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推大球的外交破冰

2021-07-28 19:02施晶晶
南风窗 2021年14期
关键词:乒乓外交基辛格尼克松

施晶晶

50年前那场中美“乒乓外交”,是一次体育和政治的联动,球队间的竞技舞台,意外萌发了推动当时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美国之间关系破冰的契机。

隔绝了22年,两个国家在混沌中摸索试探、相向而行,跳起了小步舞。從与美国这个对立阵营的核心国家接触开始,中国推开了更广阔的世界的大门。

乒乓外交是中美关系破冰史的缩影和标志性事件,它的精彩之处首先在于,这场比赛发出的第一个球早在竞技球场之前。

信 号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有2个需要打倒的对象,一个叫美帝,一个叫苏修,前者是压在旧中国脊梁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后者因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叠加1969年中苏就珍宝岛归属问题引发的军事冲突致关系再度恶化,中美苏形成了外交上的三角关系。

这段三角关系开始出现的变化,可以追溯到一篇文章。1967年10月,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越战之后的亚洲》的文章,作者是尼克松。“从长远来看,我们不能让中国永远离开国际大家庭,使它怀有仇恨而威胁它的邻国,这会助长它的狂热,在这个小星球上,十亿可能最有能力的人不该生活在愤怒的孤立中。”

尽管这些个人观点对新中国抱有不小的警惕和误解,但对华认识已少见地从排斥向接触转变。毛泽东是这篇文章的读者之一,据其外孙女孔东梅回忆,毛泽东当时判断,若是尼克松上台,美国有可能改变对华政策,中美关系重新成为新中国领袖考虑的重大问题。

很快,尼克松宣布再度角逐总统宝座,并在1969年如愿以偿。这年2月,他在一份外交报告中重申了对华新认识。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其回忆录中道出了实情,他将尼克松对华政策调整形容为一场“均势游戏”:“我们并不想联合中国挑衅性地对抗苏联,但我们同意有必要遏制莫斯科的地缘政治野心。”

1969年2月之后,毛泽东召集四位元帅商讨国际形势,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苏美矛盾大于中苏矛盾、中苏矛盾之突出甚于中美矛盾,中美应结束对峙,从两面作战中脱身。

但战略调整不等于中美接近即刻到来,还是个更精细的执行问题。毛泽东想起了在美国的老朋友,记者斯诺。

1970年8月,斯诺受邀再访中国,他被赋予了向尼克松传话的角色期待。在他的回忆录里,斯诺记下了与周恩来的一次对话:“如果中国追求和解,是同俄国谈判可能性大,还是同美国谈判的可能性更大?”周恩来答:“我也一直向自己提这个问题。”

一个多月后的国庆大典上,历史性的一幕对斯诺的提问作出了暗示性回答—美国人斯诺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和他握手的是穿着中山装的毛泽东。据毛泽东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回忆,主席之所以如此礼遇斯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触动美国的感觉神经”,尤其是白宫现主人尼克松。

1969年2月之后,毛泽东召集四位元帅商讨国际形势,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苏美矛盾大于中苏矛盾、中苏矛盾之突出甚于中美矛盾,中美应结束对峙,从两面作战中脱身。

毛泽东和斯诺深谈,他释放了谈判的积极信号:如果尼克松愿意来,就愿意跟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事后,他打趣地和吴旭君说:“我在和尼克松吊膀子,要找红娘啊。”但斯诺没能牵成红线,他关于此次深访的文章见报,是在半年之后。毛泽东打出去的第一颗球,尼克松没有及时接到。

斯诺登上天安门的文字报道,一开始只藏在《人民日报》并不显眼的一行字里。可即便2个月后,一张当时的合影照片见报,尼克松和基辛格也没有注意到。“他们对我们敏锐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他们传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真意。”基辛格在回忆录里写道。同样后知后觉的斯诺也表示:“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毛是想以此为象征表明他现在亲自掌握对美关系……事情做得过分微妙反而达不到通信联络的目的。”

