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犀鸟头胄及其仿制品的鉴定特征

2021-07-26 01:33余,陈
超硬材料工程 2021年2期
关键词:仿制品条带制品

张 余,陈 婵

(广东省珠宝玉石及贵金属检测中心,广东 广州 510080)

1 前言

盔犀鸟头胄是一种珍稀的有机宝石。因其具有艳丽的颜色、坚硬致密的质地,一直以来活跃于珠宝市场中,尤其是文玩界。在文玩界,素有“一红二黑三白”之说,其中“红”为鹤顶红,“黑”为犀牛角,“白”为象牙。“鹤顶红”便是盔犀鸟头胄在文玩界的称呼[1]。

盔犀鸟是所有犀鸟科鸟类中体型最大的,体长110~120cm,分布于缅甸南部、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婆罗州和苏门答腊等地。其头骨像头盔,套在突出的喙上面。头盔凹凸变化,与颅骨相关联,与其他犀鸟不同的是头骨内部为实心,构成近10%的鸟的总重量[2]。头盔体色鹅黄,表层鲜红,易于雕琢,常用于制作摆件、珠链、挂饰等,是珍贵的雕刻材料。

盔犀鸟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列为近危物种,在《华盛顿公约》(CITES)中列入附录Ⅰ名单,极其濒危,国际上禁止贸易。但因其巨大的收藏价值,也令地下贸易屡禁不绝,黑市交易非常兴旺。同时,市场中各种与盔犀鸟头胄特征相似的仿制品、拼合处理品也层出不穷。

近日在检测实验室收到几粒盔犀鸟头胄仿制品,外观与盔犀鸟头胄极为相似,肉眼难以区分。本文通过介绍盔犀鸟头胄的特征,以及它与外观相似的仿制品的区别,旨在为鉴定工作人员提供鉴定意见。

2 样品测试分析

除实验室收到的盔犀鸟头胄仿制品以外,笔者从私人收藏者手中借得少量盔犀鸟头胄制品,下面通过各项宝石学参数测试,对比介绍样品的鉴别特征。

2.1 样品描述

测试样品的重量及大小等特征见表1、图1所示。样品形状均为圆珠,不透明,呈蜡状光泽,颜色主体大多为鹅黄色或橘黄色,带红色圆斑。其中KX-1、KX-2、KX-3、KX-4为盔犀鸟头胄制品,KX-1和KX-2主体颜色不均匀,呈现鹅黄色和橘黄色。FKX-1、FKX-2、FKX-3、FKX-4为盔犀鸟头胄仿制品,主体颜色均匀,稍偏暗,呈橘黄色。样品大小以圆珠的平均直径表示,单位为毫米(mm)。通过肉眼整体观察,盔犀鸟头胄与其仿制品光泽近似,外观基本一致。

表1 盔犀鸟头胄及其仿制品的基本特征

图1 盔犀鸟及其仿制品

2.2 常规仪器测试

采用静水称重法对样品进行了密度测试,用点测法进行了折射率测试,并用紫外荧光灯观察了样品在长短波紫外线下的发光特征。测试结果显示,盔犀鸟头胄制品折射率为1.53(点测)或1.54(点测),密度为1.27~1.29g/cm3,长波紫外线下荧光特征呈中黄色,短波紫外线下荧光特征为无。盔犀鸟头胄仿制品的折射率为1.54(点测)或1.55(点测),密度为1.38~1.45g/cm3,长波紫外线下荧光特征呈弱黄色,短波紫外线下荧光特征为弱红色或无。样品的常规宝石学特征测试结果见表2。

表2 盔犀鸟头胄及其仿制品的常规宝石学特征

盔犀鸟头胄的密度为1.29~1.30g/cm3,折射率常为1.54(点测)[3]。由测试结果可知,盔犀鸟头胄制品与仿制品折射率基本一致,密度有差异。据国家标准GB/T 16553,塑料类制品的密度为1.05~1.55g/cm3,折射率点测法常为1.46~1.70,荧光特征因颜色和成分而异[4]。根据常规仪器测试结果,初步判断仿制品为塑料类人工宝石制品。

2.3 放大观察

据前人研究[2-3],在显微镜下盔犀鸟头胄制品多发育近平行层状生长结构,片层方向平行于头胄的外表面,呈曲面发育。红色部分实为1~2mm的表面薄层,与黄色基体呈渐变过渡关系。

