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紧乡村振兴“接力棒”助力农民奔小康

2021-08-04 14:50耿国彪
绿色中国·B 2021年3期

耿国彪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如何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棒”的歷史性交接,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全国两会上,围绕这一话题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虽说脱贫攻坚战去年已收官,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贫困县摘帽后在“双基”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依然存在着短板。未来要持续补齐“双基”建设短板,不断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尤其是要补齐农业上的短板,通过硬化生产路、合理布置机井等方式,逐步破解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夏宁,建议加大对西部老、少、边、山、穷及刚脱贫地区支持力度。她认为,对这些地区,要在财政转移支付上加大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倾斜,在县域经济发展上优先支持,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重点支持,在公共服务上加大投入。

“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视察与调研,带给我很多思考与感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他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现实难题,提出了五点建议:推动扶贫车间特色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破解就业创业难;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和精准化,破解社会融入难;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破解公共服务保障难;推动城乡政策协同化,破解城乡要素融合难;推动文明养成教育常态化,破解生活方式改变难。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认为,应建立科学的内部收益分配机制,兼顾失地农民、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失独老人等特殊群体需求。“建立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很重要。”为此她建议,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制度,设立集体收益基金,调整社会保障政策,创立农民养老制度。

“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十分必要。”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炳峰代表认为,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收入来源还不稳定,产业发展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面比较薄弱。要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

黄炳峰建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引进力度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黄建盛认为,应该把解决好种子问题作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从国家层面集中资源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粮食主产区不吃亏。黄建盛委员建议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取消粮食主产区农业政策性保险地方配套,降低农民保费负担。黄建盛委员建议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对产粮大省、大市、大县按粮食产量和调出量予以奖励。同时鼓励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食品精深加工业。

陶勋花是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的党委书记。这几年,陶勋花代表带领村民发展民宿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两会,陶勋花代表也带来了自己的建议,她希望在农村与企业合作发展的过程中,法律规定能更加明确,同时让政府起到更多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李翠枝常年在奶业一线工作。她在发言中表示,农牧民的利益直接关系着我国奶业的长远发展。李翠枝代表称,技术弱、融资难、风险大、转型慢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牧民,是奶业发展振兴的“绊脚石”。她建议应促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共赢,让企业去与农牧民进行技术联结、金融联结、产业联结和风险联结,增加农牧民收入,从源头上促进奶业振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委员认为,对脱贫地区要扶上马送一程,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完善。

“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的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很重要,要做到靶心不转、频道不换。”陈萌山表示,既要大力推广成熟的经验举措,又要不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组织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创新帮扶方式,加强鼓励和支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要根据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要求,建立完善面向相对贫困群体的常态化支持和帮扶机制。

“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机制,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很有必要。同时,要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不能简单地把脱贫攻坚期内的各项政策制度照搬照抄。”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蒙晓灵委员认为,要分析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共同点和差异,作出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的合理调整。

对此,蒙晓灵提出,在保持现有帮扶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尽快从国家层面上明确保留、拓展及调整脱贫攻坚帮扶政策。真正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机衔接和效果的叠加效应,让更多的农民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小康社会的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葛全胜表示,黑土地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中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位居全球第三,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2.78亿亩,约占全国耕地14%。黑土地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但黑土地目前面临着不少问题,如土地退化、黑土区坡地开垦导致的土壤侵蚀加剧问题等。目前黑土层正以年均0.1到0.5厘米的速度剥蚀流失。

葛全胜委员建议尽快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立法工作。创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改革试验区,整体纳入东北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体系。

“之前的脱贫攻坚,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到贫困地区;在乡村振兴中,产业的发展要最大化利用这些现有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西昌学院院长贺盛瑜说,例如援建的农业设施,要搞清楚谁在使用,会不会使用,有没有产生效益,有没有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同时,在5年过渡期和未来的乡村振兴中,要做好新增农业支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做到科学务实,能落地可执行。

