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曲之维到动画之度:枣庄柳琴戏的活态传承与教学实践

2021-07-28 01:41高清雪高清云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7期
关键词:柳琴枣庄戏曲

高清雪,高清云

(1.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2.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作为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有着深厚的积淀和民间基础。从先秦的歌舞发展至成熟的宋元明清戏曲,它在发展中不断革新。至明清时,地方戏种蓬勃发展。而据文化部全国戏剧剧种普查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国内存世的剧种仅348个。受新时期流行文化影响,地方戏曲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日渐式微。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类学家Hortense Powermaker在好莱坞针对电影工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民族志研究①。数字影像成为该学者研究媒体人类学的切入点。以民族志为研究方法的民族文化数字化记录受到关注。英国萨里大学学者Annabelle Honess Roe在著作《动画纪录片》②中指出动画在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经历方面的唤醒作用。生活中的无形内容通过动画以特定方式表现出来,能够让观众从他者角度看世界从而产生共鸣。伴随近年来数字媒介实践的增多,以及研究实践表明,数字技术能够使交流更灵活、自主生产内容更频繁、创新更迅速。

一、从媒介融合视角看枣庄柳琴戏活态传承的现实基础培植

(一)枣庄柳琴戏的发展现状

兴起于清朝末年,横跨鲁南、苏北、豫东和皖北四省交界处流传已久的柳琴戏,距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极具区域特色的剧种在民间又被称为“拉魂腔”。柳琴戏在演变与传承中兼收并容,极具特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琴戏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器乐表演以及演唱,以传统的视听呈现方式,即耳口相传进行传播。在国内广播电视发展的初创时代,枣庄柳琴戏曾借助传统传播媒介进入公众视野而受追捧。但不得不承认,这种传播受益于广播电视在初创阶段内容的匮乏以及处于受众文化消费方式的萌芽状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受西化浪潮影响,媒介传播形式和内容呈现多样化,互联网浪潮引领的媒介革命使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当下,与社会流行元素关联的各类新式节目出现,新的视听观演方式极大地冲击了柳琴戏,曾经占据主导文化地位的戏曲文化被迫退至舞台角落,这对地方戏曲的冲击则更为显著。

伴随信息化时代的覆盖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追新,柳琴戏在培养人才方面亦有难度。戏曲演员综合素质、对功力的高标准要求和较为单一的戏台环境,对于年轻柳琴戏演员来说需要坚持不懈地经受长期专业训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近些年,随着国家级非遗的申请成功,枣庄柳琴戏在传承和发展上做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2017年,由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枣庄市艺术剧院联合原创新剧《返航》荣获“中华颂第八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金奖;2018年,柳琴小戏《走娘家》亮相第五届全国非遗会。精彩的演出吸引了与会观众的驻足观看,并在互联网上引发一定范围的传播以及热议,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群众对柳琴戏这一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基于柳琴戏的受众群体分析来看,观看者的年龄段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和部分戏曲爱好者,鲜有年轻人观看。为此,近年来枣庄柳琴戏节目陆续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例如2019年11月“文旅山东”微博开设的“非遗看山东”版块,对柳琴戏进行了短视频录制和播放。柳琴戏借力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的传递使得更多的年轻群体意识到,原来山东不仅有吕剧、快书,还有像柳琴戏这样精彩的艺术形式。

当前,枣庄柳琴戏既要巩固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培养一批基础扎实、具备创新精神的创作人才,更需要整合利用当前资源进行活态传承。既要保持原汁原味的表演艺术,又需拓展艺术本体在新时代的转化与传播形式。面对未来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年轻群体,如何将枣庄柳琴戏的传承、发展的使命与媒介融合大环境相结合,利用新的媒介形式实现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与传播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从“文化+”视角看枣庄柳琴戏动画的创作意义

第一,国家政策主导下弘扬地方戏曲文化。随着非遗保护问题意识的深化,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扶持戏曲发展的政策下(表1),戏曲文化得到复苏。

