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自由贸易港的发展经验及教训

2021-07-23 10:49陈颖君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自由贸易港新加坡

摘 要:新加坡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稳定安全的法治社会环境和廉政高效的政府服务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政府主导、政企协同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为自由贸易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了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先进的政务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发达的金融体系构建的多元化融资投资渠道,以及简单的税种结构和较低的税负水平等一流的贸易政策制定及实施水平,为新加坡构建了便利度世界排名第二的营商环境。发展中的失败教训也说明行政干预的手段必须与时俱进,经济体竞争力的提高最终必须依靠对技能和知识的不断投入与学习,依靠创新,依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自由贸易港 政府服务效率 营商环境便利度 新加坡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支持海南開展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新加坡与海南同为岛屿经济体,在自然环境、发展条件、人口规模等方面十分相似。因此,总结新加坡自由贸易港的发展过程及经验教训,对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了解自由贸易港的形成与发展,分析自由贸易政策的应用及效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航运地理优势

新加坡处于马来半岛南端的海面上,扼素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黄金水道——马六甲海峡东南端出入口。该海峡北与马来西亚的柔佛州通过公路、铁路和航道相连,南与印度尼西亚隔新加坡海峡相望,是连通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最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是亚洲地区最为重要的航运中心,每年有超过10万艘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把波斯湾的石油,亚洲的工业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大的海港,拥有40万吨级的巨型船坞,港内有长达3公里多的码头群,可同时容纳30余艘巨轮停泊,与世界上123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业务联系。以该港为中心有100多条航线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每周有430艘班轮发往世界各地,为货主提供多种航线选择。同时,还有逾20条国际空运航线联结全球空港,是重要的国际航空中心之一。新加坡通过兴建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位置优势,迅速成长为周边国家及地区的货物与服务集散中心,转口贸易发达。

(二)经济地位

新加坡被称作“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发展模式独具特色,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新加坡1967年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是东盟最早的五个成员国之一,也是1989成立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总部所在地,并于1995年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19年新加坡人均GDP为5.67万美元,在全球经济体中排名第12位,在联合国人居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9-2020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经济竞争力排名第二位,可持续竞争力第四位,是比较富裕的发达国家。

(三)人口及教育现状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社会和移民国家,种族和谐是新加坡政府的治国核心政策。截至2019年6月,新加坡总人口为570.36万人,公民及永久居民占比仅为61%和9%,非常住人口占比达到30%。新加坡一直把人才作为立国之本,广纳天下贤士为己所用,积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千方百计在世界范围内网罗各行业及学科领域的顶尖人才并加以引进。到2019年新加坡570万多人口中约167万为长期在新加坡生活居住和提供各种劳务及技术服务的外国人,其中不乏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和具备技术特长的专门人才。新加坡政府的人才政策不仅重视外部引进机制的建立,还注重自主培养机制的完善。一直以来,新加坡都在实行“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双轨制,与此同时,新加坡十分注重全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此外,新加坡还倡导“全员培训+终身教育”,使终身学习制度化。由于政府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持续不断地投入,至2018年新加坡平均受教育年限至11.1年,而25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居民中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居民总数的55.8%。

二、新加坡自由贸易港发展的历程

新加坡作为自由贸易港历史悠久。自19世纪早期殖民时代起,由于深受英国自由贸易政策影响,新加坡除烟酒、鸦片外,关税基本为零,允许船只自由进出港口,经济严重依赖转口贸易和英国军事基地,成为西方在东南亚殖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要地。1959年宣布自治时,制造业在新加坡GDP中的比重仅占8.63%,失业率高达10%。新加坡最初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也选择进口替代政策,通过限制进口来发展本国工业。而1965年被迫脱离马来西亚独立之后,新加坡在失去马来西亚共同市场、没有经济腹地的困境中,重新制定了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取消关税吸引外资的政策,走上了由进口替代政策转向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政策的发展道路。

