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集邮结硕果
——访著名集邮家田润德

2021-07-27 05:46贺玲
金秋 2021年7期
关键词:集邮邮票讲座

※文/贺玲

邮坛伉俪

在陕西图书馆大讲坛,作集邮演讲

在集邮界,提起84岁高龄的田润德,不仅西北五省(区),在全国集邮界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多年来,他以“艾幽”笔名,撰写集邮文章,出版集邮书籍,创意策划多项全国性和全省青少年集邮活动,创作完成《方寸日记》365集电视系列片,《邮票与奥运》等电视专题节目,为集邮爱好者和社会大众,作集邮报告和讲座三百多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连续当选陕西省、西安市集邮协会副会长、理事、常务理事,以及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届理事,第四、五、六、七届常务理事,全国青少年集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2007年还当选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

集邮成就人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作为《陕西集邮》创刊人之一,工作关系,结识了不少集邮界前辈,并进行专访。例如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李鸿义、张包子俊,邮票设计家邵柏林、程传理、王虎鸣、杨文清、卢天骄、邹建军、潘可明、任宇……陕西省集邮协会名誉会长徐山林,以及陕西省集邮家李容、李振华、张继书、常志廉、陈国光等。印象尤为深刻的,当数田润德先生了。我曾以“著书高产户”“人到中年更风流”为题,对他进行专访报道。

多年来,在我国集邮界,提起“艾幽”,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真实姓名。“艾幽”即“爱邮”谐音,其实他姓田,名润德,祖籍山西汾阳,出生在一个特殊家庭。父亲是位宗教爱国人士。由于外国人和父亲日常工作联系较多,来往信件上五颜六色的邮票引起他儿时极大兴趣。

抗战时期,他跟随父亲来到西安。成年之后,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共青团和青少年教育工作。10岁开始,他就喜欢收藏精美漂亮的邮票,掐指算来,已有74年邮龄。84岁高龄的他,烟酒不沾,唯一爱好,就是集邮。他收藏邮品极为广泛,除中国邮票,还收集外国各种邮票和邮品,重点收集中外人物肖像邮票。生活困难时期,维持全家温饱都很艰难,捉襟见肘,艰难度日,他也省吃俭用,每到星期天,必到钟楼邮局买回自己心仪的邮票。后来他最心爱的清代邮票和民国邮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洗劫一空。提及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田老十分伤感。“经过抄家,那些邮票虽然不复存在,但集邮之心,从未泯灭。每当我心情烦恼,是邮票为我排忧解愁;工作疲劳,是邮票使我精神振奋;遇到困难和挫折,也是邮票给我安慰和力量。同时邮票还是我工作的得力助手。作为团干部的我,每次给团员青年讲课或作报告,邮票上的科学知识便是我讲稿中不可或缺的生动事例。”“当年他们抄走的邮票,而今我又买回来了,填补了邮册空缺,不但没有打击挫伤我的积极性,反而更激发了我的集邮兴趣。”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正是他的坚强性格,困难面前不低头,终于迎来集邮的春天。

情系集邮著书忙

几十年来,丰富的邮识和演讲才能,把田老师推到集邮工作的前沿。他不仅自己酷爱集邮,而且非常关心和支持集邮事业,为集邮事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多年来,田老师奔波于省级机关、厂矿企业、部队院校,传播集邮文化。到学校作集邮报告,每场听众多达千人以上。一次到陕北志丹县,连续两天作了七场报告,场场爆满。一次在商洛作报告,从晚上8点讲到10点,中途竟没一人离场。作完报告,还有远道慕名而来的集邮爱好者,干脆住进宾馆,深夜登门请教集邮知识,令他感动不已。三十多年来,他为集邮爱好者和社会大众作集邮报告、讲座三百多场,他的讲座,既满腔热情普及集邮知识,又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无论是容纳几十人的会堂、教室,还是几千人的操场,他的讲座都能抓住听众注意力。2001年,他给志丹中学2000多名师生上集邮大课,一开始,当大屏幕上展示印有刘志丹照片及毛主席题词的邮资门票时,他不由自主地深情哼唱《刘志丹颂》,“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顿时,台下师生跟着放声高唱“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会场气氛一下子调动起来。他向师生详尽讲述刘志丹的革命生涯,介绍集邮的意义和方法。师生一致反映:田老师不仅藏品丰富,研究深入,而且思维敏捷,富有演讲才华,他的讲座深受欢迎和赞誉。人们亲切地称他是传播集邮文化的“播种机”,一点都不过分。

经过多年艰苦搜寻,他为各国1200多位名人作了小传,写出总数约120万字的书稿。1987年,他的处女作《邮票上的女名人》与广大集邮爱好者见面。同年,《邮票上的外国文学家》出版发行。随之不久,他又陆续出版《邮票上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集邮王国——青少年的集邮》。他以集邮这一典雅文化活动,引导更多的青少年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2005年,他和陕西电视台联手成功拍摄完成365集《方寸日记》电视纪录片,在陕西和外省一些电视台播放,在集邮行业和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这部恢弘的《方寸日记》,上至天文,下含地理,国际国内,包罗万象,把人类历史长河中值得记载的3000多件事件,通过方寸邮票,展现到荧屏上,无疑进行了一次很好的集邮知识普及。

