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AERO:跨界演绎“速度与激情”

2021-07-30 10:52何源
大学生 2021年7期
关键词:老队员车队赛车

何源

作为看着《四驱兄弟》动画片长大的90后,我和很多同学都有赛车梦,梦想长大后也能打造出一辆风驰电掣的赛车。2020年播放的北京冬奥会申办视频中,出现了北航AERO方程式赛车,代表中国向全世界问候,我作为时任车队电气系统总工程师无比兴奋。

把手术刀换成电烙铁

我加入北航AERO时,正值这个电动方程式赛车队重启。车队杨队长递给我一本《2017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规则》,开头便写着:所谓方程式,就是不同高校在同一《规则》要求下,自主设计、制造、装配一辆属于自己的赛车,并代表学校驾驶赛车在全国大赛上,和其他各个高校进行比拼,同时形成完整的设计、成本、营销分析,开展市场化运营方案的比拼。杨队长说:“这本《规则》就是‘方程,比拼同一要求下,哪个高校完成赛车的综合实力更强!”

我翻开厚厚的《规则》细看,大到电气系统、机械系统的整体框架,小到不同零部件的选择要求都面面俱到,就是一本庞大、繁杂的工程设计手册。作为平日操着手术刀、饲养小白鼠的生物专业学生,我面对《规则》愁眉不展。队长和几位总工鼓励道:“先从打下手开始,慢慢就有体会了。”

我被分配给整车电气部分各个组“打下手”,第一次把手术刀,换成了电烙铁,跟着老队员们焊接起线缆接头。

为了摸清一辆赛车电气系统的总体构成,我写起了日记,不仅记录电路分析、信号处理等知识,还动手以实物呈现。比如把电路图和数学式子,加工成电路板,把画法几何工程图,加工成机械外壳零部件理论知识形象化展现,加深了我的工程理解和实践能力。

入队第一年,车队工作室在北航学院路校区,而我大一大二要在沙河校区就读,往返两校区需要乘坐两小时地铁。其他同学课余在操场上放松、周末组队打卡京城美食与古迹、在各种文艺社团其乐融融,而我带着羡慕眼神离开,在没有晚课的工作日和周末前往工作室,甚至带着洗漱用品,在车队简易的行军床上度过许多个弥漫着焊锡味的夜晚。那一年,课上拿着手术刀解剖实验,课余拿着电烙铁完成符合《规则》要求的焊接操作。自己生物专业和赛车实践,哪头也没耽误。

一年后的2018赛季,我正式加入动力电池组,负责动力电池充电系统的设计工作,在兴奋之余更多的是担心、紧张,因为我负责的几百伏直流动力电池系统,关乎赛车和队员安全,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容不得半点差池。

使用CATIA设计外箱是我第一次完整进行设计、出图、加工和装配的工程。作为“小白”的我,以为按照工图设计理论知识按部就班完成就可以,没想到在计算机中顺利装配的各个部件,到了实践中却因为没有留出内六角等安装工具的空间余量而安装失败。

韦永存师兄看到我一筹莫展的样子,拿起电焊走过来说了句“问题不大”,便在电光火花中直接把螺栓连接的配件焊接上了。他告诉我:“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总工程师陆阳在审图时,已经知道你的问题,故意没说,就是让你体会,要完成实际工程仅靠课本知识不够,还需在实操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用最简单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韦师兄指了指依旧发烫的焊枪和货架下的角磨机继续说:“这些活儿都得学会哦!”