彼此孤立敌视了20多年,中美两国还得通过各个国家的官方“信使”在门外试探,用最原始的口信传递冰释前嫌的意愿。这些沟通的尝试都在幕后隐秘地进行着,尼克松绕开国务院,在往来的信件中免去称呼和签名,也不用带有官方印记的信纸,只保留核心的信件字样,间接地伸出橄榄枝。

但直到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两国运动员的一次不期而遇,中美关系破冰才有了切实的回音和公开的进展。

机 会

1971年,日本乒乓球协会秘书长后藤钾二一心想办好家门口的这场世乒锦标赛,抱着“没有乒乓强国中国参加的锦标赛称不上‘世界级比赛的想法”,他专赴中国,力邀中国参赛。

参不参赛却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文革”中的中国,无论个人团体、民间官方,做出的选择都不可避免要“突出政治”。乒乓国家队经过一番折腾,已多年未参赛,人也不复当年,能否重回原有竞技水平为国争光,球队上下没有底;更重要的是,柬埔寨突发政变,其政府希望中国拒绝有政变集团参加的世乒赛,以示对柬政府的支持。

国家体委内部,“不去”的意见占了上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意见是:我队应去。

这届世乒赛因中国队参赛备受关注,日本方面的赛事转播费都涨了3倍。多年与世隔绝的中国将以怎样的面貌亮相,舆论中对神秘东方的好奇,超过了对赛事胜负本身的关注,聚集了国外主流媒体的目光。他们的镜头尤其关注到了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的一次“上错车”的缘分。

1972年4月,应美国乒乓球协会的邀请,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对美国进行回访。图为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底特律举行比赛时,看台上的底特律观众举着用中文写的标语牌,欢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

“他们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其信仰之坚定几乎达到狂热程度,同时他们又表现得很有信心,因此,在自己原则范围内与别人交往时,他们是精细的、可信赖的。”基辛格这样向尼克松报告他到访中国的初印象。

7月15日,秘访中国一周后,尼克松第一次公开宣布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外交进展,并称他将于1972年正式访问中国。这是一颗投向国际舆论的重磅炸弹,但他们庆幸的是,支持的声量完全压过了批评声。

基辛格的探路者使命没有结束。3个月后,他再赴北京,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任务,但这一回,他搭乘的是总统专机“空军一号”,随行人员相当于总统访问的全部人马,且公开出访,为尼克松访华作预演。

此时,中国刚刚经历了“9·13”事件,基辛格感觉到了氛围的紧张,但风波并没有明显干扰访问工作。

秘访中国一周后,尼克松第一次公开宣布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外交进展,并称他将于1972年正式访问中国。这是一颗投向国际舆论的重磅炸弹。

这一次双方的分歧和外交努力集中在了联合公报的文本起草上。

周恩来代表中方,不能认同基辛格提供的初稿,认为措辞“不是真实的反映”,公报应该摆出根本性的分歧,中方不希望在一份模棱两可、充满陈词滥调、不会被遵守的文件上签字;基辛格这才意识到“中国人并不怕面对现实分歧”,但美方也对过于强硬的文字表述、缺乏共同立场的声明感到不快。

但谁也不愿看到此行变成一场徒劳无功的表演秀。

草拟声明的工作成了体力竞赛,5天内数易其稿的难产之后,公报最终出炉。

这份为尼克松访华准备的联合公报突出了“反对霸权”的共同立場,“霸权”被认为是对苏联扩张的委婉表述,在核心的台湾问题上,美方声明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的提法被中方接受。

1971年初,中美之间的对话尚且通过第三方拐弯抹角地进行,多的是试探、疑虑、迟滞和等待,到了年末,中美已经建立了直接对话的渠道,摸索出了和对方领导人打交道的经验。

一条新的道路已经清晰,中国和美国不再各自走在独木桥上,而是在阳光道上相向而行。两国元首也迎来历史性的会面。

煮 酒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率近500人的访问团抵京,开始为期一周的访问,美方专机先后69次在中国机场起落。

当尼克松走出机舱,主动上前握住了等候他的周恩来的手,当天的日记里,关于这一握手瞬间,他写下一句广被引述的话: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短短几个小时后,中国元首毛泽东向他伸出手,两人双手交握长达1分钟。这是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标志性事件,两个在意识形态上敌对了23年的国家迎来了和解。

