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虚拟位移表达认知对比研究*——以延伸型虚拟位移表达为中心

2021-07-31 11:04周虹竹
大众文艺 2021年13期
关键词:延伸性线形语料

周虹竹

(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虚拟位移(Fictive Mo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Talmy(2000)提出,指用移动性动词来描述静止事物的一类语言现象,在书面表达中十分常见。试观察以下例句:

(1)そのハイウェイは東京から新潟へ走っている。/这条高速公路从东京通往新潟。

(2)在绿色的山丛中,公路像一条黄色的带子自南延伸过来,从白岩山的左翼穿过直通北方。(魏巍《东方》)

观察例(1)(2)可以发现,位移主体“ハイウェイ(高速公路)”和“公路”本身为不可移动的实体,但在此类表达中但可以被“走る(跑)”、“延伸”这类移动动词所修饰,这就是虚拟位移表达。目前对于虚拟位移表达,前人已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位移主体的系统性分类阐释以及跨语言的对比研究还尚不充分,缺少数据支撑。鉴于此,本文采用Talmy(2000)的分类方法,基于语料数据对汉日延伸型虚拟位移的位移主体进行分类对比,并从认知语义学理论心理扫描、意象图式的转换两个方面阐述各类型位移主体的认知机制,旨在厘清汉日延伸型虚拟位移主体的特点及成立机制,为虚拟位移的跨语言对比研究提供借鉴。

一、前人研究

对虚拟位移的研究最早由英语学界开始,目前的研究成果也多以英语或英外对比为主,对日语或汉日对比的研究较少,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关于虚拟位移的分类,Talmy(2000)按路径特点的不同,将虚拟位移分为发散型路径虚拟位移(Emanation)、到达路径虚拟位移(Access path)、延伸型虚拟位移(Coextension)等六类,其中以聚焦延伸型虚拟位移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指在空间中实际静止的延伸物体在其范围内的路径形式的描述。除此之外,Talmy(2000)还提出,静止运动事件的运动要素同运动事件一样,都具有四个位移要素:位移主体(Figure)、移动方式(Manner)、移动路径(Path)和参照物(Ground),认为在这四要素中以路径要素最为核心。

钟书能(2015,2016,2017)基于Talmy(2000)的分类,从主观性的角度将延伸型虚拟位移分为主观性虚拟位移、原型性虚拟位移和准真实性虚拟位移,其主观性从前到后依次减弱;铃木裕文(2005))基于山梨正明的研究角度,从“视觉主体的移动”以及“视觉主体的视线移动”两个方面进行汉日对比,发现汉语的虚拟位移表达受到处所词或方位的影响,并且汉语只有在表达假设位移时才可以使用虚拟位移表达。在以上对虚拟位移进行分类的研究成果中,以Talmy(2000)的分类方法最为学界普遍认同,并且后续的诸多有关虚拟位移的研究也都多基于此分类方法。

虚拟位移表达现阶段还属于一个较新的课题,对于虚拟位移的理论研究成果多以分类方法的探讨为中心,对虚拟位移主体的细化分类却是较少涉及,并且对于虚拟位移认知机制的阐释相对单一,多聚焦于如何产生“运动”这一环节,对如何进行“延伸”这一部分的认知机制的阐述还不够充分。鉴于此,本文将从收集到的汉日语料出发,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对比分析汉日延伸型虚拟位移主体的特点,并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加以阐释。

本文所使用的汉日语料分别来自“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和“現代日本語書ほ言葉均衡コーパス(BCCWJ语料库)”,在事先观察大量延伸型虚拟位移表达的基础上,通过检索常见的位移动词(如“延伸、走る”等)得到首次语料结果,继而通过观察首次检索所得语料选取常出现的位移主体(如“道路、山脉”等)进行反复检索,通过人工筛查,最终得到符合条件的汉日延伸型虚拟位移表达汉语298例,日语256例来进行本文的汉日对比分析。

