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文献中“为”的用法及功能

2021-07-30 02:45陆跃升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左传例句被动

陆跃升

在古代文献中,“为”字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词性、用法如何,我国语法学界对此历来存在较大分歧。因此,深入探讨“为”字的用法及功能,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为”字基本意义为起点,主要针对王力、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有关“为”字语法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罗列出“为”字的几种词性及其主要义项,并适当引用其他文献例句,以求比较完整地归纳古代文献中的“为”字多种用法,使其利于中学校本课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一、“为”用作动词,充当谓语

“为”本来是动词,在句子中做谓语。 在一般及物动词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动词“为”字。这个词在古代的含义非常广泛,但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含义比较具体。例如: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孟子?b许行》)

此句中的“为”做动词用,其含义做“研究”解,在句子中充当谓语。

但随着应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 “作”“做”“处理”“安排”“造”“治”,等等。古书中还有许多句子是用“为”字作动词后面带有双宾语。例如:

1.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3.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而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4.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三年》)

5.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策·赵策三》)

王力先生对以上五个例句做出了以下分析,“对于上面这类例句,最容易发生两种误解,或则以为第一、第二两个例子里的‘为字是介词;或则以为第五个例子里的‘为之民等于说‘为其民。这都是不对的。试就第三个例子来分析:‘为之箪食与肉是一个动宾词组,‘箪食与‘肉是动词‘为的直接宾语;‘之指灵辄,是间接宾语。其余由此类推”。

二、“为”用作介词,引进对象、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原因及目的

介词“为”是由动词“为”虚化而来的,古代文献“为”用作介词时的主要用法有: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引进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时间,等等。例如:

1.而身为宋国笑。(《韓非子·五蠹》)

2.适为虞人逐。  (马中锡《中山狼传》)

3.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記·项羽本纪》)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記·项羽本纪》)

5.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6.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鴻門宴》)

7.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論》)

9.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在以上例句中,例一至例四都属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为宋國笑”:被送过人耻笑。“为虞人逐”:被虞人追逐。“为人所制”:被人控制。“为所虜”:介词“为”后面的宾语省略了,应为“为刘邦所虜”,即被刘邦俘虏。例四、例五、例六属于“引进对象”,例句中的“为”字可以译为“替” “给”“向” “对”等。即“为之请制”:替他请求制这个地方。“为我呼入”:给我把他请来。“为外人道也”:向外面的人谈这里的情况。例七属于“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以译为“因为”。“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因为尧圣明而存在,不因为桀暴虐而消亡。例八属于“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以译为“为了”。“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即为了反映时代而著述、为了记述事情而写作。

三、“为”还可以用来表示被动

“为”表示被动时,主要用作助词、介词。例如: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3.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吴太伯世家》)

4.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汉书·张骞传》)

5.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蠧》)

6.昔出公之后声氏,为晋公拘于铜鞮。(《吕氏春秋·审应览》)

荆贵生先生认为:以上的例一、例二、例三中的“为”字表示被动时,用作助词。“为戮没”可以译为“被杀死”。“ 为用者”可以译为“被任用的人”。“ 为戮于楚”可以译为“被楚国杀死”。例四、例五、例六中的“为”字表被动时,用作介词,辅助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胡”“新圣”“晋公”。关于“为”用于表示被动时,郭锡良主张“为”只用作介词,不用做助词。他说:“古代汉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用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为在句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像现代汉语里的‘被”……“‘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仍然形成被动句式。”并举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例。在这里,郭先生认为 “为”在表被动时,“为 ”是不作助词的。虽然他们的分歧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在“为”可以变被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此外,“为”作动词时,还有一些用法存在争论。郭锡良说:“在先秦时代的汉语里有没有判断词存在,这是目前还有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在先秦就有判断词,如‘为字;有人认为,‘为字在先秦只是一般动词,还不能算是判断词。我们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先秦时代的‘为字显然不是判断词。有时‘为字的作用很像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例如:

1.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张》)

在这两个例子中,“为”实际上都是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例一“晋为盟主”是“晋作为盟主”的意思。例二“孰为夫子”是“谁算作夫子”的意思。

只是在极少数的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例如

余为伯,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此句中的“余为伯”的意思是“我是伯(人名)”,但这种用“为”字表示判断的句式在先秦不多见。又如:

1.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战国策·赵策三》)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论语·微子》)

王力先生对此作过这样的分析:这类句子里的“为”字,很像现代汉语的系词“是”。虽然可以用现代汉语的“是”字来对译,但不必认为就是上古时期真正的系词。

综上所述,“为”字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可以用作动词、介词等,表示判断、被动,还可以用来引进对象、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原因及目的。深入分析并探讨古代文献中“为”字的用法与功能,对我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单位:贵州凯里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左传例句被动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