(一)第一阶段(1960-1979)从工业园区走入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

新加坡建国初期,资源匮乏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单纯依靠转口贸易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走大型工业化道路。恰逢工业全球化浪潮兴起,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试图向海外转移电子产品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公司纷纷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寻求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兴办海外工厂和基地。新加坡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一方面对内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修建机场、港口、公路、地铁、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对外加大宣传和招商引资,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1959年自治后,新加坡政府为发展本国工业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征收关税对本国工业实行保护政策。同时,政府大力兴建基础设施。1961年,新加坡政府拨款1亿新元投资兴建了占地6480公顷的裕廊工业园区(Jurong Industrial Estate),迈出新加坡大型工业化的关键步伐。此后历经数年,新加坡政府在这片西南沿海的沼泽地上,移山填海、兴建深水码头、修建公路、厂房等基础设施。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之后,新加坡开始调整进口替代为目标的内向型产业政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优惠税制,大力吸引外国资本和跨国企业,走上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产业化道路。1968年裕廊工业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基本完备,裕廊管理局(JTC)正式成立,负责管理新加坡全国所有工业区的规划、租赁和管理工作。

1960年新加坡政府将石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引进了首批大型石化企业,如英国的壳牌(1961年)、英国石油(1964年)、美孚(1966年)等。1969年成立了新加坡石油公司,1973年英国石油公司与加德士共同成立了新加坡炼油公司。此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引进了半导体装配产业。随后70年代发生在欧美的信息技术革命导致计算机、家电等需求急速增长,新加坡紧跟需求快速调整,大力布局发展自身的半导体、电子部件组装为主的电子工业。这个阶段工业园区的产业以服装、纺织品、玩具、家具、电子部件的组装为发展重点,主要产品包括糖、啤酒饮料、家具、半导体组装、原油提炼、水泥等为主。

在此期间,新加坡政府起到了绝对性的主导作用,在裕廊工业区及其他工业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主要依靠“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的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实现。第一,初期开发资金主要由政府通过贷款或补贴的形式提供。第二,政府通过建屋发展局(1966年并入市区重建署)等公共部门完成土地等公共和私营部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开发利用;裕廊管理局代表政府负责各工业园区的开发运营,并通过下属专业机构完成专业管理;经济发展局与前两个机构协调组织工业园的招商引资活动。第三,政府通过裕廊管理局不断创新,为园区企业创建更适应企业和园区共同发展目标的制度体系。新加坡政府在工业园区设立之初即将其发展目标设定在带动全国的工业发展的高位上,而不仅仅局限于工业区自身的发展。私营部门的项目规划方案如果有助于实现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其方案会很快获得批准,从而降低双方的成本和风险。

(二)第二阶段(1980-1985)兴办科技园——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已经实现了全民就业的经济发展目标。但随着周边发展中国家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的放开,加上各地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兴起,新加坡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消失,政府开始调整政策,着手升级产业结构。

在此阶段,政府开始逐步取消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和电子元件组装业等)的扶持政策。开始通过财政补贴等各种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引进那些技能/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比如制药行业、计算机行业、电子设备及机械制造行业等,推进技术升级,引导企业转型。此举旨在在劳动力数量一定的前提下,通过提升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来获取更多的附加值。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等部门为了引进高技能/技术资源禀赋密集的产业落户新加坡,推行了大量的激励政策。比如,为高科技企业进驻提供一定年限的免税期等。此外,新加坡政府1979年推行三年工资增加政策,通过提高企业人力成本,倒逼企业加大员工培训投入,努力提高员工技能水平,注重提高投资技术含量的比例,加紧扩大大型机器化生产。1980年,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加坡研究机构与科技公司协同发展,政府在国立大学附近建立了新加坡科学园,配合政府的产业升级战略。1985年新加坡电子制造业年产值已达百亿新元,可生产发电机、电冰箱、冷气机等。