二、汉日延伸型虚拟位移主体类型及语义特征

区别于真实位移现象,虚拟位移的特点是位移主体不可移动,即位移主体具有[-移动]的语义特征。但并不是所有不可移动的物体都可以成为延伸型虚拟位移的主体,换而言之,位移主体除了需要具备[-移动]的语义特征外,还需同时具有其他的语义特征。Matsumoto(1996)通过英日对比指出,[-通行性]的物体不能成为日语的虚拟位移主体,英语则不受通行性的影响;晏诗源、李秋杨(2013)通过观察汉语语料对Matsumoto(1996)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通行性]的物体是可以成为汉语的虚拟位移主体,并提出[+长方形]、[+延伸性]、[+空间延展性]也是虚拟位移主体选择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钟书能、傅舒雅(201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连贯性]也是位移主体所应该具有的语义特征之一。关于延伸型虚拟位移主体的特性,前人研究提出了宝贵的研究成果,但鲜有涉及对延伸型虚拟位移主体更加细化的分类以及语义特征的匹配。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收集到的汉日延伸型虚拟位移表达语料,以位移主体的呈现形状的不同为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发现汉日虚拟位移主体均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线形、平面形以及点形。

(一)线形主体

如例(3)(4)的“小路”“鉄道(铁路)”。线形的位移主体包括长度相对较长的线状物体,如“高速公路/围墙/篱笆/山脈/道/軌道”等。也包括长度相对有限的线形物体,如“伤疤/皱纹/刀疤/傷/皺/亀裂”等。这类主体在汉语语料中共出现185次,汉语语料中出现频率为62%,在日语语料中共出现169次,日语语料中出现频率为66%。从位移主体的语义特征出发可以发现,线形主体具有最基本的[-移动]、[+空间延伸性]的语义特征。

(3)小路如带,直接延展入丛林中。(CCL语料库)

(4)以前、ここには実際に、鉄道が走っていた。/这里之前是有铁路穿行的。(BCCWJ语料库)

(二)平面形主体

这类主体往往具有可延伸的平面,如例(5)(6)的“丛林”“花畑(花田)”。这类主体在汉语语料中共出现了78次,出现频率为26%;在日语语料中共出现74次,出现频率为29%。出现频率仅次于线形主体,但相较于线形主体,平面形类主体在宽度上更为显著,如“田野/草坪/森林/平野/荒れ野/花畑”等。本文在观察此类主体的语义特征时,发现它们除了具有[-移动]、[+空间延伸性]之外,相较于晏诗源、李秋杨(2013)提出的[+长方形]特征,[+大面积]这一语义特征其实能更广泛适用于平面形位移主体。同时,原本小面积的事物也可以通过“大的,长的,宽广的”等形容词的修饰最后具有[+大面积]的特征,如例(7)中的“橡木桌子”,由于它本身的面积限制本来很难在其形状表面形成延伸型虚拟位移,但当与形容词“很长的、大的”搭配时,可以为物体表面的虚拟运动提供足够的心理空间,更加容易成为延伸型虚拟位移主体。

(5)他们前面不远,丛林向一条狭窄的海岬延伸过去。(CCL语料库)

(6)登山道周囲は、お花畑が続いています。/大片花田在登山道的周围蔓延。(BCCWJ语料库)

(7)那里摆着一张很长的大橡木桌子,从这头延伸到那头。(CCL语料库)

(三)最后是点形主体

观察例(8)(9),我们可以发现“长队”“町並み(屋列)”它们都可以看作由无数个小个体所合成,最后可以以一个统一整体被认知。这类位移主体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足迹/许多凸起/无数小岛/並木/氷の結晶”等。从出现频率来看,点形主体在汉语语料中的出现频率为12%,日语语料中出现频率为5%。从语义特征的角度出发,点形主体的语义特征除了[-移动]、[+空间延伸性]之外,[+连贯性]和[+复数个体]也成就了点形主体最终具有延伸性,是必要的语义特征。

(8)我家门前排起了长队,一路延伸到村子里那条小道上。(CCL语料库)

(9)鉄条網の向こうは荒れた町並みが広がっておる。/铁网对面荒芜的房屋向四方扩散。(BCCWJ语料库)