贺盛瑜还认为,人才短缺是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一些农村地区在现有条件下吸引大量人才不太现实。“因此我认为还是要首先充分调动、利用本地农业科技资源,动员‘土专家‘田秀才下沉到乡、下蹲到点,确保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产业有人做、有人管、有效益。”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代表在履职期间曾帮助贫困地区建立村卫生室,补上医疗短板。他认为,作为民营企业,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找到主攻方向。“在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基础上,培育和锻造长板,围绕绿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等方面发力。”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说,“要把农村集体资产纳入到经济学范畴进行管理,通过协调与其相关的各种生产关系,让农村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他建议,首先要从法律意义上厘清集体经济组织与村“两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村组织之间的关系,建立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等关键环节的制衡制度,促进组织高效运转。在此基础上,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和分配模式,让企业和返乡创业者加入进来,让集体经济资产走向独立,通过市场化经营管理培养自我成长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爱兴建议,将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与应用体系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一批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建设重大工程,加大农业智能装备应用推广,加强乡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加快中西部地区智慧农业推广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吴云波建议,建立国家级“乡村振兴基金”,联动各级政府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合力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他认为,乡村振兴基金要坚持市场化运作,聚焦“三农”重点领域、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基金投资的出发点是“激发乡村的活力”。

产业兴是奔小康的关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富不富,产业是基础。促进产业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丰富乡村经济业态的主要内容。许多代表委员表示,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只有把产业做好,乡村才能更科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专程前往凉山州布拖县乐安乡火灯村做调研。该村是好医生药业集团长期帮扶的一个村子,村民们靠种植中药材附子实现了脱贫增收。“我最想听听老百姓在脱贫后有什么想法。”耿福能说,他调研发现,虽然现在脱贫群众的生活已焕然一新,但对于未来,特别是脱贫成果怎么巩固、乡村振兴怎么搞,还是抱有疑问。

“我发现很多村庄在产业上还是有缺失的,或者说产业比较单一,比如我们在一些村里推广附子种植,老百姓有一些收成,但附子的品种是需要更新补充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又比如生产工具,也是比较落后的。我看到他们还在用锄头挖药材,一锄头挖下去,药材差不多一半都留在地里了。”耿福能说。

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母爸村党支部书记陈飘代表说,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只有把产业做好,乡村才能更科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他认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给本地农户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海南应该提升数字农业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以此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

“另一方面,农村有土地等资源,但这些资源却不容易创造附加价值,我呼吁成立村集体平台公司,整合村莊各类资源,将土地等资源评估作价,便于村庄引进社会资本,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陈飘还提到,要有计划地将农村土地资源等变成资产。

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莹代表对此表示认同:“乡村振兴必须要有兴旺的产业,这是乡村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她认为,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应因地制宜做好产业谋划,立足自然景观、地形气候、生物多样性、农耕文化等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色产业,在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上下足功夫,既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同时,要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还要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继续深入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深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合作社和农户的联结,并始终体现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农民能干的尽量让农民干,农民能参与的尽可能让农民参与,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进而激发群众干事创业发展的动力。”杨莹说。

“我们村在2016年就脱贫了,可以说最近几年一直在探索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余绍容告诉记者,从脱贫摘帽至今,五星村的发展一直在稳步推进,现在整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2万元,一些大户甚至超过50万元。

“切忌三心二意。”谈起五星村的实践经验,余绍容说,五星村一直专注于中药材黄连的种植,同时再辅以一些林下养鸡、养猪的小产业。黄连的种植周期不短,一般要5年才有收获,“有时候还遇到收成不好,或是市价不高,但村里一直没有动摇过发展黄连产业的初心。”得益于长期的专注,五星村的黄连种植水平一直稳步提高,目前规模已扩大到1200亩,村里也涌现出不少技术能手,不仅能保障本村的发展,还能实现“技术输出”。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武义县青坑村村主任俞学文围绕发展富民产业、挖掘增收潜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致富产业,壮大农业产业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细花认为,应充分挖掘乡镇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此,她建议,在全国创建一批旅游特色村庄,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过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培育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同时还要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