表1 扶持戏曲发展政策一览表

其中,2015年《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第20条③强调了发挥新媒体和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戏曲需要突破传统的仪式化形式,与媒介融合环境融合起来,提高戏曲本体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体现出戏曲振兴已被置为文化战略层次,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分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前,我国传统地方戏曲正面临媒介融合的大潮,适应新环境、新技术,以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拓展本体新的生命力,确保在当下这种互联网主导、文化消费方式多样化的语境下,能够持续发展。

第二,践行文化自信理念下振兴地方戏曲。笔者针对枣庄柳琴戏的传播情况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80份,其中,参与问卷调查的18~25周岁青年群体共409人,占调查人群比例的85.21%(表2),多为在校生。总调查结果显示,65.63%人数从未听说过柳琴戏,53.94%人数从未看过柳琴戏表演。超过50%的人数看过戏曲动画,且412人占比85.83%(表3)的人数认为在动画创作中结合戏曲元素具备了可行性与必要性,89.79%(431人)认为用动画创作进行地方戏曲普及的宣传效果好。

表2 调查年龄情况表

表3 您认为在动画创作中结合戏曲元素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从地方戏曲的动画创作角度来讲,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民族动画的创作之中,两者相得益彰。地方戏曲文化元素的加入为动画创作增添了一抹亮色,动画又使得地方戏曲拓展出更广泛的宣传空间。戏曲动画能够让更多的年轻观众认可并学习中华民族文化,践行文化自信。对于正在阔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中国而言,民族文化自信是重要的精神支柱。青年是未来,是发展好、传承好、建设好地方文化的重要人群。戏曲动画创作有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年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与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媒介融合语境下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21世纪初,东南亚研究所Terence Chong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资本:新加坡中国戏曲的民族志研究》④梳理了中国戏曲在新加坡发展的轨迹。文章指出当今中国众多戏曲已经被分流到了当地文化和娱乐领域的边缘,强调民族认同与文化权力之间的动态关系。近十年来,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引领了媒介传播的革命。微信、微博等成为时下最流行的社交平台,这些都为短视频的流行提供了传播新渠道。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逐渐不能满足民间艺术的传播需求,使得地方戏曲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伴随视频社交平台和其他多维度网络平台的迅速发展,部分传统文化创作和传播活动阵地从线下转移至新媒体发展的线上,这为柳琴戏形成新的传播形式提供了契机。创作契合当下文化语境的柳琴戏戏曲动画,给传统的艺术样式注入一颗朝气蓬勃的灵魂,积极拓展这些优秀作品的传播渠道、利用当下最受追捧的媒介形式(例如B站、抖音等流行文化聚集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使受众特别是青少年轻松愉悦地感知戏曲艺术的魅力,对于促进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二、“戏曲进校园”背景下地方戏曲的动画表达权

(一)从“戏曲”到“动画”

动画创作为地方戏曲传承与发扬提供了更多的策略构想,即传统地方戏曲的单一性、局限性的传统观演模式,结合戏曲动漫创作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思路转换、人才培养和益智节目等方面进行探究。戏曲本体是以演员为中心而创作的艺术,戏曲中所有一切都围绕“角儿”服务。这与能够适用于多学科的动画创作相接合。

戏曲动画是我国动漫创作中的特色类别。历经发展,在艺术创作方面较为成熟。戏曲动画是以戏曲故事为基础,对其进行简化或进一步创作,作品保留了戏曲的表演程式、服饰、化妆、腔调、剧种特色以及音乐特点等,是用动画来演绎戏曲故事⑤。诸如《张飞审瓜》等中国早期动画作品(表4)。《张飞审瓜》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同名戏曲改编制作的动画电影,是基于动画形式对戏曲、皮影、剪纸进行跨界融合的典型作品。该片在造型、音乐、动作设计方面对中国戏曲元素有所借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例如主角张飞是十字门脸,通过以抽象的色彩进行夸张地勾画,形象生动。张飞骑马的黑衣行头参考了戏曲中的平金绣墨绿色改良靠。其官堂设计参考戏曲中的“一桌二椅”舞台布景。整部动画配音运用了戏曲中的锣鼓经与念白,角色动作借鉴皮影戏设计,节奏与音乐衔接得有板有眼,塑造了张飞粗中有细的性格。现代作品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艾琳的《空城计》、中国戏曲学院教师马驰的《三岔口》亦是基于戏曲本体,依托动画的创作特征来完成的。戏曲动画借助于动画艺术,能够壮大传统地方戏曲的观看群体,很好地传播与传承地方戏曲艺术。

