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学业“习得性无助”归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1-07-30 02:43黄梅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业高职大学生

黄梅

摘  要: “习得性无助”是存在于高职学生学习过程的负面心理情绪,它的形成不仅有学生个体的原因,而且有学校企业、父母家庭、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因此,需要从系统性、主体性的视角,从学生、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等四个层面来研究对策,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职; 大学生; 学业; 习得性无助;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1)03-0035-05

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已经获得政策规划的认定,但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学生的社会认可与技能作用发挥,仍需要高职教育以进一步的内涵建设与服务能力培养作为有力支撑。长期以来,由于学历文凭的过度消费、学优则仕的沉积传统、技能人才的蓝领地位等,高职教育向来被视为“差生教育”,社会吸引力乏力。很多高职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尤其是课业学习中,经常会有一定程度的习得性无助,影响甚至困扰他们的成长。因此,在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学业无助感,增强自助能力,提高学业质量,提升技能形成的获得感、成就感,是当前不断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是高职院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巩固类型地位的客观要求,更应需要政府、学校和市场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

一、高职生学业“习得性无助”表现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通过心理学试验提出。他对动物(狗)的行为深入研究后认为,有机体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失败体验后,在情感、认知以及行为方面,主观上会产生一种消极心理的表现。随后的研究表明,人类也会产生这种行为,表现为某种学习过程中习得的行为,而且这种状态具有迁移性,某一方面的失败所产生的习得性无助会泛化到其他方面。

新世纪以来,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大建设,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而普及阶段,为更多学子提供了成长发展的阶梯,但客观上也带来生源质量、类型和培养质量的挑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当前生源有自主招生、高考招生、对口单招、少数民族、复转军人、社会青年以及留学生等,其中以自主招生、对口单招、高考招生为主,主要是来自普通中学或职业高中。由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初高中生源相对萎缩,高职生源数量与质量较以往有明显下降。有些学生在高中(职高)学习过程中的动力不足、成就感较弱等消极心理,也会迁移到高职学习过程中来。

这种“习得性无助”既是学生过往学习经历、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的延续,也是在新的高职学习环境中未能找到克服这种无助的技巧方法。面对学习环境的变化,他们并未能适应环境调整学习策略,寻求改变自我,在环境变迁中仍是被动“单向度”接受学习等。这种长期形成的“习得性无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认知角度来讲,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业过程中的学习目的、环境、动机以及学习能力与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认知,相当部分学生源于过去学习经历的不成功感、學习态度的不端正等,在进入高职后、并没有正确认知专业学习使命、增强学习能力,也未能建立良好的动态学习过程,仍依循旧的学习习惯方式,处于被动的“单向度”学习接收、甚至于形成学习的自我锁闭。(2)在情感方面,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成绩、成就等所引发的心理、情绪等,如对个人学业前程的焦虑、学业成绩不佳引发的抑郁、偏执,甚至由于学习成绩不佳、存在自卑等不良心理。(3)在行为方面,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学业上缺乏成就感、获得感,未能激发继续学习的动力,带来了对学习的漠视、忽视,以至于自暴自弃。

二、高职生学业“习得性无助”归因分析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再次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倡导并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与成长条件,为更多高职学生提供人生出彩机会,便成为高职教育面对市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的致用目标。人人皆可成才。高职学生成才、职业技能形成,不仅是学生个体的主要事务,更需要在职业情境中形成有利于技能形成的主体系统与客观环境。因此,高职学生的学业成长与技能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过程。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生源主体是面向中职学生的对口单招、面向普高学生的自主招生,而经历过高考洗礼的高招生约占11%。生源类型的变化,一方面,宏观上是使更多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获取出彩人生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但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的微观学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相对下降。近年来,为了维系专业奖学金的获得面,笔者所在学校对必修课最低标准由75分下调至70分,也从侧面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相对下降。这与有关类型生源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存在“习得性无助”有直接的关系。

高职学生“习得性无助”不仅有学生个体原因,也有培养过程、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的深刻影响。虽说新世纪以来高职教育的大建设大发展,促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经由大众化阶段进而普及,但近10年来示范骨干院校建设计划等,在我国高职教育界形成了一批“领军团队”,但区域内的辐射引领作用并不强烈[1]。不同类型技能大赛,培养了一批“技能精英”,但却破坏了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公平环境[2]。

正如前文所述,高职学生的成长是在复杂的社会性环境中完成。“习得性无助”学生在认知、动机、情感甚至个性品质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成因相当复杂[3]。因此,对于高职学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影响的追因溯源,也应置于对成长环境中的主体性考察。主要来说,有四个方面:

(一)学生个体

就学习能力与技巧而言,目前多类型高职学生并不占有优势,尤其是在我国现行“普职相当”的招生分流政策下,对口单招或是自主招生的学生在中考时往往由于自身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的暂时性差距,未能进入相对优秀的普通高中学习。而这种累积的学习挫折感也很自然地影响到进入高职的学习。