车队给我们提供了实验、试错、动手改进的实践平台。在一次次为错误和漏洞动手处理的辛苦中,我也渐渐总结出理论知识之外的工程实践要求,让我在实操中不断提升作为一名合格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和设计水准。我们每个“新队员”也在每一次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慢慢成长为一个个合格的“老队员”。

“零出错”逼出datasheet(数据表)传递

面对整车庞大、复杂的综合系统,车队的每个人都必然面对或大或小的难题。一旦自己负责的系统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车系统的瘫痪。

“零出错”既是压力,也是责任。

成長最迅速的环节便是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017年上路时,每个队员面对电动方程式赛车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提高装车的工作效率,队长定下了24小时工作制——白天机械组进行机械零部件的装配,晚上8点到凌晨进行电气系统的测试。面对全新的电气系统,电机故障、上电失败、绝缘信号异常等故障都是家常便饭。

2019年赛季,一水儿黑红脸的北航车手在赛场合影

那年国庆假期新车落地调试时,赛车在京郊赛车场练习时突然失去动力,高压电降到零输出,而比赛迫在眉睫。当晚从赛车场回来,已经是晚上9点,为了不耽误国庆假期的练车计划,负责高压电池箱的组长和我,连夜拆箱排查。作为新手的我,面对7块电路板、数百根信号线、上千个电器元件、高达400V的电池箱手足无措,而组长却从容地说:“做工程遇到问题再正常不过,只要冷静分析、系统查找,问题一定能查出来。方法总比困难多。”他带着我查阅产品资料,请教友校同学,一根根线、一个个元件排查,仔细检查后终于发现,问题出自前一天晚上,在进行系统标定时,由于错误插拔信号接头,造成某块电路板打开了保护开关。我们重新下载程序后,问题迎刃而解了。

推开拆装实验室大门才发现天色已亮,队友们都在工作室焦急等待,又不敢打扰。“解决了,出发!”一夜没睡的我,第一次因为解决了工程问题无比兴奋,跟着队伍又一起前往赛车场练车。在赛车队,每位同学都见过凌晨4点的北京,在每一个通宵达旦的夜晚,我们不仅处理了问题,更是磨炼了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车队顾问林老师对每一届车队成员都会说:“加入车队就意味着‘过五关斩六将,要解决实际工程中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问题。你负责部分的每一个问题,关系到整个团队,关系到整辆车是否能正常行驶。这些压力是巨大的,而承受压力解决问题过程,就是大家成长的过程。”我也认识到,小到接插错误等小失误,竟会耽误整个赛车的其他环节。

在周末组会中,我也向车队反思:电气系统的工作弄不好,不仅会影响相关联的各组和练车,更有可能因为高压系统的特性,会危及车队同学的人身安全。所以我们务必谨慎,并且要实施更加规范地操作并进行记录。

2019赛季后,我们开始采用datasheet进行各分系统各小组的工作记录,将工作规划、每一次对自己系统的操作、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都记录在册。从那以后,车队管理迈入了一个新台阶。有了datasheet这样的工作日志做记录,各组工作都开始变得规范科学。比如每一个组员在操作本系统前,通过阅读datasheet,就可知道上一名组员做了哪些操作,避免了因为交接不当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可在发生问题时,通过datasheet追根溯源到相关的误操作,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在每一届老队员离队时,也将整个赛车的设计、装配和调试,通过datasheet传递给了下一届同学,AERO终于在传承上有了质的飞跃!

在车队经历了突发状况的众多通宵后,我们在面对各自学科和日常生活的难题时,渐渐学会了能从容平静地告诉自己“方法总比困难多”;渐渐懂得了让自己在集体协作的工作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学会科学规范和谨慎的操作,使整个系统保持最高效和最稳定的运转。在AERO逐渐成形的“零出错”工作精神中,我们的工程管理能力也得到了飞速提升。

输了一起扛

从2017年第一年入队参赛开始,拆装实验室横梁上就贴着一句标语,“好兄弟,一辈子”。

那时虽然能够读懂这句话,却还没有深入体会车队里的这种感情。2017年是车队转型的第一年,从头开始的电车,采用了大量的我们之前没有使用过的技术,谁也不知道最后能不能成功,但所有人就这么埋头干下去了,最后也神奇地成为车队史上最丰收的一年。那时第一年当菜鸟的我,还不能理解成功的原因,直到担任车队电气系统总工那年,我才明白了车队成功的秘诀。

