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视域下民居女儿墙的转译与再利用研究

2021-07-29 03:07王亚丽龚璐璐WangYaliXiaoYuGongLuluDingZhe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7期
关键词:女儿墙民居纹样

■王亚丽,肖 瑜,龚璐璐,丁 铮 Wang Yali & Xiao Yu & Gong Lulu & Ding Zheng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福建福州 350002)

随着国内城市化的推进,模式化的建设造成了千篇一律的住宅建筑,女儿墙等建筑细部的设计也被忽视。民居女儿墙是依附于建筑而存在的附加性装饰,它受到材料、工艺以及建筑形体的制约,是彰显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1]。针对建筑简单化、模式化设计的现状,外国学者罗伯特g文丘里(Robert Venturi)提出“装饰化棚屋”的概念,反对现代建筑中“少即是多”的做法,提倡通过建筑装饰增加建筑之间的交流性与隐喻性。因此女儿墙不仅要做好防水收头,同时也要做好必要的装饰,起到表达艺术气息与美化民居环境的作用[2]。

1 民居女儿墙设计环境透视下的现状与问题

1.1 女儿墙与民居女儿墙概念辨析

女儿墙最早是一种防御工事,是城墙上呈现凹凸形的矮墙,也被称为垛口墙、女垣、雉堞、女头墙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女儿墙一直作为城墙防御构件存在,并延伸出不同形态的城墙女儿墙,例如,汉代的“凸”字形垛墙形状、宋代出现的平头女墙、宋代末的矩形垛口墙等[3]。

民居女儿墙是由女儿墙的概念延伸而来,是女儿墙在社会文化和人的生活需求中演化而成的功能性构件,民居女儿墙也被称为睥睨、女墙、埤。《古今注》云:“女墙者,城上小墙。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由此可见,部分女儿墙的军事防御功能退化,其功能逐渐生活化。后来李渔在《闲情偶记·居室部》中写:“予以私意释之,此名以内之及肩小墙,皆可以此名之。盖女者,妇人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4]。可见,民居女儿墙是用来阻断院内妇人、少女与外部交流的小墙,其逐渐脱离了军事防御的范畴,成为民居建筑的一部分。

1.2 民居女儿墙的研究现状与问题解析

1.2.1 民居女儿墙研究系统不全面

民居女儿墙按功能类型分类,可分为上人的建筑屋顶女儿墙和不上人的女儿墙两种,上人女儿墙的主要功能是安全防护和立面装饰,不上人女儿墙的主要功能是立面装饰。因此其研究主要分成两类:一方面,李寿科[5]、韩淼[6]、霍瑞琴[7]等学者重点关注的是上人女儿墙对环境的抗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包含女儿墙外部老化、裂缝、漏水等问题和女儿墙面对风吹日晒的保养与抗风问题,忽视了女儿墙的建筑装饰设计;另一方面,董伟伟[8]、王秀秀[9]等学者关注的是女儿墙装饰的艺术分析,分别研究了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式女儿墙和晋中传统民居女儿墙的艺术形式,关于女儿墙与建筑整体的联系却是一笔带过。这两类研究都没有对女儿墙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女儿墙存在研究方向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

1.2.2 民居女儿墙缺乏针对性设计理念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参照或照搬国内其他城市屋面平改坡做法进行屋面平改坡,导致建筑装饰针对性设计理念的缺失,主要影响有:一方面,由于建筑的地域特色丧失,民居女儿墙的建筑造型单调乏味;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单一形式的矫枉过正和建筑理论的缺失导致建筑设计的一边倒,国内城市中到处可见粗糙的、大杂烩式的建筑[10]。为了保护建筑的装饰艺术,国内外学者针对建筑文化的传承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其中罗伯特·延森(Robert Jensen)倡导建筑装饰的回归,提出应重视装饰的社会文化内涵,促进装饰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欧文·琼斯(Owen Jones)提出向传统学习的方法来解决当前的建筑装饰问题。除此之外,在现代设计中人们用开放的思维来包容各类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促进建筑元素的多元发展[11]。