习得性无助既可归因于过去学习上的不成功经历,也会投射泛化到高职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影响个人成长。所谓归因,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4]。有学者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内控或外控的标准评价个体归因,而是从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具体/普遍等三个方面对个体的归因风格进行测量[5]。当归因为内部、稳定、普遍性因素时,便会严重挫伤个体积极性,导致成就动机下降,认知出现障碍,形成“结果不可控”的思维定势。

正是过去学习经历的失败,尤其是在学习生涯重要关口的考试失利,学生会不自觉地归因为个人学习能力的不足,自认为学习能力不强、基础薄弱,个人再努力也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这种不恰当的无助归因也会迁移泛化到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学風的散漫、纪律的松散、畏难而退等,这些学习上的不良行为也会辐射到行为养成上,如缺乏进取心、破罐破摔、没有动力等,甚至“逃避”,以“不作为”“无作为”等方式来保护自我。

(二)院校企业

当前高职教育跨界融合、双元主体已经成为基本共识,但最终呈现形式是高职教育对市场的技能人才供给和技术服务的贡献度,人才供给质量应是主要指标,最终表现为学生的学业成长。反观之,我们高职教育内外两个维度都客观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从内部维度来讲,我们高职院校内部的学业考核、技能评价、课程实施等直接影响着学业发展。职业教育是职业的教育,而不是专业的教育。但在课程实施中,虽然创建了很多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但对于真实的职业情境,很多时候都是讲授中的推演、实践中的模拟、虚拟,并没有很好地增强学生对当前所学课程、日后从事职业的有效性认识,激发起对职业学习认知的兴趣动力。同样,高职当前主要的评价模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评价方式,以数字、成绩作为主要标准,学生成绩是学生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和社会成长的硬核指标。另外,在技能培养方面,面对各类的技能大赛,一般都是以有限资源集中于某些赛事项目、争金夺银,并没有注重于多数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等。这些院校教学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环节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源多样性、学情差异性。对于那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习得性无助较强的学生而言,如果不能有效通过学校教育增强职业认知、技能养成的成功体验,将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成长与健康发展,这不仅有违于我们教育的初衷,更是影响到我们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从外部维度来讲,职业教育虽属类型教育,但其内部递进贯穿提升的层次体系尚未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高职学生的学历层次提升还只能是依靠语数外等基础学科为主体的专升本考试等,一考定音,进入学科式的本科院校深造,还没有充分构建起体现本身类型特色的学生晋升通道,职业教育体系尚未贯通。另外,企业主体地位尚未充分体现,对职业教育融入多是被动、消极,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把企业市场、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与相关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以及技能养成相结合,形成约束性契约精神,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销性。这种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岗位意识的薄弱,往往会导致学生课堂学习实效、职业技能实力往往不能满足市场、企业和岗位的需求。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某些专业外延式的发展,也恰恰造成了学生职业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相对薄弱。

(三)父母家庭

一直以来,父母教育、家庭环境是子女成长的第一场所。曾有学者说,我国高职教育某种意义是“慈善教育”,既实现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大众化,更是让许多农村家庭走出了第一代大学生。笔者所在学校,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苏北农村、西部地区。也就是说,我们有更多的学生承载着父母家庭对于子女的厚望。但是我们高职学生也带着父母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可以说,父母的教育方式、思想行为等会直接烙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积极鼓励的家庭氛围、友好亲密的父母关系,会给孩子带来向上的动力与前进的力量;而消极批评的家庭环境、僵硬教育的亲子关系,则会让孩子在学生成长道路上渐失家庭的温暖与前进成长的动力。再加之,普通父母或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也相对贫弱,不能给予孩子人生前进道路上更大的帮助。笔者在长期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部分高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形成,与其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和谐的父母关系等有着重要的关系。

(四)社会文化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尤其是“双高”建设计划的实施,追求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谋求世界职业教育的中国品牌。从职业教育院校发展实践来看,普职分流、教育双轨,使得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在教育实践中处于劣势位置,因此,高职教育、高职学生并未获得应有的政策地位、社会地位。当然,这也与长期以来重学历轻技能的不良社会风气有关。一直以来,我们社会强调学而优则仕,在教育中过度学历消费;对实业发展过程中劳动一线技能的习得养成尚未形成良好风尚。因此,在现行教育政策与社会文化上,高职教育便并未有应有之地位,学生入读高职,更多的是现行招生选拔制度下的不得已,因而入校伊始,甚至于在招生咨询会上,入学后如何转本,是前来咨询的高中生发问的主要问题。因而,对那些学习上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来讲,如何安排个人学习生活,努力实现新的人生奋斗目标,才是应考虑的首要问题。

