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童话情节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2021-07-27 16:33苏莞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毛虫故事情节火柴

苏莞

童话最吸引学生的关键就是故事情节新奇,扣人心弦。学生在阅读体会故事时舍不得停下来,就是在追逐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与故事人物一起经历复杂的情感变化。作者在表达时充分利用读者的这种心理,总是在一些关键情节上为读者进行推测、想象、续编留足空间。因此,教师在童话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做一些推测,使学生在阅读童话过程中的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

一、在情节关键转折点进行推测

童话故事在开始之后,不是按照一条直线往下发展的,故事的情节总会在一个关键点上出现变化。这样的转折点在童话故事中,或者是故事人物思想发生转变,或者是人物行为出现怪异,或者是突然出现了意外情况,等等。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故事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适时停下来,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推测故事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使学生走进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教学《小毛虫》一课时,课文讲的是一只不会唱、不会跑、不会飞的小毛虫面对周围生机勃勃的世界,不悲观失望,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编织一间牢固的茧屋并住在里面;此时,故事情节出现了变化,小毛虫在与世隔绝的茧屋里问:“以后会怎样呢?”这时,一个声音回答小毛虫:“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你要耐心等待,以后会明白的。”教师抓住这个声音,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推测:“是谁回答了小毛虫的问题?”学生给出了多种推测:有的说是蜜蜂,有的说是瓢虫,有的说是蚂蚁,因为插图画了这些昆虫;有的说是小毛虫自己,因为在与世隔绝的茧屋里,只能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更多的学生倾向大树,因为大树年年都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二、在情节反复结构点再来一次

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对具有反复结构的课文,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心理,在合适的情节点上停下来,让学生尝试着像课文一样来一次“反复”,但反复的只是结构,故事情节内容则需要学生想象。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课文是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故事中出现的反复结构是小女孩擦燃火柴产生的幻觉:小女孩擦燃一根火柴出现幻觉,火柴熄灭,幻觉消失;在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依次出现的幻觉有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小女孩为了留住奶奶,最后把整把火柴都擦燃了。根据从课文表达中提取的反复结构模式,教师在小女孩擦燃整把火柴前,设计小女孩还擦燃了一支火柴,让学生发挥想象,火柴擦燃后,火光中会出现什么情景呢?有的学生说出现的是一双暖和的鞋子,因为此刻小女孩是光着脚的;有的说出现了妈妈,因为世界上的妈妈都是喜欢女儿的;有的说出现了一个小男孩,因为那个捡走她拖鞋的小男孩回家讲了她的故事,男孩的母亲让他来找小女孩;有的说出现了一间温暖的屋子,奶奶正在门口向她招手……最后,教师让学生比较:哪一种说法既符合反复结构又与故事情节衔接得比较好?学生经过讨论认可了最后的说法。

三、在情节省略留白点适当补充

许多童话故事都具有无限发展性,这就是童话迷人魅力所在。这种无限发展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故事情节中,有些事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展开,留下了空白;二是故事结束在暂时告一段落上,或者故事结束在省略号上等。这些都为读者想象补白或续写故事留下了余地。

如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一课时,课文讲“我”为了在玩的时候不被妈妈强迫回去吃饭而变成了一棵树的神奇经历。文本在表达中,既有留白又有省略。在妈妈来到“我”变成的树边竟“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时,“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失望”的是什么,课文中没有说出来,属于留白;课文的结尾是“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也没有具体交代,属于省略。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后,将这两个地方挑出来,让学生选择一处或进行补白,或进行續写,都需要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展开想象进行表达。这样的想象,让学生切实走进人物的内心,与人物一起心跳,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童话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紧扣童话文本,抓住童话情节发展变化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想象活动,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标。

猜你喜欢
毛虫故事情节火柴
小毛虫的梦想
The great monarch migrations
毛虫和蛾子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火柴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