2 变中求同下女儿墙差异化设计的对比分析

受到西方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存的特色女儿墙大致可以分为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巴洛克式女儿墙、传统文化继承下的民居女儿墙、特色民族文化下的民居女儿墙三种。通过提取特色民居女儿墙的设计基因,从女儿墙的色彩、形态、纹样等建筑艺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认识女儿墙设计的本质,把握其设计规律,从相对意义上凸显创新设计的重点。

2.1 民居女儿墙色彩因子的提取

2.1.1 色彩因子提取

色彩是视觉的第一特性,我们对建筑的第一印象是通过建筑色彩传达的,色彩因子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也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作用。女儿墙色彩与建筑材料息息相关,体现了其地域特色,将女儿墙的色彩通过与 PCCS 色调图中的纯度和明度所匹配,提取民居女儿墙中的色彩因子(如表1)。

表1 民居女儿墙色彩因子一览表

2.1.2 纹样因子提取

不同地区女儿墙的纹样特征不同,其中骑楼女儿墙的纹样与晋中地区女儿墙的纹样相去甚远,但是大致可将纹样分为几何纹样、文字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四种类型。又因中西方纹样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同一纹样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且纹样的数量庞大、存在个例,不能一一列举,因此在提取现存女儿墙的纹样时,选择高频率、特殊性的纹样进行归类分析(如表2)。

表2 民居女儿墙纹样因子一览表

2.1.3 形态因子提取

女儿墙的装饰具有形象美和形式美的视觉特征,女儿墙的形态因子是通过筛选典型性的女儿墙建筑形态,提取能够表现特殊女儿墙特征的轮廓线,主要是对巴洛克式圆形构图、矮墙式方形构图、栏杆式女儿墙以及山花式女儿墙的外观造型进行分析[12](如表3)。

表3 民居女儿墙形态因子一览表

2.2 民居女儿墙构成规律对比分析

2.2.1 形式多样和功能至上

民居女儿墙基本的视觉特征通过材质、工艺、图案等形式展现,形式大体包括模仿几何形体、动植物和借鉴文字等手段,是集工艺和设计于一体的审美特性,尽管女儿墙的表现形式不同,却遵循着统一的功能性原则[13]。巴洛克式民居女儿墙的高度为900~1000mm,装饰题材丰富、精美细致,包含字画、雕刻等各种形式;晋中传统女儿墙高度为550~750mm,采用石、瓦等建筑材料进行砖瓦堆砌,形式简单,虽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两者主要的功能都是保护人员安全和装饰立面。

2.2.2 对称均衡和比例调和

对称是女儿墙的基本特征,通过外轮廓、装饰、各部件之间的尺寸和体量对比反映各构成要素间整体与部分、细节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色彩变化改变女儿墙的体态特征,从而产生稳定、和谐的视觉感受。传统窑洞女儿墙的建筑尺寸最为适宜,占墙体的1/11~1/10,使体验者身处45度的观测视角既能观测到地民居窑壁的整体建筑风貌,也能欣赏到女儿墙建筑细节的构造,能感受被包围的安全感,也不会让人产生压迫感,各部件间的体量都体现了和谐的韵律[14]。女儿墙的色彩与建筑整体的风格紧密相关(如表1),灰色的窑洞女儿墙与黄土墙体、深红色边玛女儿墙与白色装饰带形成对比,达到质感、颜色各要素平衡的效果。骑楼女儿墙绿色宝瓶栏杆在造型上,为对称结构中又增加一些生动性,整体形态稳定又富有变化。