表4 中国早期戏曲元素动画作品列举

戏曲动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契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数字化戏曲表现形式。基于动画表现的真实性与虚拟性,地方戏曲数字化的叙事结构、人物造型、美术设定在兼顾体现经典剧目的传统基础上需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为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及播出平台的限制等,在枣庄柳琴戏戏曲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会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和创新。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保留戏曲本体的传统文化,是枣庄柳琴戏戏曲动画创作需要达成的目标。

(二)从“戏曲导演”到“动画导演”

对于戏曲动画,戏曲是形式,动画是载体。所以研究戏曲动画创作,首先要了解戏曲导演的任务与追求。2019年,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杜林在《中国传统戏曲动画创作人才培养》课程“戏曲导演漫谈”中谈及在20世纪30年代,戏曲从话剧中引入“导演”概念,戏曲导演概念的正式确定及实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导演的任务是把文学剧本创造出的人物与故事创造性地表现在舞台上,追求一定价值的思想性与完美的整体感。戏曲动画的创作目的与戏曲导演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表5)相似,一是对戏曲艺术思想性的认识——满足国家与人民的需求;二是源自戏曲艺术改革发展的自身需要。在充分调研柳琴戏的艺术特性和该区域的地方特色基础上,深挖内核,创新这一艺术门类的的动漫化表达,适时对关键点进行总结,积累创作经验,从媒介融合背景和文化传承的双视角总结出以动画创作方式探索柳琴戏的活态传承。

表5 戏曲导演发展概况

(三)从“戏曲进校园”到“戏曲动画创作”

2017年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该文件的出台将推进戏曲进校园的常态化与全面覆盖,也为地方戏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策略依据⑥。以“戏曲进校园”政策为切入点,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进行高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借助于学校与地方剧团合作的优势,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共同建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这一发展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例如2018年11月,临沂大学举办的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柳琴戏专场在市艺术中心大剧院举行。2019年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年度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中,临沂大学音乐学院申报的“柳琴戏”上榜。在高校建设柳琴戏传承基地,能够继续发挥在柳琴戏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同时能够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各高校联合,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地方戏曲的发展与数字化传承策略。

地方高校汇聚了一定区域范围内众多优质资源,具有文化推广的重要职能。在柳琴戏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成为地方戏曲文化传承链中的主要阵地。围绕枣庄地区柳琴戏这一地方戏曲文化,高校可建立具有一定特色和创新能力的跨学科研究团队。以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活动为基础,从多方向、多维度对枣庄柳琴戏戏曲文化进行立体式研究。例如,高校联合枣庄柳琴戏剧团、电视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开设戏曲动画、戏曲栏目等课程,结合互联网平台申请柳琴戏戏曲论坛、校园公众号,创作戏曲动画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各种传播渠道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地方戏曲、了解民间戏曲艺人,关注山东地方戏曲,促进其传承与传播。一方面,枣庄柳琴戏戏曲动画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通过精彩的创作,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意识。另一方面,戏曲动画能够促进枣庄柳琴戏戏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促使建立长远的地域文化产业基地,为地方戏曲文化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优良坚实的平台。

三、数字人文视阈下枣庄柳琴戏的活态传承与教学实践

笔者重视高校在地方戏曲文化发展与传承中所蕴含的推动力量,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对柳琴戏代表作品《屠夫状元》《喝面叶》进行动画创作,并在以下方面展开探索与创新。

戏曲动画中的角色设计需要严格围绕戏曲角色本身来创作。角色设计涉及到其个性、妆容、衣着、动作等,在动画创作中,既要体现出与戏曲本体的共同性,又要展现出动画的独特性。《屠夫状元》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创作《屠夫状元》前,笔者与学生搜集过许多剧照和资料,在角色设计方面做过几次修改,最终,根据Q版人物的比例和画法进行了设计(图1)。由于《屠夫状元》在历史上找不到原型,故创作场景设计相对来说没有那么严谨。背景以黄棕色为底色,又借鉴了北宋徐崇嗣的花鸟画,综合角色中的戏曲元素,使画面更有古书画的质感。