由于产业转型政策的实施,同一产业部门下不同产业分类的产值输出亦发生明显变化,产业转型成效显著。比如制造业产业结构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工业分类的产值从1980年的429.4百万新元明显下降至224.9百万新元。而同属制造业的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产业分类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期涨幅高达77.36%。这个阶段工业园区的产业开始以集成电路、计算机、工业电子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发展重点,主要产品包括工业电器、集成电路的精密工程部件、精致化学品、石油化学产品、医学设备等。

(三)第三阶段(1986-1998)拓展产业园区——进入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球石化产品需求迅猛增长,亚太地区各国的增长率甚至达到5%-9%。而海湾战争导致中东石化工业的供给能力不足,新加坡石化工业的发展获得了竞争空间。在《制造业2000计划》的指导下,经济发展局将新加坡定位为世界级的石油化学中心,采取了通过发展产业集群的方式来升级新加坡的石油化学工业。1995年,新加坡开始通过裕廊岛的填海合并工程,拓展产业园。通过连接裕廊岛南部的7个小岛,面积总和达920公顷,产业园用地面积大大增长。这个时期,知名石油化工企业纷纷投资设厂,1995年7月参加新加坡石化联合企业项目的企业多达17家。裕廊岛逐渐发展成为形成完整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具备产业集群规模的石油化学品生产基地。新加坡优良的港口设施、绝佳的地理位置、强大的炼油能力、一流的集散交易水平、优越的税制和融资政策,最终使得新加坡一跃成为亚洲石油产品定价中心。以石油、石油化工和专用化学品为主的化学工业获得极大发展,最终构成新加坡庞大的第二大工业体系。

这个阶段工业园区的产业以石油化工、晶片制造、信息传播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发展重点,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晶片产品、集成电路设计、生物技术研发、石油化工中心、信息和媒体服务、教育等。

(四)第四阶段(1998至今)拓展科技园——进入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阶段

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21世纪前十年,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电子制造工业一直是新加坡最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统计数据,2009年新加坡半导体相关企业一度超过300家,包括IC设计公司40家、硅晶圆制造厂家14家、特制晶圆制造厂家8家、芯片封测公司20家及衬底材料生产、制造设备生产和光掩膜生产等周边企业数十家。1991年政府成立了微电子研究所和群聚发展基金,提升本国半导体设计生产能力,并组建产业联盟促进产业合作。政府建立了淡滨尼、巴西利、兀兰等数个晶片制造园,为晶圆半导体相关企业提供便利優惠的政策。从IC设计、IC芯片制造,再到芯片封装和测试,新加坡已经具备IC生产的全链条生产工艺技术条件,形成完整成熟的半导体生态圈。

2010年后随着中国等经济体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方面的飞速发展,新加坡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优势降低,新加坡近十年开始剥离转移资本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以信息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改善营商环境,本着“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政策,裕廊工业区兴建发电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的裕廊电厂、裕廊码头、标准厂房、现代化公路网,修建了集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知识城(如纬一科技城等)。2011年前后新加坡陆续关停半导体产能,经过一系列产业剥离动作后,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所剩无多。历经四十年发展的新加坡半导体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此不断下降。新加坡制造业所占GDP比重也跟随半导体产业的减产降至20.4%。新加坡转向世界其他有生产半导体比较优势的国家、地区投资建厂。政府大力转型发展各类新兴产业,IT技术、医疗、金融、教育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此阶段,新加坡未来经济委员会将科技创新作为新加坡七大战略的重要内容。2016年“研究、创新与企业2020计划(简称RIE2020)”,计划拨款190亿新元,推动研究创新和企业活动,支持制造技术、生物医药、服务于数字经济与城市方案。一些世界顶级的生物医学公司纷纷在新加坡设立研究机构或工厂。2019年新加坡LVG集团在中国湖北黄石投资了23.13亿元建设晶圆再生厂。

