻本。郑鄤选了汤宾尹的60篇八股文,为选本写了序言,并进行了评点。该书现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已制成电子文档。

汤宾尹,宣城人,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3)探花,后任国子监祭酒,人称汤司成,是明代隆万时期(1567─1620)的八股文大家,同时也是一位八股文选家。

(二)郑鄤的八股文选文、选本序

郑鄤的序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自己选编八股文本所写的序言,另一类是为友人的八股文自选本所写的序。序文中阐发了他对八股文的见解和论述,这些内容更集中地反映在第一类序文中。

郑鄤自己的选文序,根据《峚阳草堂文集》的内容,可以知道郑鄤的选文序有:《明文稿汇选序四十二首》《明文选正序》《题语四则》《选丁丑房正序》《丁丑墨选序》《程墨正序》《续程墨正序》。从这些序文可以看出郑鄤选编过的八股文选本。

郑鄤为友人的制义自选本所写序,从《峚阳草堂文集》可知,郑鄤为友人的制义自选本所写序言共14篇,其中不乏当时具有一定声望的官员。如《萧伯玉制义序》《韩不挟制义序》《刘小善制义序》《闻子将制义序》《周伯升制义序》等。

(三)郑鄤传世的八股文作品

郑鄤传世的八股文作品仅仅一篇,即《齐桓晋文之事  一章》,方苞将其收入其主编的《钦定四书文》中,在原来的评论外,另加了他的评论。方苞评曰:“运掉如意,气局宽绰有余,盖妙手适然而得,即令其人再为之,亦更不能似此神化矣。”⑨

现代学者龚笃清在《明代八股文史》中亦对郑鄤这篇文章进行了述评:“……作者在行文时能随时点化,于跌宕处起波澜,一层波澜即阐释出题中一个关节的写法,也是成就这篇名文的主要原因。”[5]376

郑鄤这篇制义写于何时,写作背景怎样,已经无从考证。它是一篇八股文的名篇,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义的。

四、从选文序看郑鄤对八股文的论述

(一)郑鄤对明代38位八股文大家进行了定位

郑鄤在《明文稿汇选序》中对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邓以赞、杨起元、汤宾尹、汤显祖、董其昌、顾天埈、钟惺、黄道周、曹勋、杨以任等38位八股文大家的制义进行了分析定位。这样的论述在当时可以说绝无仅有,是刚介独立的个性和对八股文的掌握程度,使得郑鄤敢于直抒胸臆,形诸笔端。

郑鄤首提王鏊为八股文鼻祖的说法,并指出是所处的时代造就了他。“成弘之际,盖国家文明初盛之会,而公适当之,遂能以八股业匹休前哲,为一代宗工。呜呼!岂可谓非遇也欤!”[3]1

郑鄤对王鏊以后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进行了定位性述评,认为以唐顺之、邹德溥为一系代表,继承了王鏊的风格特征;另一系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称之为“旁出而迥然绝尘者”。郑鄤论述这些大家各自的行文风格,有的深入到作者的思想与人品,其见解往往有独到之处。

即使对于当时的八股文大家,郑鄤亦敢于提出不同看法,在颂扬其优点的同时亦指出其瑕疵。例如,他写“王文之瑕疵有霸气,然顾盼雄毅、高视阔步”“归文之疵有学究气,乃淹通博雅、骨贵神清”[6]6。王是指王锡爵,归是指归有光。

(二)郑鄤对八股文文风与世运关系的论述

郑鄤认为,各个阶段八股文的总体成就、文风特点以及弊病,都是和那个时期的世运有关联的。

夫文之世,安可不论也。洪永而下,天顺而上,唐音之初乎?成弘其盛矣,读其文有昌明之气,追其人有君子之风焉。正嘉而廓矣壮矣,时有沓拖曼衍之病,而不损其骨。隆万而精矣良矣,遂极刻画出入之工,而稍露其神。露之渐而为薄,则万历之季也。其极也为嚣,则天启之中也。以其世考之,固可尚论而知也。[3]31

(三)郑鄤对为文与为人关系的论述

郑鄤反复强调为人与为文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士子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才能提高作文的能力。郑鄤在《明文稿汇选序》“李愚公”篇中提出“文者人之小影”,他写道:

近时慕古者皆宗愚公,予所重愚公能自为古,其骨坚,其力重,其神远,其致微,是以登作者之坛也。夫为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为人所不为;为文,必有所独到,而后能弃人所共到。文者,人之小影也。不能愚公之人,而能愚公之文者,未之有也。[3]19

在“邓定宇”篇中,郑鄤叙述了邓以赞的一二轶事,然后下结论说:“今人不知文洁之人,又安能知文洁之文耶?”[3]7

在《韩不挟制义序》中写到,“夫文贵入之沉,而立身之品尤贵沉静。文之力欲重,而载文之器尤欲重也。”[6]12“立身之品”“载文之器”,都是指作者的自身修养。

(四)郑鄤对八股文坛中的不良倾向的批评

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1621─1627),八股文坛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风气,郑鄤观察到这些现象,他在选文序中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

他认为在学习程文方面看,有读程呆板的倾向,并举出八股文选家黄汝亨早年读程的毛病为例,提请士子学习选本中的程文,需要领会其中的神理,而不可陷入枯与板的状况。

黄贞父之父客于茅鹿门先生,先生爱贞父,授之选本。贞父掩关读之半年,而以所业进。先生泫然废卷曰:“吾虑此后必以读程为戒,前正法脉遂不可传,自子始也。”贞父惊请其故。先生曰:“吾向学之,觉寸楮中神理无尽,伸纸常不可竟。人不信吾之读程也,子学之而得枯焉板焉。名理之谈如食生物而不化,亡者之衣冠一陈而不可更设也。”[3]29

在作文方面,郑鄤认为剽窃、抄袭的倾向日趋严重,所以他在评点崇祯元年(1628)的会元曹勋的文章时,发出大声疾呼:

韩子云,古之作者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今之文,其能自己出者鲜矣。夫己出者,凝神用志若攻坚城,迨乎疑团一开,壁垒尽易。譬则青天雨过,草木皆新,然后发光芒于指端,弄云烟于笔下,天花如意,手敏心闲,此亦文章之乐境也。

选允大文略为拈此,吾愿学人具此志气,饶此学力,不至以精神用之剽贼。嗟乎!终日矻矻而不免剽贼者,其亦可悲也夫。[3]23

郑鄤从社会层面看,认为更严重的问题是士子把学习八股文作为获取功名的敲门砖,一旦进入官场就忘掉四书五经。

郑鄤认为制义的根本要求是使士子的思想符合圣人的理道之心,国家设科取士也是这个目的,通过这个途径来选拔合适的治国人才。士子在获取功名之后,不可脱离圣人的理道之心,否则就会成为“天下之大虑”。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郑鄤提出“欲戢天下之乱,莫若重科举;欲重科举,莫若正经义;欲正经义,莫若举前正以为之鹄”。[3]28

(五)鄭鄤论述了自己选编八股文的选文原则

对于自己选编八股文的原则,郑鄤在《程墨正序》中清楚地进行了表述:

捉笔时自戒曰:此非世讲谱也,必无近情;此非交游籍也,必无狥交;此非缙绅便览也,必无序爵;此非名人邮牍也,必无食名。夫一日岂无短长,即本朝名臣,海内尸祝者,岂尽以八股见哉![3]36

郑鄤在文中写到了四个“必无”,也就是选本时要做到四个“一定不”。他在最后解释说,即使是本朝的名臣,建立了不朽功勋而让后代怀念的人,他也不一定以八股文见长。可见,郑鄤的选文态度十分严谨,文章是否符合他认为的要求是入选的唯一标准。

五、結语

从郑鄤的八股文选文序中,可以了解他所选编的选本;从这些序文中,也可读出郑鄤本人对八股文具有相当的造诣和超出常人的热爱和见解。从郑鄤的选本序中,也获知郑鄤作制义时对文风与社会、为文与为人的论述及对文坛剽窃、抄袭等不良倾向的批评,对当前的学术研究风气具有诫示意义。虽遗憾郑鄤所作制义大都散佚,但幸有清代方苞奉旨编纂《钦定四书文》时将其唯一存世的名篇收入其中,得以流传。当代学者把郑鄤列为明代八股文选家之一,认为郑鄤在明代八股文史中一方面对当世名家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正文体”的目的。并有同时代八股文大家万时华、董其昌、彭绍升等人对他制义的高度评价。由此可以推论,郑鄤不仅是晚明的八股文名选家,亦是八股文名家。