本文通过对以上三种类型汉日延伸型虚拟位移主体的统计调查,三类主体分别在汉日中出现频率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汉日延伸型虚拟位移的各类位移主体的出现频都呈现出:线形>平面形>点形的特征。结合表1中各类型主体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位移主体语义特征与出现频率之间的制约关系,即具有语义特征越多的位移主体类型在使用时越受到限制,越不容易被认知为虚拟位移主体。

表1 :延伸型虚拟位移主体的语义特征

图1:汉日不同类型延伸型虚拟位移主体的分布情况

三、汉日位移主体成立认知机制

延伸型虚拟位移中不可移动的位移主体由“静止”到被认知为“运动”的这一过程,与认知主体对位移主体进行的心理扫描方式有关。心理扫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Langacker(1987)提出,指人们在认知事物时伴随着认知对象移动变化发生视线移动。心理扫描按扫描的过程方式分为两类:顺序扫描和综合扫描,其中顺序扫描的特点是按照时间的推进依次观察某一事物的位置变化,并不断与前一阶段的信息进行比较,强调其顺序性;综合扫描的特点是总结积累某一事态的所有阶段,整体性的把握事态,强调其整体性。

延伸型虚拟位移的产生就是基于顺序扫描方式,认知主体通过对位移主体的顺序扫描,在认知主体的心理空间上形成沿着位移主体延展方向的可动性体验。如(10)中的位移主体“木栅栏”,认知主体在对它进行动态扫描时,首先确定了“木栅栏”上的某一点为该虚拟位移的“起点”,这里的“起点”可能不是该事物真正的起点,而是认知主体在物体表面自设的起点,然后在心理空间上沿着某一路径对该物体持续扫描,关注点不断累加,最终静止的物体被感知为沿着该物体形态在认知者心理空间上发生虚拟延伸运动的“运动物体”。

(10)两行白木栅栏从小山上伸展下来,向山下伸去。(CCL语料库)

其次,本文所列举的三种类型位移主体最终都可以获得[+延伸]的语义特征,都可以与延伸性动词搭配,这与意象图式以及意象图式的转换有关。意象图式是指人们在经历过某一现象后获得经验并抽象成一个认知模型,继而在下次面对新的事物或现象时可以通过既有的意象图式进行认知,常见的意象图式主要包括<起点-途经-终点>、<前-后>、<上-下>、<部分-整体>等,其中延伸型虚拟位移事件就是涉及了<起点-途经-终点>这一意象图式。

本文的三类位移主体类型可延伸特性的获得,均基于意象图式的转换,具体转换过程如表2所示。线形主体首先被认知主体抽象为统一的“线形”意象,进而基于认知主体的认知经验发生意象图式的转换,转换为“轨道”的意象图式,最终获得[+延长]的语义特征。平面形位移主体首先被抽象成“平面形”的意象,继而通过转换成为“可延伸平面”的意象,最终获得延长的特征。同样,点形主体首先被认知为“复数个体”,继而转换为“连续体”的意象图式,最终获得[+延长]的语义特征,达成延伸型虚拟位移的表达。

表2 三类延伸型虚拟位移主体的意象图式转换过程

四、结语

本文基于认知语义学视角,通过观察汉日延伸型虚拟位移语料,发现汉日延伸型虚拟位移主体具有相似性,都可以归为线形、平面形和点形三种类型,并在使用频率上都呈现出“线形>平面形>点形”的规律。这三类位移主体的首先通过顺序心理扫描实现“运动”,继而通过意象图式的转换获得[+延长]的特征,最后实现与延伸性位移动词搭配。通过本研究对汉日延伸型虚拟位移的探索,有利于启发更多的学者进行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也可以帮助更多二语习得者了解虚拟位移的认知基础。

猜你喜欢
延伸性线形语料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分析
浅谈视频语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多边形电极线形离子阱质量分析器的结构与性能
谈作曲的线形思维与纵横思维
如何使用第二外语学习者语料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改革探究
我国构建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可行性探析
以音乐教育类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挪威版权延伸性集体许可制度探析——以挪威国家图书馆Bokhylla计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