三、高职生学业“习得性无助”矫治对策

高职学生的课业学习既要符合知识传递的教学规律,由认识到实践的螺旋上升;也要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逻辑,在真实职业情境中不断锤炼提升。这是高职学生的主要任务,通过系统性的专业学习、技能锻炼,基本掌握一项或多项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这个过程同样也是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过程,还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对于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习得性无助心理现象,也需要立足于系统性、主体性的视角,形成工作合力,矫治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习得性无助,提高高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生层面

如前文所述,习得性无助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学生个体在过往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成功的经验体验,进而在其后续知识学习与学校社交过程中不断迁移,影响到个人正常的知识学习与社会交往,甚至于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在系统性知识学习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需要引导帮助学生做到三个“积极”。一是要有积极的心理归因。这是开展矫治的前提条件。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一个起点都是新的开始,过往不愉快的学习经历不应成为个人日后前进的障碍。要充分发挥日常学生工作中的诸如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模拟训练等有成效的教育辅导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增强信心。二是要有积极的学习目标。知识学习、技能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高职学习则是走向职业岗位的技能性学习。因此,无论是显性知识的学习,还是缄默技能的传授,都需要学生克服自身心理危机,在不断努力学习中丰富实践经验,树立学习目标,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追求成功体验,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三是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要从积极心理的角度,鼓励这些学生能够走出心理阴影,表扬学生的进步,以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正确面对失败[6]。

(二)学校层面

把每一名学生培养好,让每一名人才都有用武之地,这不仅包含了高职教育的实然目标,更体现了高职教育在新时代的应然价值。因此,面对高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学校应当做到三个“贴近”,让学生在不断增强的学习效能中提振学习自信。一是教学要贴近学生。当前高职多样化的生源、灵活化的学制,对我们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笔者所在学校曾较早地开展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教学改革。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相对较薄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小班化、小组讨论、朋辈学习等来帮助提升学习效能,从而增强学习自信。二是评价要贴近学生。要由传统的考试单一评价向成长绩效综合评价过渡,探索课程结业考试转向专业技能常态考核,建立专业普适型的递进技能竞赛机制,突出学生课程学习、技能形成,注重教育公平公正,努力做到记录学生的每一次学习进步,让学生在不断累积的进步中找回自信与前进动力。三是帮扶要贴近学生。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习信息员机制和学校四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作用,对存在习得性无助、学有困难的特殊学生,要及时汇总信息,开展针对性帮扶,确保不让每一名学生因学习而掉队。

(三)企业层面

企业是逐利的市场组织,追求产品之利、人才之利。同時,企业也是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天然”主体。政府应当通过法律、税收等综合性政策工具,引导、规范、促进企业职业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企业也应充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到高职教育中。同样,企业在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方面也可有所作为。一方面,突破学校教学的物理疆界,融入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过程,在新生教育、社团活动、技能比赛等有关学生日常活动环节中融入企业元素、职业信息、岗位内容,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学习进步目标、职业发展目标等,克服学习困难,提振发展信心。另一方面,增强企业教学的温情关怀,在保障企业生产有序开展的同时,对在实训过程中有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多一点关怀,多一份师傅的嘱托,进而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增强学生(新进员工)的归属感与忠诚度。

(四)家庭、社会层面

高职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虽说孩子离开家庭,走进校门,开展自主学习。但这一学习的背后,离不开家庭的期望,离不开父母的嘱托。但这些期望与嘱托,对于存在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来讲,有可能是无望、无助,挣扎在无援的边界。因此,构建家校之间的良好信息沟通渠道,让父母家庭在理解支持下帮助子女克服困难,推动学生进步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面对新时代对高职教育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我们不仅是要政策、法律等方面给予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同样对于社会上长久以来存在的对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轻视要加以改变,对职业教育、技能人才更多的应是“一视同仁”;高职学生,应当是受平等对待,而不是学历教育中的“差人一等”。

高职学生培养,不仅是学校的天职,教育界的本份,也应是企业的责任,家庭、社会的共同追求。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存在“习得性无助”的特殊学生,更需要国家社会、父母、学校、企业的共同努力,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为新时代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刘云波.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周边院校发展了吗[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02):57-75,188,189.

[2] 徐玉成. 技能大赛火热过后的冷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2(22):92.

[3] 马利明. “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分析与干预[J]. 教学与管理,2006(34):37-39.

[4] 归因理论[EB/OL]. (2020-02-18)[2021-01-0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D%92%E5%9B%A0%E7%90%86%E8%AE%BA/11000847?fr=aladdin.

[5] Christopher P,Robert S V. Explanatory Style,Expectation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 Person Ind Diff,2001,31(7):1217-1223.

[6] 倪海. 学生“习得性无助”及教育对策[J]. 教育评论,2002(5):51-53.

The Attribu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UANG Mei

(Depart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 “Learned helplessness” is a negative psychological emotion existing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ot only the individual reason of students, but also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school, enterprise, parents and family, social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and subjectivit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four levels of students, schools, parents and socie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learned helplessness; 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学业高职大学生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