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与提升路径探讨
——以四川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为例

2021-07-26 11:49周益明万宁羊坤晋兆奎伍建军
四川有色金属 2021年2期
关键词:四川省考核机制

周益明,万宁,羊坤,晋兆奎,伍建军

(四川省有色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59)

1 引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突出的创新能力,我国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也是创新实践和微观政策实施主体[1-3]。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技创新是催生新发展动能的重要驱动力,加快构建和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与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对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份,近年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4-5],“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属国有企业集团共20户,法人户数2500余户,研发投入达到67.9亿元,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51.73%。本文对四川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及科技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针对性提出了意见建议。

2 四川省属国有企业科技管理及科技创新现状

2.1 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十三五”以来,一级省属监管企业有50%在集团层面建立了专门的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其它未设专门机构的企业也明确了职能部门承担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从事科技管理人员比例占专业技术人员3.19%。四分之一的一级省属监管企业围绕科技项目、科研经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激励等方面制定了有关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制度。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强,创新意识不断提升。

2.2 创新主体培育加快,激励机制逐步建立

具有优势的制造业、新业态、新兴产业等创新型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步伐加快,环保水务、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资产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 50 倍、14.3 倍、4.8 倍,轨道交通、航空燃机、通用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明显。高新技术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00亿元,净资产达到90亿元。加大项目资金支持、推动实施中长期激励、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大创新绩效考核激励、加大创新人才引育支持、实施科技创新专项奖励、探索创新容错试错机制等创新激励政策逐步建立。企业新增研发支出视同利润在考核时予以加回,对企业取得的重大科技奖或科技成果在经营业绩考核中予以加分,研发投入增长纳入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等系列考核激励机制对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作用明显。

2.3 创新平台建设加速,协同创新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企业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12个,累计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4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9个,增速明显,主要原因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对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的根本出路,倒逼企业加快创新布局。通过实施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等协同创新活动,企业在知识产权、标准、教材等方面科技成果增速明显。

3 四川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及科技管理不足分析

3.1 企业顶层设计不足,创新资源配置不够

在实施创新规划方面,系统谋划研究少,顶层设计不足。大部分省属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对科技创新涉及较少,已成立科技管理机构的企业集团,均未在集团层面制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未制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在推动科技创新上缺乏明确的目标、思路和路径。

在科技投入方面,从图1可以看出,四川省属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近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1.73%,但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仅为0.26%,远低于四川省(R&D)经费投入强度平均值1.73%,而全国2016-2019年(R&D)经费投入强度平均值已达到2.17%,企业研发投入整体不足。通过调研发现,80%的企业近年来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与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和考核激励刺激存在重要关系,一方面企业创新转型对科技创新成果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对企业考核将创新投入视同利润和科技成果加分激励提升了企业创新意识,政府的引导也调动了企业重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图1 四川省属企业2016-2020年科技投入情况统计表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20年底,省属监管一级企业22户,法人户数2563个,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18.4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2.3%,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整体偏少,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比较紧缺,部分企业受经济效益约束,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失严重,难以支撑企业创新发展。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省属企业已搭建科技创新平台43个,但高水平创新平台较少,已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发挥作用不够、质量不高,高端成果、原创性成果和“高精尖”成果较少,对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不明显,主要原因是企业自主创新体系还未充分建立,创新投入力度不足。企业主要依托下属科技型企业、制造类企业或专业性分公司设立内部研发机构或通过合建方式联合组建研发机构,负责特色技术研发、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生产技术支持。

3.2 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转化应用能力不强

多数企业未建立鼓励职工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落地还不够充分。部分企业还存在行政化色彩,现代企业制度体系未有效形成,按劳分配等依法治企的市场经济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科研人员兼职取酬、成果转化激励、分红激励等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政策在企业落地不足,科技创新动力活力难以释放。企业已形成的有效专利、专有技术等成果转化率不足10%。同时,科技与金融结合不足,部分企业因资金、技术更新换代效率慢等因素成果转化效率缓慢,科技创新对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成效不显著。

3.3 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评价和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提高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指导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四川省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机制中,将新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加回和科技成果奖励加分等激励措施,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有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评价机制和评价结果应用,不利于系统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加速创新型企业建设进程。

4 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及科技管理的路径探讨

4.1 完善调动企业负责人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现行四川省属企业考核激励措施,新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的支持范围过窄,与广东省、江苏省、重庆市等省份政策相比,还过于保守[6]。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及当期考核激励不足,一般任期考核期限为3年,四川省考核办法中对创新成果给予加分鼓励,以取得的结果为依据,而加分鼓励项如发明专利、科技进步奖、质量奖、专利奖等成果一般从培育到取得成果认定周期至少在3-5年,甚至更长时间,用于年度考核或任期考核属于“摘前期果实”,没有起到鼓励“当期种树”的效果,对企业当期负责人的积极性调动不足。将视同利润考核的支持范围向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转型的方向进一步扩大,注重企业当期培育情况,实施研发投入加倍考核等将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4.2 分级分层建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科技管理工作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专业协同”的原则组织管理[7]。从监管机构层面,应结合监管企业整体情况,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措施,及时建立健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制度机制,使监管企业落实政策有据可依。从集团管理层面,重点要做好战略及政策研究,健全内部制度机制,形成资源配置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等。以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原则,建立适应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跨部门、跨专业、跨板块、跨管理层级的创新决策机构,组建扁平、高效、统筹、适应性强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8]。从产业实施层面,二级企业、三级企业及其他级次的产业公司,要更注重立足于本企业本板块产品和工艺开发,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研发制造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建立专业的技术管理和研发部门,对不具备独立建立专业研发部门,但又对技术创新需求有依赖性的企业,要形成与高校、科研院所或科技型企业等创新实力强的组织机构建立有效的联合研发创新组织体系。

4.3 建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评价及应用机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评价和评价结果应用机制。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状况,监测企业创新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绩效评价,引导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方向,同时能发现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9-10]。建立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目标导向性,充分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建立主、辅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分级次、分维度、多因素全面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11],有效帮助企业发现“短板”“弱项”,进而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改进不足。国有企业应该从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创新环境、政策保障等多维度建立评价机制。在分级指标方面应包含但不仅限于研发经费支出、人才队伍、平台基地、科研项目、工程试点示范、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定、创新创业、合作交流、效益增加、创新协同等指标。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比如与企业年度或任期考核相结合,代替现行单项加分鼓励措施,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全面提升。

4.4 建立与不同经济组织间的创新协同机制

从宏观角度看,协同创新属于合作创新的范畴,是一种跨机构和组织的多项目合作[12],更加注重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13]。四川省属企业因所处产业领域和创新基础不同,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战略互补性、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能力互补性、企业与科研机构创新与实践互补性,构建协同的企业创新体系,是快速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14]。一是开展产、学、研、用项目合作。立足企业技术需求实际,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建立与不同经济组织间的创新合作和投入机制,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开展创新研发平台合作。通过发挥国有企业资源聚集优势,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创新联盟、组建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形成吸引和培育人才的平台,开展产业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5]。三是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建立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人才双向交流,以“委托式”、“订单式”等机制建立管理、科技等人才培育合作机制,提升企业人才素质。四是开发共享创新资源。发挥企业生产、实践等资源优势和高校、科研机构教育、检测等资源,做到资源整合互补合作利用,促进各方创新目标的实现。

5 结语

科技创新对推动国有企业创新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四川省属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近年来逐步提升,但整体基础薄弱,是企业的短板、弱项,分级分层强化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科技创新评价及应用机制,建立完善创新协同和激励机制,是推动四川省属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四川省考核机制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名单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