利用10倍到30倍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放大观察,盔犀鸟头胄黄色部分可见近平行条带生长结构,相邻条带明暗相间,宽窄不一,局部条带不发育,表现为较均匀的色块(图2)。红色圆斑中央颜色较深,向外逐渐变浅,与黄色基体交界处呈渐变过渡状。同时圆斑可见条带状结构,且与黄色部分条带不平行,局部地方含有黑色丝状、管状杂质。盔犀鸟头胄制品表面油脂感较强。

图2 盔犀鸟头胄的显微特征

对盔犀鸟头胄仿制品进行放大观察,整体感觉不够自然,红色圆斑颜色均一,色斑边界清晰截然,没有颜色深浅过渡带。其中FXJ-1可见红色圆斑和橘黄色基体间有一圈黄色,这三部分之间同样分布界限明显,没有过渡。此外橘黄色基体部分可见平行条带结构,与盔犀鸟头胄制品不同的是,条纹较为规则,致密且宽窄一致。黄色基体和圆斑局部地方可见气泡,气泡分散、细小(图3)。

图3 盔犀鸟头胄仿制品的显微特征

综上结果,放大观察是区别盔犀鸟头胄制品与其仿制品的重要鉴定方法。但因为仿制品具有类似的圆斑和条带状结构,且整体光泽接近,要注意仔细和盔犀鸟头胄的特征进行区分。

2.4 红外测试分析

为进一步确定盔犀鸟头胄制品与其仿制品在物质成分上的差别,笔者对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仪的测试分析。采用Nicolet is1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测试,测试条件:ATR(iD7)衰减全反射法,分辨率8cm-1,扫描次数32次,测试范围4000~400cm-1。

红外光谱仪测试结果如图4、图5所示,可见盔犀鸟头胄制品与仿制品具有不同的红外谱图。盔犀鸟头胄分别在3279、2928、2854、1651、1540等处有吸收峰。其中3279cm-1为酰胺A带中ν(N-H)伸缩振动,2928cm-1、2854cm-1为CH2基团中ν(N-H)反对称与对称伸缩振动,1651cm-1为蛋白质酰胺Ⅰ带 C=O伸缩振动,1541cm-1为蛋白质酰胺Ⅱ带N—H弯曲振动[3][5]。盔犀鸟头胄的红外光谱表现为酰胺特征吸收谱带。

图4 盔犀鸟头胄的红外光谱

图5 盔犀鸟头胄仿制品的红外光谱

盔犀鸟头胄仿制品显示塑料制品的特征吸收峰[5],分别在3028cm-1、1732cm-1、1283cm-1、1038cm-1等处有吸收谱带。

据此可知,红外光谱测试可作为区分盔犀鸟头胄与其仿制品的鉴定方法。

3 结论

本文通过常规仪器测试、放大观察以及红外测试等检测方法对盔犀鸟头胄与其仿制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根据常规仪器测试,盔犀鸟头胄与仿制品折射率基本一致,密度有差异。可通过密度测试进行两者的区分。

(2)通过显微镜放大观察,盔犀鸟头胄黄色基体部分可见近平行条带生长结构,相邻条带明暗相间,宽窄不一。红色圆斑中央颜色较深,向外逐渐变浅,与黄色基体交界处呈渐变过渡。仿制品表现为红色圆斑颜色均一,色斑边界清晰截然,没有颜色深浅过渡带。基体部分可见平行条带结构,但条纹较为规则,致密且宽窄一致。此外,仿制品基体和圆斑局部地方均可见少量细小分散的气泡。

(3)经红外测试分析,盔犀鸟头胄与仿制品显示不同的红外光谱特征。盔犀鸟头胄表现为蛋白质酰胺特征吸收谱带。仿制品则显示塑料制品特征吸收峰。

总之,测试结果证明,外观相似的盔犀鸟头胄与其仿制品在基础数据检测、显微放大观察以及红外光谱分析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鉴定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测试方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据此得出结论。

猜你喜欢
仿制品条带制品
浅谈食品接触之“竹纤维”制品
心之厦门 梦想之旅(下)
“魔”和“道”在钻石中的博弈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基于条带模式GEOSAR-TOPS模式UAVSAR的双基成像算法
关于文物复制、仿制行业的法律思考
基于 Savitzky-Golay 加权拟合的红外图像非均匀性条带校正方法
元代青花瓷器识鉴
何首乌不同炮制品对H2O2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种基于MATLAB的声呐条带图像自动拼接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