2.2.3 借鉴联想和托物言志

纹样是建筑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设计中运用了借鉴与联想的手法,用以表现院主的诉求与愿景,因此大多纹样都具有吉祥的涵义。其中几何纹样和文字纹样是对几何形状和文字的直接借鉴,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则是根据联想手法对图案进行提炼和简化而来。例如,象征家族文化传承的“世承德业”“勤俭持家”等家训题词;象征内心需求的“士”“吉 ”等文字;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莲花、葡萄;象征吉祥的蝴蝶、蝙蝠、凤凰;象征教育观的文房四宝图案;象征顺利的圆形方孔钱图案等。

2.2.4 视线引导和强化重点

不同样式的女儿墙强化了建筑立面装饰,丰富了建筑天际线,具有视线引导的作用。在女儿墙的设计中,由轮廓、形状、大小、颜色、细节等诸多属性构成的各种视觉落点(如表3),充斥在我们的视野,女儿墙通过与不同形式的拱形窗和山花结合,加强女儿墙与建筑整体的关联性,塑造视觉焦点。

3 同中求变下女儿墙的转译与再利用路径

传统符号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是建筑本体探寻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一种方法。针对女儿墙的设计现状,进行“变中求同”和“同中求变”两方面的转译,延续女儿墙设计的共性,探究民居女儿墙装饰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再利用途径。

3.1 “活用文化”之提炼重构

中国传统元素已被广泛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许多经典的图案和纹样都源于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艺术审美和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其设计文化元素具有可读性、多样性与灵活性等多种特性[15]。在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应思考其活化途径,将民间艺术根植于创新策略之中,在遵循设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色彩、形态和造型手法上进行适当改良,提升图案装饰的亲和力,以适应当代的审美需求[16]。

3.2 “删繁就简”之视觉重塑

骑楼女儿墙将中国传统文化图形艺术形式与西方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搭配效果,但是其设计也存在图案过于复杂、建筑艺术装饰风格不统一的弊端[17]。基于此,在女儿墙的装饰设计中可以通过“删繁就简”的艺术手段,概括纹样中最本质的特征,简化或规则化其他琐碎的部分,避免因混合过多设计元素而造成的视觉混乱[18-19]。通过对建筑元素抽象概括,运用联想、组合、夸张等艺术手段创造,突出主题,突出现代建筑的简洁美,重塑视觉效果[20]。

3.3 “革故鼎新”之可持续发展

在女儿墙的设计中,常以中低纯度、中明度的邻近色作为画面主基调,色系配比和谐内敛,体现了古代社会平民文化对当下建筑风格的影响。为了适应当代生活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在把握主题适宜、色比适合的基础上,要敢于“革故鼎新”,大胆尝试色彩搭配,融入建筑色彩设计创新的新理念,加快女儿墙融入现代设计的进程。针对女儿墙保温防水等硬性问题,传统的黄土、砖瓦材料已不能满足其功能需求,需要新技术、新材料将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建造形制进行置换,在提升建筑实用性、功能性的同时,保证女儿墙的可持续发展。

3.4 “物形融合”之创新思维

随着建筑艺术符号化的进一步发展,民居女儿墙也逐渐完成“物”与“形”的融合,其自身也可作为符号来装饰其他空间,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空间性格及空间特质,为建筑艺术符号在室内设计和产品包装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1]。提取女儿墙的设计元素进行室内或文创设计,可以加速女儿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真正做到利用最大化[22]。

4 结语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应用与设计单一的传统女儿墙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室内外装饰的功能与审美需求,文章通过对传统女儿墙的色彩、纹样、形态的因子提取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开发的研究,总结其设计规律,由此提出“活用文化”“删繁就简”“革故鼎新”“物形融合”四种不同维度的转译设计手法,有助于女儿墙在的在现代社会的室内外装饰上的再利用研究,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为后续女儿墙在现代设计实践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升女儿墙在现代建筑文化中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女儿墙民居纹样
混凝土女儿墙施工定位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小院牵牛花开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建筑工程中女儿墙裂缝控制以及施工技术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女儿墙裂缝成因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