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丝织物的柠檬酸-乙二醛-交联剂新型防皱整理工艺

2021-08-03 02:53肖鹏业
印染助剂 2021年6期
关键词:丝织物折皱抗皱

肖鹏业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淄博市生物基纺织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淄博 255300)

真丝织物质地柔软且具有优良的亲肤性能,但容易起皱和收缩,应用受到限制。为了克服其服用缺陷,提高生产效率,真丝织物的抗皱整理已成为重要的后整理加工工艺。传统的真丝织物抗皱整理剂主要是N-羟甲基酰胺类,效果较好,但会释放对人体有害的甲醛。无醛抗皱整理剂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研究较多的是多元羧酸类,其中丁烷四羧酸(BTCA)防皱效果最好,但因价格问题,无法在实际应用中推广。柠檬酸有3 个羧基,比BTCA 少,抗皱效果稍逊于BTCA,整理后织物易泛黄,但胜在价格低、毒性小[1];若能增加柠檬酸的交联程度,改善易泛黄的缺陷,提高抗皱效果,可提高其潜在推广价值[2]。

本实验用乙二醛改性柠檬酸,封闭柠檬酸中导致织物泛黄的α-羟基,合成新型防皱整理剂,并于整理液中添加交联剂LS-710,对真丝织物进行防皱整理,研究柠檬酸-乙二醛-交联剂复配体系的抗皱效果,优化整理工艺,并测试防皱整理对染色真丝织物性能的影响。

1 实验

1.1 材料及仪器

材料:真丝双绉;柠檬酸、乙二醛、次磷酸钠、硝酸钠、柠檬酸钠、三乙醇胺(分析纯),交联剂LS-710(苏州联胜化学有限公司),渗透剂JFC(工业级)。

仪器:YG541E 全自动织物折皱弹性仪,P-BO 卧式小轧车,WSB-Ⅲ数字白度计,R-Ⅲ自动定形烘干机,YG026H 强力测试仪,Datacolor 600 双光束分光测色仪,加热型智能磁力搅拌器,FY101A 电热恒温鼓风烘箱。

1.2 整理剂的制备

将柠檬酸与乙二醛按照物质的量比1∶6 加入三颈烧瓶,放入搅拌子,装好传感器和冷凝管,40 ℃磁力搅拌加热6 h,得合成整理剂[3]。

1.3 整理工艺

工艺配方:合成整理剂x,交联剂LS-710y,催化剂硝酸钠z,三乙醇胺3 g/L,渗透剂JFC 2 g/L,总液量200 mL。工艺流程:织物浸渍整理液(室温,2 min)→二浸二轧(轧液率约90%)→烘干(80 ℃,3 min)→焙烘(140~180 ℃)→水洗(50 ℃热水洗,冷水洗)→烘干。

1.4 测试

折皱回复角(缓弹):用全自动织物折皱弹性仪按GB/T 3819—1997《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性的测定回复角法》测试,经纬向各测5次,取平均值。

断裂强力:用电子织物强力仪按GB/T 3923.1—2013《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1 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测试。

白度:将织物折叠成8 层,用数字白度计测试,测3次,取平均值。

耐摩擦色牢度:按GB/T 3920—200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测试。

耐皂洗色牢度:按GB/T 3921—200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耐皂洗色牢度》测试。

色差:将织物折叠成8 层,在最大反射波长处用双光束分光测色仪测试K/S值。

2 结果与讨论

2.1 真丝织物防皱整理工艺优化

2.1.1 合成整理剂用量

由表1 可知,真丝织物原样的折皱回复角不高,经防皱整理后,折皱回复角明显提高。2~10 g/L 时,折皱回复角迅速增大,10~14 g/L 时变化不明显;强力保留率则随着整理剂用量增加逐渐下降;白度变化趋势与强力保留率相似,但整体变化不大。这是因为柠檬酸含3 个羧基,高温焙烘下,羧基和真丝织物的氨基、羟基发生酰胺化和酯化反应[4],形成网状交联结构,阻止大分子间的相对滑移,提高真丝织物的防皱性能。但随着整理剂用量的增加,交联反应加剧,整理层变厚,应力集中,弹性下降,纤维大分子间更容易断裂,强力保留率下降。白度下降是由于未与乙二醛交联的一小部分柠檬酸中存在α-羟基,高温焙烘过程中生成不饱和的乌头酸和衣康酸,进一步反应生成柠康酸,这些酸中存在不饱和键,易使织物发黄[5];但由于乙二醛封闭了大部分柠檬酸中的羟基,减少生成乌头酸和衣康酸,白度整体变化不大。综合考虑,合成整理剂用量确定为10 g/L。