别看田老师八十多岁,不仅参加省集邮协会日常工作,编委会,理事会,还经常积极参与策划全国及全省集邮活动。为鼓励和发展青少年集邮,他倡导在全国开展“创建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活动;全国“我心中的歌——青少年集邮征文竞赛”活动;陕西青少年“爱我中华”集邮演讲比赛,以及陕西省青少年集邮文艺创作汇演、陕西省少年集邮夏令营活动等,协助陕西省集邮协会和全国青少年集邮工作委员会起草一系列报告、会议总结和典型经验等。还应陕西省图书馆邀请,走进“陕图讲坛”,举办了一场题为“五彩缤纷的邮票世界”讲座。

工作关系,我和田老师交往多年,深深折服于他对集邮的那股热情、执着和渊博邮识。他对集邮付出了真情,我深感他不只是情迷,连心也迷了,神也迷了。他在陕西省集邮协会会刊开办的“情迷集邮讲坛”栏目,从国际集邮界到国内集邮界,都具有影响力。他的讲座,有学术性的,有经验性的,还有探讨性的。

在山西太原,作完集邮讲座,为听众签名

他并不满足口头宣讲,1986年开始著邮书至今,平均两年左右著书一部(参与撰稿不在此列),速度惊人!所著邮书,知识介绍居多,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在互联网没有普及的年代,一切需要人工去图书馆翻阅。为了对邮票上的人物深入研究,田老购买了大量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这些年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写作上,平时总把自己关在书房,废寝忘食地潜心钻研。书一本本地出,黑发一点点变白,影响也越来越大,名望也越来越高。

以邮为媒结良缘

在田老师家客厅,悬挂一幅耀人眼目的匾额,是由家庭教育基金评委会颁发的:“全国优秀教育世家”。

提起老伴孙世瑜,田老悄悄告诉我:1958年,他21岁,到西安第35中学给少先队员讲“邮票上列宁的故事”。台下听众里有位对邮票怀有浓厚兴趣的女教师,边听讲边用心做笔记。在后来几年交往中,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最终以“邮为媒”,促成美好姻缘。孙老师虽比田老师起步晚10年,但在田老师熏陶下,迅速成长为行家帮手。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老伴辅助下,田润德出版发行17部书。其中《邮票上的女名人》1988年被全国妇联评为“最佳妇女儿童读物”。全国集邮联合会举办《庆祝建国40周年集邮展览》,他的四部书应邀参展,其中一部获银奖,一部获铜奖。《邮票上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被列为1990年西安市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之一,受到西安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

正是由于有全身心支持他集邮的老伴和儿女,才使他收集到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邮票和邮品,结出累累硕果。一天,他收到从福建省一个县城寄来的信,写信人是位残疾女青年,她在信中说:“您书中介绍的那些上了邮票的世界名人,他们的崇高形象已深深烙印在我心中,希望您能为我们残疾人写本同样的书……”这位残疾人的信,唤起他为残疾人写书的强烈愿望。在老伴全力帮扶下,经过几个月艰苦劳作,一部包括罗斯福、爱迪生、华罗庚、鉴真等40位邮票上的著名人物,终于在全国第一个“助残日”活动前夕,同广大集邮爱好者,特别是残疾人集邮爱好者见面。

在美国淘邮票

田润德孙世瑜这对“邮坛伉俪”的儿子田东在美国工作定居。老两口于2007年、2010年先后两次到美国探亲,累计居住半年时间。他们奔走于各个跳蚤市场、邮票拍卖市场、邮票博览会等场合,共淘得珍稀邮票500多枚,惊喜连连,满载而归。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谈起美国淘邮之事,记忆犹新,难掩喜悦。好在儿子田东在他们影响下,也开始热爱集邮,如果需要淘什么邮票,一个越洋电话,就让田东抽空去跳蚤市场帮忙购买自己心仪的邮票。

目前,老两口年事已高,夫妻俩不会用电脑,每出一部书,都要把书内所用几百枚邮票逐枚从邮册取出,再逐枚从塑料纸制作的护邮袋里用邮票镊子小心翼翼取出。为方便扫描,还得在每枚邮票下铺衬一张蓝纸。为扫描,他们每周得往返打印店好几趟,这是繁琐的出书准备工作。每部书二十多万字的文字工程,一笔一画,主要由孙世瑜完成。

我不解地问:你这么大年龄,该享清福了,为啥还要整天忙碌劳神编书出书呢?他非常诚恳地说:“这就是‘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我的愿望,是想把自己通过集邮所获得的知识,介绍给广大集邮朋友,为传播集邮文化再做些实事”。

猜你喜欢
集邮邮票讲座
《邮票上的西游》——邮票珍藏册
集邮,为校园文化点睛
和小编一起设计邮票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邮票被谁拿走了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超重
爱好集邮的我
书法基础讲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