到2009年最终建成32平方公里的裕廊岛,给石化企业搭建了世界一流的工业基地。除地上233万立方米的东南亚最大、码头设施最好、最繁忙的成品油仓库中转库——环宇油库外,裕廊岛还有东南亚第一个地下油库,面积有60公顷,解决了成品油和原油的存储问题。新加坡炼油厂的加工能力和复杂程度居全球领先地位,可以加工生产汽油等不同油品,还能生产气态燃料、合成气体、石油化工产品以及润滑油和沥青原料。新加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炼油能力达两千万吨每年的国家。强大的炼油工业为新加坡的化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也为港口的船只飞机提供了成本更低的燃油,为物流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提升提供了机会。

这个阶段工业园区的产业以生物医学、信息产业、媒体资讯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为发展重点,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生物医学、生物科技、医疗保健、资讯传播、媒体等。这个时期政府已建设完成大量商业园区、特殊工业园区、科技企业家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和协同。

三、新加坡自由贸易港发展经验与教训

(一)稳定安全的法治社会环境和廉政高效的政府服务

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社会治安良好、法制完备、法令严明、政府廉政高效的地区。根据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9年全球安全城市指数排行,新加坡是仅次于东京的全球第二安全城市,这使其成为备受推崇的投资地。

一是新加坡的法制完备,现行法律法规多达500多种,覆盖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严格规范着政府、企业、组织和每个人的行为。在政府实施新的经济规划政策前,立法部门往往会先行完成相关法令的制定,来规范社会秩序,以保障新政策的顺利实施。同时,新加坡司法系统非常重视司法执法,实行全国统一的制度,真正做到立法先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即使是外国企业或个人违法,同样照章严惩。

二是新加坡政府的廉政高效世界闻名。一方面,政府对贪污腐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不仅会立即自动取消贪腐公务员的公积金,而且会处以罚款和刑罚;另一方面,新加坡也是一个高薪养廉的国家。新加坡政府1994年提交的《以具竞争性薪金建立贤能廉洁政府——部长与高级公务员薪金标准白皮书》,认为高级公务员的薪金水平应与私人企业高级主管人员收入水平挂钩。大部分普通公务员的薪金基本相当于私人部门同类职位水平的90%,管理执行类的本科学历公务员的月薪约为11250至14250元人民币,管理支持类的大专学历公务员月薪则为8650元起。但占新加坡全国总人口万分之一左右的行政官以上的高级政府官员的收入则大大超出私人部门薪金水平,比如2012年新加坡政府设定的部长起步年薪高达550万人民币。丰厚的薪酬在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政府机构就职的同时,也增加了权力寻租的成本,造就了一个高效廉政的政府,高效廉政的政府成为新加坡保持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二)政府主导、政企协同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1. PPP模式的引入。PPP模式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为提供服务达成长期伙伴关系。PPP模式下,私营部门可以拥有更多创新空间提升服务效率,政府可以通过对私营部门专业技能的利用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新加坡政府将PPP项目的目标定位为公共部门将通过其寻找最为经济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都得到保障的公共服务,而不是将其简单地视为一种对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服务项目进行社会融资的途径,并于2004年出版了《PPP手册》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和实务。

2.政府主导、企业化运营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新加坡政府在对工业园区的管理运营上走过了政府主导到行政管理与运营管理分权的发展道路。以新加坡裕廊集团的发展模式为例:它的发展是典型的东方模式,在裕廊工业区及其他工业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起到了绝对性的主导作用,政府自上而下主导规划的方向,并借助企业化的运作强有力地推动工业园的发展。第一,初期开发资金主要由政府通过贷款或补贴的形式提供,后期则呈现多元化的融资结构。第二,政府通过建屋发展局(1966年并入市区重建署)等公共部门完成土地等公共和私营部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开发利用;裕廊管理局代表政府负责各工业园区的开发运营,并通过下属专业机构完成专业管理;经济发展局与前两个机构协调组织工业园的招商引资活动。第三,政府通过裕廊管理局不断创新,使其行为不断市场化和企业化,从而为园区企业创建更适应企业和园区共同发展目标的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21世纪后,裕廊管理局更是改组为裕廊集团,下设裕朗国际、腾飞公司和裕廊港三个全资子公司,采用公司化经营模式,分别从事区外扩张和园区服务管理品牌运营(如为苏州工业园提供的一站式工业园发展咨询服务)、资本运营(如印度班加羅尔基地持股40%)和港口运营。裕廊集团对各工业区的行政性监督和管理以引导和服务为主,对市场的反应更加敏捷灵活,吸引人才方面具有更多优势。