会谈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原先计划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因为此时的毛泽东已抱恙多时,9天前,他一度突发休克,所幸抢救成功。在那之后,医疗组有了一个政治任务,保证主席按期会见尼克松。甚至在会见现场,医疗组已经把强心剂吸到针管里面备用。

这是一次煮酒论英雄式的漫谈和观念碰撞。

两人从寒暄开始渐入佳境。尼克松说:“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毛泽东回答:“我没有能够改变世界,只是改变了北京郊区的几个地方。”

不同于战斗檄文一般情绪高昂的官方抗议,尼克松眼前这位真实的领袖谦和内敛且幽默。毛泽东谈起了“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举重若轻地说起国共互指为匪的舆论战,“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同他的交情长得多”。

民主共和两党、左右两派、前任总统、现今的领袖,毛泽东数风流人物。尼克松抛出一连串现实问题,包括他那“不能留下真空,因为真空总会有人来填补”的主张,和他代表的美国所奉行的盟友信义。

尼克松发现,即便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同苏联终究不同,“中国人看起来比较容易相处,原因之一是他们一点也不骄傲自负。苏联人一本正经地坚持他们所有东西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好的。中国人几乎念念不忘自我批评,向人请教怎样改进自己……他们有意要这样看待自己,事实上他们也相信自己的文化和哲学极端优越”。他在回忆录里分析道。

关于两位元首还有一个小插曲,尼克松访华前,毛泽东曾幽默地问埃塞俄比亚的塞拉西皇帝:“社会主义魔鬼是不是应该同资本主义魔鬼坐下来谈判?”听到这个故事,尼克松语带双关地回答:“我想你的许多同事一定认为,我这次来没有戴帽子,是因为我头上长角,戴不了帽子。”

访华宴会的祝酒词里,尼克松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以此表达他对中美新关系的实用主义想象。

双方的共识、分歧和诚意凝结在了提前拟定的联合公报里,作为“改变世界的一周”的收官之作。

尼克松离开中国之前,周恩来给他念了一首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尼克松离开中国之前,周恩来给他念了一首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尼克松从中读出了词人的“策略眼光”,而这也成为中美关系破冰向阳、顺势而为的极佳注脚。

尼克松访华并非“乒乓外交”的终点,也并非它取得的唯一成就。2个月后,以庄则栋为团长的中国乒乓球队受邀回访美国,补齐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友谊之环。尽管距离中美建交尚有时日,一个好的开端已经铺就。

在这之前的1971年10月25日,基辛格二次访华期间,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其合法权益的投票得到了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这是基辛格都始料未及的结果。

2021年4月,“乒乓外交”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98岁高龄的基辛格视频亮相,面对眼下中美各自变化的心态,他说:“当前的美中关系在重要问题上存在分歧,‘乒乓外交代表了我们对未来的一份期待,那就是美中两国人民能够基于两国在世界格局和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彼此之间达成一种谅解。”

新的球局已在博弈之中。

参考文献:

1.钱江著.“乒乓外交”幕后 小球转动大球[M].东方出版社,1997.11

2.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M].商务印书馆,1979.03

3.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11

4.林克,徐涛,吴旭君.历史的真实[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

5.刘新生.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纪实[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08

6.孔东梅.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第2版[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09

7.徐寅生,金大陆,吴维.我所亲历的中美“乒乓外交”[J].世纪,2017(01):41-46

8.江承宗.我所亲历的“乒乓外交”[J].湘潮(上半月),2014(02):42-43

9.杨桂凤,平丽.历史性的五分钟—庄则栋回忆中美乒乓外交[J].瞭望新闻周刊,1998(52):51-52

猜你喜欢
乒乓外交基辛格尼克松
百岁基辛格
“乒乓外交”
亨利·基辛格谈美国为何在阿富汗失败
小球推动大球:“乒乓外交”亲历
25美分欠款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1976:尼克松为何给江青“差评”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
PIGSKIN IN PEKING
基辛格的“政治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