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主题式教学培养综合思维的实践探索

2021-07-28 07:30孙兴云
速读·中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多元化形式

孙兴云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数学活动课成为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重教轻学、形式固定、内容单薄成为了活动课开展的瓶颈。本文对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活动性内容进行整理,将当前受认可的课程形式:学科整合、先学后教、自主设计整合到活动课中。并通过案例为活动课多元化开展提供了指导方法。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形式;多元化

综合思维素养是指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环境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综合体,在不同的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相互交织,综合决定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性角度,多维度对地理事象进行要素综合分析、地方综合分析和时空综合分析。

一、区域主题式教学与综合思维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状况。

浙江地理选考综合题以区域为背景,要求考生对特定区域某一主题多要素、多视角开展对地理事象的分析,探究地理事象的特征、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笔者认为,以区域为载体,围绕核心知识设计主题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要素,展开对区域问题的探究,在分析、理解地理过程、成因与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二、提升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教学实践

如何提升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笔者以浙江地理选考试题为例,进行了如下教学实践尝试。

【试题案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右图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材料2  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赤峰市发挥当地优势,发展通过种(种植业)-养(畜牧业)-加(加工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

(1)与游牧相比,阐述定居后牧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3)分析赤峰市有利于形成“种-养-加”产业链的条件。

【教学实践】

问题探究一:传统游牧业向现代定居牧业的转变

1.传统游牧业存在的基本条件。

(1)可供游牧的广阔牧场,有着丰富的天然饲料;

(2)有适宜于游牧的牲畜品种;

(3)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与外界缺少沟通;

(4)生产目的以自给为主,商品生产不发达。

2.游牧条件的变化。

(1)草原面积缩小:人口增长使草场不断被开垦用于种植业;城市、道路、水利、工矿建设占用草场;超载放牧,草场退化。

(2)牲畜品种变化:市场需求增长牲畜品种改良,游牧条件难以充分发挥其优良性能。

(3)人口增长给主要靠游牧业提供食物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牧民为生存开垦土地从事种植业;交通改善、文化科技进步打破游牧经济封闭状态,与外界交往增多产生强大比较效应。

(4)商品生产成为牧民的重要经营目标。

3.牧民定居对牧业积极意义。

(1)水利、草场等牧业基础建设,增强牧业防灾抗灾能力。

(2)促进多种经营,活跃牧区经济。

(3)科技养畜,推动草原保护建设、畜种改良、饲草料加工。

4.传统游牧业向现代定居牧业转变的区位因素变化

问题探究二:白灾的发生及防灾减灾措施

1.什么是白灾?

回归教材:白灾是由于降雪过多,掩埋了牧草,使牲畜无法放牧就食而导致的灾害。

2.白灾是如何发生的?

问题探究三:牧区农业产业化

1.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等一体化经营体系。

2.牧区“种-养-加”产业链可行性分析

三、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1.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认识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涉及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人口、社会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人文地理内容。与综合性密切相关的是地理学的整体性观念。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认识,既能分析某个具体地理要素,也能整体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人类认识和利用环境中如何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分析地理事象和规律产生的原因,提升学生对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区域地理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将必修教材内容整合起来,将选修教材与必修3内容整合起来,并融入区域热点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开展主题式教学,如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与射电望远镜建设,青海湖水位变化与气候变暖等。

2.开展“区域主题+核心概念+问题探究”式教学

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区域特征,以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概念或主题,探究地理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深化人地关系认识,形成地方综合的思维习惯。为此开展“区域主题+核心概念+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地理事象特征分析、综合比较、因果联系分析等具体的学习任务,体会地理学综合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形成地方综合的思维习惯。

3.运用时空尺度坐标构建问题链

不同尺度看地理问题有助于理解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地理要素之间的变化和联系。在区域地理主题式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时空尺度坐标,对典型区域问题进行地理特征总结、问题分析解决和人地关系的认识。如就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可选择从本地小尺度到全国甚至全球大尺度进行,对区域人口增长、城市化、产业化、区域发展阶段、工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环境问题产生、流域的利用开发治理等问题可以考虑建立时间坐标系,对典型年份按时间推进顺序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与演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孫明霞.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策略[J].地理教学,2017(12)

[3]王建芹.谈地理综合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05).

[4]汤国荣.关注区域分析与综合培养地理空间与综合思维能力[J].地理教学,2013(16).

[5]刘筱清.提升高三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13(21).

猜你喜欢
多元化形式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曲线运动考点的梳理和分析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