(三)有利的贸易政策和便利的营商环境

1.先进的政务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新加坡政府政务信息化、自动化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推出及使用全国性单一窗口系统办理行政审批手续的国家。1989年1月,新加坡贸易发展局正式推出了贸易网(Trade Net)。贸易网把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关税局、港务局等35个政务部门连接成网,企业只需在贸易网上上传一次资料,数据即可在不同政务部门间实现共享,发证和各项行政审批事务可快速同步办理,贸易程序极大简化,效率大大提升。直到2006年,贸易网仍是全球效率最高的信息系统,每年可处理证照大约900万件,平均处理耗时由2天缩减至10分钟左右,每笔交易费用仅2.88新元。贸易网的单一窗口模式简化了贸易审批流程、节省了清关时间,使得新加坡自贸港的贸易透明度和交易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贸易网创新的信息化政务模式还提高了贸易政策的响应速度,实现了贸易数据的实时搜集和分析,满足了繁忙的自贸港对全天候政务服务的迫切需求。

此后新加坡关税局又通过PPP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公司网站建设运营的专业优势,在2007年推出贸易交换网(Trade Xchange),在原贸易网提供的清关保税、注册登记等公共管理服务范围外,增加了进出口许可证审批等监管服务和贸易融资、保险等自愿增值服务。2017年年底,新加坡历经两年时间的准备,推出了国家贸易平台(National Trade Platform)取代贸易网和贸易交换网。

2.金融体系发达——融资投资渠道多元化。新加坡自贸港的崛起与发展也得益于其发达的金融体系。新加坡是亚洲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也是世界排名第五的金融中心。新加坡实行的是殖民时代留下来的货币局制度,每个单位的货币都有与之对应的外汇储备,以保持货币的稳定性。由于政府不能随意超发货币,新加坡不容易出现资本外逃通货膨胀的危机。金融管理局管理货币的短期浮动,政府投资公司则负责长期的投资。早在1978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就废除了外汇管制条款,资金可以自由流入流出。

3.税种结构简单,税负水平较低。根据图1,2020年新加坡营商环境便利度各分项水平世界排名可以看出,世界银行对新加坡的纳税分项排名是世界第7位。新加坡的税种结构简单,整体税负水平较低,这样的税制体系特点对其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1)关税、消费税和货物税规定及优惠政策

根据新加坡《海关法》的税收规定,进口商品根據是否需要缴税分为应税货物和非应税货物。进口应税货物涵盖石油、酒类、烟类和机动车辆、带引擎的摩托车、自行车等5大类商品,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所有商品为非应税货物。非应税货物进口到新加坡免除关税和国内货物税,仅征收7%的消费税。但根据新加坡政府计划,2021-2025年间某个时间,消费税将从7%提高到9%的水平。应税货物除征收消费税外,还需征收国内货物税和关税。

新加坡目前有8个自由贸易区,具体包括:(1)丹戎巴葛码头和吉宝码头—自由贸易区;(2)三巴旺货运码头—自由贸易区;(3)布拉尼码头—自由贸易区;(4)吉宝物流园—自由贸易区;(5)吉宝物流园链接桥—自由贸易区;(6)巴西班让码头—自由贸易区;(7)裕廊港—自由贸易区;(8)新加坡机场物流园—自由贸易区[2],分别由新加坡港务集团、裕廊海港私人有限公司、樟宜机场集团管理。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在于鼓励转口交易,因而区内货物进口及出售或货物出口均不需要缴纳关税、货物税或消费税。除自由贸易区外,新加坡设有大量商业园区、特殊工业区、科技企业家园区以促进产业集群,园区内没有特殊税收优惠,如表2所示。