图1 《屠夫状元》徐辉

《喝面叶》(图2)讲述了陈世铎不爱劳动,常借口出去玩乐,聪明勤劳的妻子梅翠娥以生病为由,让陈世铎为她做面叶,平时懒惰的丈夫绞尽脑汁终于为妻子做熟了面叶,妻子喝完后,教育丈夫做人要勤劳踏实,丈夫通过劳动决心改正错误。故事人物鲜活,寓教于乐作用十分明显。角色创作尊重表演原型,场景采用戏曲艺术中的“一桌二椅”简化布景。

图2 《喝面叶》李思雨

戏曲和动画均具有夸张的表演特性,而动画更胜一筹,它的夸张可以体现于人物性格、动作、镜头等方面中。笔者认为,戏曲动画创作在遵循原汁原味的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可进行大胆创新。相较于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动画中的镜头设计更为灵活自由。如戏曲动画中可以合理使用旋转镜头、俯拍镜头等。动画中的夸张特性使得戏曲角色更为生动有趣。例如,在角色运动时适时添加速度线等元素来辅助剧情演绎,展现了动画本体独具一格的表演魅力。

以动画创作方式将柳琴戏创作出来,让传统戏曲走近校园新生代,同时更好地为地方的戏曲动漫、数字化经济带来迅速的发展。传统戏曲以动漫化的形式进行创作、传播,相较于传统展演方式,这种形式更加新颖,符合当下的审美趋向。一方面,顺应时代潮流,更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另一方面,这也是为柳琴戏戏曲活态传承提出实践思路。通过戏曲动画创作,笔者能够感受到学生对戏曲文化的喜爱,甚至很快成为戏曲艺术的粉丝。

结合枣庄高校资源与地方戏曲文化特色为切入点,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传统地方戏曲数字化、动漫化的策略方案,在院校开设地方戏曲数字化文化课程,用动漫化等数字化表达方式来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传统的地方戏曲走进校园,走上课堂,让日渐式微的地方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新面貌、新风采。全新、全龄、全赢的动漫化演绎方式可以培育全龄的地方戏曲文化,激励文化创意产业链向多方面发展。

结语

动漫艺术作为数字化手段之一,对推进地方戏曲活态传承研究维度、打造地方文化名片有重要意义。基于青少年心理和接受程度,枣庄柳琴戏需要从新角度探析再创作、新传播的方式与方法,为全面实现“戏曲进校园”这一政策打好基础。枣庄柳琴戏的动漫化转化是在尊重原有传承方式的基础之上进行活态传承实践。这既可以让新时代边缘化的地方艺术形式从传统传承模式中迈出来、走出去,能够积极响应地方戏曲数字化影像化保存等重大艺术工程,又可以从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的这一思辨角度重新审视我国动漫艺术的创新。■

注释:

①李飞.西方媒体人类学研究简述[J].社会科学,2006(12):105-112.

② AnnabelleHonessRoe.Animated Documentary[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3:25.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2015-07-11)[2020-12-2]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B3%E4%BA%8E%E6%94%AF%E6%8C%81%E 6%88%8F%E6%9B%B2%E4%BC%A0%E6%89%BF%E5%8F%91%E5%B1%95%E7%9A%84%E8%8B%A5%E5%B9%B2%E6%94%BF%E7%AD%96.

④ Terence Chong.Ethnic Identities and Cultural Capital:An Ethnography of Chinese Opera in Singapore[J].Identities:Global Studies in Culture and Power,2006,283-307.

⑤ 马潇婧.刍议戏曲动画及其剧本创作[J].四川戏剧,2017(09):67-70.

⑥ 高清雪.“戏曲进校园”背景下地方戏曲动漫化创作与推广探究[J].山东艺术,2020(01):90-95.

猜你喜欢
柳琴枣庄戏曲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柳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以2010-2020 年为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进校园的意义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