2019年,在我担任总工的前半年,由于老队员离队,主力队员大部分面临考研压力,车队很多研发进度都耽误下来。电机组长王同学常常是白天上课,晚上通宵进行装配,常累得趴在实验桌上睡着。但这毕竟不是一种健康的工作方式,我也时常提醒她,高压系统的工作风险性很高,一定要在精神状态有保证的前提下操作。

2019年11月,车队还是出了问题。耐久赛前,赛车突然不知为何报出绝缘故障无法通上高压电。彼时已经是车检的第二天,我们极有可能因为无法在车检窗口关闭前通过,失去上赛场参赛的资格。

2019年賽季,北航车手合影

我并没有责怪呵斥负责的组长,而是迅速求助老队员火速处理问题,争取用最快的速度解决故障,让赛车得以通过车检参赛。从中午开始,我们电气组的几位老队员在陆阳、刘明众和谢肖坡几位老大哥的带领下,从每一个高低压接插件独立查起,几乎将整辆赛车的电气线路查了个遍,却依旧找不到原因。在大家陷入绝望之际,陆阳提出了分段检查,通过检查电池箱、电机控制器和四个电机之间高压线路的分段电压,把线路范围由大到小,和理论计算值做比较,推理出可能出现故障的分段。最后经过一段段排查,终于发现高压HVD插头输入输出两端,出现了不应有的电压。拆开一看果不其然,HVD插头中的高压线和低压安全回路线出现了短路,竟是因为做插头时,低压线的热缩管存在破损导致的。我这才回忆到当时做这个插头时,应该是半夜3点,可能因为相关的同学过于劳累疏忽了。尽管最后成功排除了绝缘故障,我们还是花了本不该花费的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不仅耽误了车检,还在电机出现问题时,在没有足够的时间解决,无奈地将原本四电机驱动关闭掉两个,才完成最后的比赛。

“E41,E4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收车!”方格旗挥下的瞬间,看着失去一半动力的赛车,想到一个小小的失误,一环扣一环地影响了整个比赛和成绩,想到又一年的辛苦和憧憬最后化为乌有,最后连奖杯都没够得着的失落,每一位AERO人脸上写满了遗憾和不甘,负责HVD插头和电机的组长同学更是泣不成声。但我们并没有对任何人埋怨、责怪,反而相互鼓励和安慰,在尘埃落定,走出赛场的那一刻,将久违的微笑又挂上了坚毅的脸庞:“怎么说,明年再来?”“再干一年!”

在这几年的车队生活中,我们品尝了耐久赛中途退赛的苦涩,感受过制动测试刹不住车的揪心,体验过发动机起火的绝望。在天津滨海日落时,簇拥而上的蚊子雨和赛场上白天与黑夜每一刻紧张的空气中,挫折与失败时常相伴,而队员们相互间的理解、包容和就事论事,处理问题的理智与冷静,正是AERO赛车队最光辉的凝聚力。AERO不是某个人的AERO,而是我们共同的AERO。当我们已经竭尽全力挥洒了所有的热血和一年又一年的青春,“输了一起扛”的传统让我们把那一年的遗憾,也写在了青春的回忆里。成功固然是每一个AERO人的追求,而一起面对失败,更是把我们连在一起的纽带。“我与AERO互为支点”,似乎才是比那些响亮的口号,更打动我的一句话。

经历过赛车队的大学是完整的大学。年复一年,都有懵懂的学弟学妹加入AERO大家庭,同样,也有很多老队员谢幕离开。我们带着对科技实践的热情,带着对儿时赛车梦的憧憬加入车队,离开时,我们除了扎实了理论基础,提高了工程能力,丰富了团队工作经验外,更是很荣幸带走了横梁上那一句——“好兄弟,一辈子”。

责任编辑:王新伟

猜你喜欢
老队员车队赛车
赛车
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
云上赛车
雷尼亚诺车队Legnano
国胖队的日常
冬训纪念
加油吧,赛车!
我家的小赛车
神秘的车队
“爱心车队”捐资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