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危重症患者炎性因子在心房纤颤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分析

2021-07-24 10:50叶碧玲林文基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5期
关键词:阵发性危重心房

叶碧玲林文基 徐 湛

(广东省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518067)

心房纤颤是ICU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脏的传导系统出了故障的结果,占比达到52%[1]。目前病因仍然不明,但一些研究表明:炎症和纤维化在发生房颤的类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炎症程度与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2-3]。本研究拟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通过分析ICU危重症患者心房纤颤流行病学特征,比较ICU危重症患者发生心房纤颤后IL-6、hs-CRP和TNF-α的水平变化及相互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ICU收治危重症患者共573例,根据心房纤颤诊断纳入心房纤颤患者59例,占同期ICU收治患者的9.12%,其中持续性房颤12例,发生率1.98%(12/573),阵发性房颤47例,发生率7.14%(47/573),同时选取同期入住ICU窦性心律的危重症患者60例作为无房颤组。纳入标准:(1)年龄≥18岁的成年人;(2)研究期间多次入住ICU,只收集首次入住符合条件者。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临终抢救出现心律失常者;(3)数据不完善者。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标准。

1.2 方法

IL-6、hs-CRP、TNF-α检验方法:心房纤颤患者发生房颤后24h内采集空腹外周血,无房颤组采集入院24h内空腹外周血标本,hs-CRP采用深圳国赛公司生产的仪器及配套试剂,细胞因子IL-6、TNFα采用青岛瑞斯凯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细胞因子检测试剂,检测仪器为贝克曼navios流式细胞分析仪。

1.3 观察指标

(1)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患者来源、基础疾病种类;(2)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计量资料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分类资料三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学方法,三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计量资料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三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统计学方法。危重患者炎性因子对心房纤颤风险的影响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模型调整以下变量:性别、年龄、患者来源、基础疾病种类。双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与无房颤组在年龄、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方面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性别、患者来源、糖尿病疾病、肾功能不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ICU危重患者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与无房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n(%)/±s]

表1 ICU危重患者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与无房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n(%)/±s]

注:P0为持续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P1为持续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比较,P2为阵发性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比较。

?

2.2 三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与无房颤组比较,持续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hs-CRP、IL-6、TNF-α均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ICU危重患者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与无房颤组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s)

表2 ICU危重患者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与无房颤组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s)

?

2.3 危重患者炎性因子与心房纤颤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危重患者炎性因子与心房纤颤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IL-6为心房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ICU危重患者心房纤颤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房颤是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表现为(1)P波消失出现f波,频率约350-600次/min之间;(2)心室率极不规则;(3)QRS波形态通常正常[4]。心房纤颤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负担,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年龄≥60岁的人群中房颤患病人数大约为390万(2%)[5],到2050年,估计将达到900万人[6]。研究显示入住ICU危重症患者在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与无房颤组在年龄上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研究发现心房纤颤是心肌退化和纤维化的结果[7],被认为是年龄或疾病导致的心房纤维化以及心肌细胞退行性变引起的,说明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比非老年人高[8-9],同时也解释了本研究年龄是发生心房纤颤的相关因素之一。

本次研究显示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肺部疾病的危重患者发生心房纤颤的概率比其它基础疾病的患者高(P<0.05),考虑患者入住ICU时多以重症肺炎感染为主,肺部组织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引起炎性因子的释放[10],同时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低密度脂蛋白(LDL-C)积聚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因此在心房纤颤和肺部感染的过程中导致hs-CPR、IL-6和TNF-α等炎性因子异常表达[11-12],所以心血管疾病或肺部基础疾病的危重患者较其它基础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心房纤颤。hs-CPR属于急性时相蛋白,是一种系统炎症反应标志性因子[13],在人体受到创伤刺激或致病微生物入侵后其水平将迅速升高,患者心力衰竭时血管内皮及心肌细胞受损严重,可导致血清hs-CPR水平异常升高[14-15];而IL-6和TNF-α属于细胞因子[16],IL-6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免疫及代谢过程[17],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促进中性粒细胞释放活性氧自由基,导致细胞心肌的损伤,TNF-α作为炎性因子能够刺激心肌细胞的增生、肥大、凋亡的过程[18],所以心房纤颤发生时,hs-CRP、IL-6、TNF-α均可在患者血液中检测明显增高的浓度[19-20]。表2研究结果显示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比较,hs-CRP、IL-6、TNF-α均偏高(P<0.05),其中持续性房颤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说明高浓度hs-CRP水平可能与心房纤颤持续发生的时间有密切相关性。表3中ICU危重患者心房纤颤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s-CRP、IL-6为心房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综上所述,炎症是影响ICU危重患者发生心房纤颤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炎症影响房颤的具体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ICU危重症患者心房纤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科学、准确地评估疾病的风险状态,尽早甄别预测心房纤颤的发生机制,有益于改善ICU危重患者的预后。

猜你喜欢
阵发性危重心房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在远方
左心房
肺癌症状早知道
心房
花开在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