注释:

①见张廷玉等编《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该内容还写到科举定式,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二场试论、表、诰等内容,三场试时务策。可见明代科考,初场制义是其重点,但二三场所考内容,并非属于八股的范畴。清代科考基本沿袭明制。总之,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重点,而非全部。

②卢前著《八股文小史》,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该书第三章正嘉以前之演进,第四章隆万以后之作风,论述了明代各个时期的八股文风格,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八股文作家,所举人名,达百位以上。

③龚笃清著《明代八股文史》,长沙:岳麓书社,2015年。该书按洪武、从建文到天顺、成化与宏治、正德到嘉靖、隆庆和万历、万历末与天启、崇祯这样的顺序,分阶段论述明代八股文,每阶段各列举代表人物数名。

④王炜著《明代八股文选家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该书分四章论述明代八股文选家的活动,标题分别是“官方化的选家”“选家的去官方化”“选权的下移”“选家与官方的抗衡”。对明代末年,主要论述了张溥为首的复社选编八股文的活动,把陈仁锡、万时华、郑鄤等人列入这一时期的“其他八股文选家”。

⑤《遯斋近稿序》见万时华著《溉园初集》,CADAL图书馆。又见《郑氏宗谱》(赐逸堂)卷四第71页,2006年续修。

⑥ 董其昌著《峚阳公遯斋宦稿序》,见《郑氏宗谱》卷四,第60页。

⑦金日升著《颂天胪笔》,卷十三·起用·郑鄤。《颂天胪笔》一书是苏州人金日升在明崇祯六年前编撰,该书赞扬崇祯帝铲除魏忠贤的英明举措,歌颂受阉党迫害的东林党人浩然正气。郑鄤因反对魏忠贤而被贬谪和削籍,也被记入书中。金日升收录郑鄤的《谏留中疏》和《黄芝歌》,自撰叙事一通称“郑太史”,列举了郑鄤的事迹,篇中用一句概括了董其昌对郑鄤制义的评论。

⑧彭绍升编《二林居集》卷五,分别有《二林居制义弟二叙》和《二林居制义弟三叙》两篇记录他病后诵读郑鄤、邓以赞、杨起元等明人制义集的体会和即兴所写的诗作。

⑨方苞奉敕编《钦定四书文》,卷七页二。

参考文献:

[1] 黄宗羲.郑峚阳先生墓表[M]//黄宗羲全集:第10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271.

[2] 郑鄤.峚阳草堂文集:卷十六[M].木活字版.郑国栋.武进 江苏:1932(民国二十一年):14.

[3] 郑鄤.峚阳草堂文集:卷七[M].木活字版.郑国栋.武进 江苏:1932(民国二十一年).

[4] 王炜.明代八股文选家考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5] 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5.

[6] 郑鄤.峚阳草堂文集:卷八[M].木活字版.郑国栋.武进 江苏:1932(民国二十一年).

责任编辑    赵文清

A Humble Opinion on Eight-legged Essay Anthologist and Master Zheng Man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ZHENG  Xiexian

(Changzhou Wu Cultur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Zheng Man, was born in Henglin, Wujin, Changzhou. He was rewarded as a Jinshi  in the second year Tianqi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a bachelor from Hanlin, renowned for excelling at writing. It is reported that only one of his Baguwen articles has been handed down to us, and most of his selected works were missing. The existing articles are forewords of the selected essays. Thus, very few people mentioned Zheng Man when they did research or discussion on the subject of Baguwen from th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til recent years,  some modern scholars have gradually written about Zheng Man and Baguwen in their monographs.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and in-depth data collection, this thesis studies  Zheng Man as a Baguwen anthologist and master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is is not only the study of Zheng Man, but also a supplement to the study of Baguwe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Key  words: Zheng Man; eight-legged essaies; the late Qi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