(2)所得税规定及优惠政策

新加坡以属地原则征税,实行全国统一的税收制度,任何公司和个人只要在新加坡取得收入都需在新加坡纳税,不区分内资外资一视同仁。新加坡税收种类结构简单,主要包括: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房产税、印花税等。根据其相关法律,政府将所有把公司的控制和管理职能置于新加坡的公司一律视作居民公司,否则为非居民公司。所得税自2010估税年度起调整为17%,2020课税年后,前10万新元享受75%税收减免,10万-19万新元享受50%税收减免。此外,新加坡政府为鼓励投资、出口、增加就业、鼓励研发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给予那些构成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生产力重要要素的跨国企业、区域总部、科技研发机构、国际船运货运公司、出口外向型企业以及涉及特殊产业和服务企业(如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等,一定期限的减免税优惠或资金扶持。新加坡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一样享受同等减免优惠。如表3所示,“全球贸易商计划”为符合要求的“全球贸易商”提供为期3-5年低至5%-10%的企业所得税率优惠。“区域/国际总部计划”为愿意将总部设在新加坡的跨国企业制定更低的企业所得税率,设立区域总部的企业可获得为期3至5年低至15%的企业所得税率;设立国际总部的企业可获得为期5至20年不等的10%或更低的企业所得税率。“金融和财务中心奖励”对在新加坡设立金融与资金管理中心的企业的资金管理产生的收费、利息、股息等收益提供5-10年减至8%的优惠税率。“金融部门激励计划”为新加坡境内通过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股票市场和信贷联合企业等服务和交易获得的高增长高附加值金融业务的符合条件的收入可以按5%征税,财务活动的范围将有资格获得12%的税率,期限可为5年、7年或10年。

(五)新加坡自由贸易港发展的教训

为了满足新加坡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求,新加坡政府曾在1979年提出三年工资增长计划,倒逼企业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该政策曾经使得新加坡的外资企业引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劳动效率得到提高,劳动力价值增长,促进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新加坡的发展,实现了1975至1985年间高达10%的GDP增长率。然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更高的工资增长预期。1985年政府通过国家工资理事会制定并通过了有序工资增长办法,而不考虑劳动力实际价值是否等值提高,强制准许工资高过生产力。而生产力相对工资下降的同一时期,新加坡元的价值被高估,开始升值。新加坡几乎立即遭遇了第一次短期而剧烈的经济衰退。劳动力市场上,需求在强制的价格水平上远远超过供应时,工人们出现频繁的跳槽,每个月劳动力流动率高达20%。人员流动性过强,以至于企业无法有效完成对员工的培养。劳动技能水平停滞不前、上升缓慢,而劳动力价格却被政府强制要求上涨。企业人力管理成本上扬,管理难度增加,使得企业对新加坡的投资减缓。新加坡政府不得不通过将中央公积金缴交率减少16%,以减少企业的人力成本,吸引投资。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努力,新加坡经济才得以重回正轨。此次对劳动力市场价格规律及汇率的政策干预,使得新加坡经济重组及产业升级的进度推迟了20年,导致新加坡在后来不得不面对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难题。可见,每个经济体都必须依据世界市场的价值规律来完成自身的经济发展。低技能、低资本、低知识含量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必定会不断被更愿意接受更低工资的经济体吸引而发生转移。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最终必须依靠对技能和知识的不断投入与学习,依靠创新,依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HT5”SS]

[1]熊安静.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J].今日海南,2019(09):33-35.

[2]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 新加坡[Z](2019年版),57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http://www.mofcom.gov.cn/

(陈颖君,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自由贸易港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我国自由贸易港构建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实施建议
以阳逻港为核心申报武汉国际自由贸易港 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
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方向探究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析
关于我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贸易港的思考
张家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转型探析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