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智造

2021-07-30 21:03Sandy
大学生 2021年7期
关键词:顶棚商业街天桥

Sandy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室内设计专业三年级,有这样一门专业课,很有意思。这门课的任课老师韩文强、杨宇、崔冬晖给它取名为“胡同智造”,包含《旧建筑改造》与《居住空间设计》两个课程。在历时16周共计128课时的课程中,学生们要进行一次对老北京胡同公共活动空间的研究和设计改造。

2017级学生田希作品《嵌杂院》的1:20设计模型

課程要求学生,根据现存的建筑与场地条件进行建筑与室内的一体化设计。学生们从“环境改造”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新与旧、内与外、身体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立思维逻辑和设计方法,从而完成最终的设计方案。

老师为学生选择北京天桥胡同区正待改造的院落进行设计,面积从300平米到2000平米不等。

为了实现真实性的原则,这次课程抛弃了传统教学中的效果图形式。因为仅依靠图纸无法真实还原场景和进行更加多元化的场景建构。“模型不仅是表达建筑的方式,也是一种微观层面上的建构。所以我们把1:20的材料模型作为训练接近‘真实的手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真实性的日常空间场景。”

“制作模型时,选择、加工、制作、观察和摄影,都是学生们感知空间氛围的直观途径。”杨宇老师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够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触摸、分解、重组,去思考空间、材料、结构中遇到的问题,并去寻找解决的方案,最终展现在图纸上。”

在设计中,同学们对当下城市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进行梳理,在街区中植入新的特定功能空间,使得传统的邻里关系变成来自不同世界的人相互影响的日常空间。

老师发现,经过对模型的制作与视觉表现,学生最终的设计方案与概念阶段发生了极大地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在学生对材料建造的学习和研究后发生的。

刘俊杰《梨园新语》

天桥地区有着久远的戏曲历史,结合现代流行的民宿体验,刘俊杰有了民宿加剧院的创意,通过这二者将历史与流行文化结合,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以一种更年轻的姿态演绎。

居住和看剧结合,每个民宿都是一个特殊的观剧包房,让游客在同一个场所感受到多个层面的不同需求。

宋瑾《褶皱食堂》

改造对象是位于天桥北片区的居仁里。宋瑾调查发现,它位于三种不同等级道路交界处,是新与旧的重要交汇点。西侧留学路是活跃的商业街,主要业态是餐饮,生活气息浓郁,但产业低端,环境差。留学路有很多能带给人回忆的传统美食,并且面向人群广泛,但是店铺不显眼不好找,多数环境待改善,部分面临拆迁,餐饮竞争性较弱。因此如何发挥优势,突破限制,带动留学路商业街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片区域内居民老龄化严重,老人吃饭成为问题,对面友谊医院患者家属也难以找到一个舒心的吃饭去处。从这两点出发,同学在设计中希望改造后的建筑解决附近人群的吃饭问题,并且在餐饮功能外置入文化功能,最终以点带面,促进留学路商业街发展,促进街坊交流、居民与游客交流,提升文化影响力,带动天桥文化复兴。

建筑形态的“褶皱”概念源于片区随处可见的私搭乱建顶棚及历史上天桥市场的临时搭建顶棚,这种临时顶棚使空间界限变得模糊。运用顶棚这种原有的重要空间界限元素,会让人产生新的体验。改造后的建筑具有多种特质——与人友善的柔软感,吸引人进入的新奇感,回归旧时的流动感和临时感。其中保留了部分带有上海里弄特色的旧建筑,新建筑的屋顶与旧建筑屋顶的连续起伏趋势相连,“褶皱”的概念由此产生。

责任编辑:朴添勤

猜你喜欢
顶棚商业街天桥
浅谈汽车顶棚设计方法
汽车顶棚模块化装配工艺研究
聚碳酸酯多层板材应用于莫斯科卢日尼基体育场看台顶棚
五六十年代的老天桥故事
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现代商业街区设计与商业模式的探讨
浅析建筑装饰装修中顶棚构造的设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