表1 合成整理剂用量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2.1.2 LS-710用量

由表2 可知,加入LS-710 可提高真丝织物的抗皱效果,且随着用量增加,折皱回复角逐渐增大,8 g/L时,折皱回复角达最大值。

表2 LS-710 用量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交联剂增强了柠檬酸与真丝织物的交联程度,弥补了柠檬酸羧基数量少、交联程度不够的缺陷,增加网状交联,提升织物抗皱性。复配体系对整理真丝织物的强力和白度影响不大。综合考虑,LS-710最佳用量为8 g/L。

2.1.3 催化剂的种类和用量

由表3 可以看出,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不同,次磷酸钠的催化效果最好。加入催化剂虽然能明显提高织物的抗皱性,但强力保留率和白度都有所下降。原因是催化剂能加速整理剂与真丝织物的交联反应,限制真丝纤维分子间的移动,提高折皱回复角;同时由于交联反应加剧,纤维分子间的运动自由度受限,应力集中得不到有效缓解,造成弹性、强力保留率下降;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促使柠檬酸生成乌头酸和衣康酸,使织物白度下降。综合考虑,选用次磷酸钠作为催化剂。

表3 不同催化剂的整理效果

由表4 可知,随着催化剂用量增加,折皱回复角逐渐增大,2.5 g/L 时,折皱回复角达最大值,之后随催化剂用量增加反而下降。这是因为合成整理剂与真丝织物间的交联反应有最高限度,起初随着催化剂用量增加,交联反应越充分,但交联程度最高时,再增加催化剂用量,反而损伤纤维。另外,强力保留率随着催化剂用量增加逐渐下降。这是因为催化剂用量增加不仅增加交联程度,还使纤维大分子间的相对移动越来越受限制,降低平衡外来应力的能力。白度下降则是因为催化剂用量越大,越容易发生柠檬酸生成不饱和酸的副反应,不饱和酸的量越多。综合考虑,催化剂用量选择2.5 g/L。

表4 催化剂用量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2.1.4 焙烘温度

由表5可以看出,140~160 ℃时,随着焙烘温度升高,折皱回复角逐渐增大,160~180 ℃时,折皱回复角变化不明显。强力保留率和白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这是因为柠檬酸与真丝纤维发生酯化交联反应需在一定温度下进行,酯化交联分两步,柠檬酸同侧相邻两个羧基受热脱水成酸酐,酸酐与真丝纤维中的羟基发生酯化交联反应,所需温度较低;此时柠檬酸中还有两个羧基,脱水成酐并与真丝纤维中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所需温度较高,因此温度升高能提高真丝织物的抗皱整理效果,但也促进纤维的脆化和柠檬酸脱水、二氧化碳生成不饱和酸等副反应,导致整理真丝织物的强力和白度下降。综合考虑,焙烘温度选择160 ℃。

表5 焙烘温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2.1.5 焙烘时间

由表6 可知,随着焙烘时间延长,折皱回复角逐渐增大,强力保留率和白度逐渐降低。这是因为时间延长使合成整理剂中的羧基与真丝纤维中的羟基、氨基发生充分的交联反应,交联程度增加,真丝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显著提高;但时间延长同样对强力和白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整理真丝织物强力和白度下降。综合考虑,焙烘时间选择1.5 min。

表6 焙烘时间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2.2 防皱整理对染色真丝织物性能的影响

选取染料活性大红GF 和直接大红4BS 对真丝织物进行染色(仅染色和先染色后整理)。由表7 可以看出,不论是活性染料还是直接染料,经防皱整理后,折皱回复角均明显提高,抗皱效果显著,且其K/S值与仅染色相比略有增加。这说明防皱整理对染色真丝织物色光影响不大。此外,在染色牢度方面,先染色后整理与仅染色相比,耐摩擦色牢度变化不大,耐皂洗色牢度略降低。

表7 染色真丝织物的色牢度、折皱回复角、K/S 值

3 结论

(1)真丝织物用柠檬酸-乙二醛-交联剂抗皱整理后,折皱回复角大幅提高,从220.5°提高到285.4°,抗皱效果明显,强力和白度效果均可。

(2)真丝织物防皱整理优化工艺:LS-710 8 g/L,合成整理剂10 g/L,催化剂2.5 g/L,三乙醇胺3 g/L,渗透剂JFC 2 g/L,总液量200 mL,焙烘时间1.5 min,焙烘温度160 ℃;此时抗皱效果最好。

(3)染色真丝织物经过抗皱整理后,折皱回复角明显提高,K/S值略提升,染色牢度变化不大。

猜你喜欢
丝织物折皱抗皱
碎片的“温度”——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丝织物研究
基于原位力学测试的织物折皱回复性表征
俄美容师:23岁开始抗皱
折皱的记忆
我的书
长丝织造:进出口整体迎来喜人增长
精纺毛织物结构参数与折皱回复性的关系
内含双二氯均三嗪基团的真丝织物抗皱剂的合成
蛹虫草色素对真丝织物的染色工艺研究
“每日贴”抗皱去皱纹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