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澳核檢通關 呼喚科學精準決策

2021-07-30 06:48微言
澳门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結果報告時間

2021年6月7日,澳門通過“澳門特區發佈”等各類媒體管道突然發佈一則“令人緊張”的消息,“因應廣東省疫情變化,為快速有效阻斷疫情擴散蔓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決定,自2021年6月8日上午10時起,所有往返廣東與澳門的人士,須持有48小時內作出的核酸檢測陰性報告。由廣東進入澳門的澳門居民,如果未能出示有效核酸報告,須立即接受檢測,並須等候檢測結果,沒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的非澳門居民則不允許入境。自機場入境的旅客核酸檢測要求不變。”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緊張氛圍瞬間彌漫整個澳門,並迅速波及珠海、中山及廣東其他城市。自6月7日消息公佈當日開始,本澳、珠海等原本平穩正常的核酸采樣檢測點,突然間和當日炎熱的大太陽一樣,大排長龍、火熱起來。而這些來排隊做核檢的寵大人群中,每天往返珠海澳門兩地生活工作學習的數萬澳門市民、中小幼學生及17萬多外來雇員絕對成了“主角”!

天氣炎熱、排隊時間長、人群聚集、學生孩子遭罪、花費大量增加、檢測結果成倍時間拖延、影響過關時間——突然的決策、緊張的環境、混亂的核檢出結果時間,令二十多萬每天需要往返珠澳的本澳居民和外雇人員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在這裏筆者想表達一些觀點和看法,政府也好,什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也罷,你們為防範新冠病毒傳播,保護澳門市民正常生活,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努力,有目共睹,值得肯定。這次你們結合廣州、深圳、佛山等周邊城市突然出現的疫情情況,以高度的警覺性、敏感的覺察力、果敢的行動力,迅速做出“所有往返廣東與澳門的人士,須持有48小時內作出的核酸檢測陰性報告”的決定,相信你們的出發點和用心是好的,但就這個決定造成的結果和影響,取得的效果,我想提出以下疑問:一是確定從原來持7天的核酸檢測結果,一下壓縮至持48小時的核酸檢測結果,從時長概念上計算,相當於突然收緊了3.5倍的時間長度,請問做出這一具體決定的科學依據是什麼?為什麼不是24小時或72小時,非要是48小時?是因為病毒傳播速度或威脅力對澳門提升了3.5倍的強度?能否做出科學清晰、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的回答!

二是相關部門加強對過關人員持核酸檢測報告時長的要求,相信是想通過加密檢測方式或辦法查尋或阻止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進出澳門和珠海,那麼能否公佈一下此方式和辦法執行一段時間來的成效如何?有多少是通過改7天持核酸檢測結果為48小時核酸檢測結果方式有效查到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

三是做出任何嚴防嚴控疫情的新決定,一定要針對新形勢下具體的目標做出有針對性的科學決策。在廣深佛等城市採取區域封閉、人員隔離、全員核檢、大數據監控、紅黃綠碼監督出行制度等如此嚴格的防控應對措施情況下,澳門加碼防範的目標應該是從疫區可能漏網流出的密切接觸者或次密切接觸者,而這類對象通過內地通信大數據、內部相互協調通報和要求主動申報等機制是獲取資訊相對最有效的方式,這從追蹤到6月12日入境本澳的一名外雇次密接者,就是實例。但此外雇同樣持著48小時核酸檢測證明順利過關澳門卻沒有被發現,證明改48小時核檢證明過關就是個“錘子”,瞎揮!

四是從持7天核酸檢測報告大幅壓縮到持48小時核酸檢測報告,決策者們認真想過每週5天半在往澳門跑,很難有時間往百公里外的疫區跑的二十多萬外雇和常住珠海的澳門居民的切身感受和困難嗎?兩天一次拿著棉簽棒在你的鼻孔或嗓子眼裏頻繁的去攪和,那種感覺你有來試過嗎?每週一次自掏腰包做核檢,增加為一週二次、三次的花錢去做核檢,你有為加重打工者生活負擔考慮過嗎?

一個正確的、負責任的決策,必須是經得起實踐、經得起科學、經得起百姓檢驗、支持和認同的決策,否則就容易成為一個懶政、拍腦袋、瞎折騰、勞命傷財的官僚主義、想當然的決定!

當然,這樣的折騰,也辛苦了這一年多因疫情而冒出的一大批公辦的、民營的核酸檢測機構的醫護人員,他們為保障社會安全,沒白沒黑的為大家擺攤設點,預約、收錢、取樣、檢測、報告真夠勞累的了,我們能不能為他們也減輕點負擔!

決策科學化、精細化、人性化是現代社會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希望我們的政府、專家、決策部門在做出事關民生、社會穩定等方面的決策時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同理心、多一些人性化,免得令人反感!  (澳門/ 微言)

猜你喜欢
結果報告時間
The Ways Of Studying
現象學觀念是如何源的?
——德里達與胡塞爾的分歧
檢討統一開考成效,合理提升行政效益
跟踪导练(三)2
两会之后,这些大事与你密切相关
多做正分 少做負分 正確投資有章可循
合理表示“等可能事件”的所有结果
刷碗
24時間万全体制全天候安全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