“要千方百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全国人大代表、蓝山县毛俊村党支部书记廖仁旺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并明确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对此,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解决农村耕地抛荒的问题,把粮食生产抓上来,增加粮食收购价格,确保粮食生产有序,保障粮食战略安全。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作为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牧民之家)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云波代表通过直播电商顺利解决了销售问题,该社当年销售额4000万元以上。吴代表总结成功经验,建议各级有关部门加强与直播带货平台合作,同时进一步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推进邮政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农村电商服务站点。

“生态扶贫最好的办法是提升农产品价格,拍卖竞价可增加农民收入,还可助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天龙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志峰说。 乡村振兴一直是祁志峰关注的重点,多年来,他的履职脚步踏遍陕西省多个乡村。每到一处,他认真调研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移民搬迁、农产品销售情况,了解农民遇到的实际困难,先后提出加强农村人才培训、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房等建议,推动了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

祁志峰以澄城县庄头镇赵家河村和冯原镇壶梯山区域为试点,打造集饲草种植、奶山羊养殖等为一体的“构树种植+奶山羊养殖”生态循环产业链。目前,该项目推进顺利,在改善渭北旱腰带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将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他认为,要推进关于农产品质量体系的指导性政策,设立农产品拍卖政府支持项目,加速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雪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劲表示,产业发展离不开经营主体,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多年来,大量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在引领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拓展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未来,要进一步破除民营企业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瓶颈,补齐短板,加快建立民營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激励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发挥好龙头企业作用,强化联农带农,实现农企共建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农科院院长李学林建议,进一步提升乡村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建设国家省州市县五级“数字乡村”信息平台、信息网络中心,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提高农业效能。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介绍,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农村的重点工作就是乡村振兴。我们四川有很多农村地区,这些地区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文旅产业是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民族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旅游从业人员可以向乡村下沉,制定一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精品乡村旅游路线,先盘活周边的旅游市场。“不要一直关注高端的旅游团,要多关注省内游客,多关注大家没有去过的乡村地区。”

乡村振兴离不开绿水青山

乡村振兴战略为广阔田野铺上浓浓绿意,描绘出一幅可望可及的现代农村绿色画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对于实现的路径,每个代表委员的关注点各有侧重,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位于海南中部山区的田表村曾极度贫困,受益于精准脱贫政策,村容村貌发生极大改变,贫困人口实现清零。站在新起点上,全国政协委员、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副镇长羊风极迫切希望老乡们能够抢抓乡村振兴机遇,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共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项事业振兴。

“今年我们计划探索‘生态+休闲农业新模式,守护好、用好丰富的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吸收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入党,更好地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羊风极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吕文艳晒出了湖北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成绩单:“截至2020年底,湖北省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全部完成。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预计削减12%以上。建成污水管网约9498公里、污水处理设施22.2万套。4个县区列入国家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第一批试点名单。”

“从生产到生活,离开了绿色,乡村就失去了本色。让村庄干净整洁、乡愁得以安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吕文艳说。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农科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蒋齐将目光聚焦在农村地膜残留污染问题上。由于工作需要,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农村田间地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甘肃的干旱、半干旱区调研时,他发现这些地区农膜覆盖占播种面积比率均超过20%,远高于全国13.17%的平均水平。

蒋齐说:“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意见》,为农村地区地膜污染防治构建了全程全链条监管机制。在推进意见实施的同时,应将真正的低成本降解膜的研究攻关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从源头上破解我国降解膜制造、使用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将非降解膜的回收、污染治理等费用纳入地膜使用总成本进行核算,对标降解膜使用的成本,折算补贴比例,降低降解膜价格,促进降解膜的生产与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来自基层一线,自2005年当选村主任至今,他在裴寨村已经干了15年。15年来,裴寨村村民们凭借自己的双手,把一个穷水村变成了富水村,把省级贫困村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把一个只有595口人的小山村整合成为入住11800多人的现代化社区。

裴春亮在实践中形成的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解是,必须要坚持“一盘棋”思想,贯彻系统思维,统筹好农业农村、住建、文旅、自然资源等各部门,打破行业归口管理的限制约束,在规划、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后期维护等方面协调配合,避免重复投入。

“贫困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绿水青山等生态资源优势可以赋能脱贫攻坚,转变为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优势。”谈到生态扶贫,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雷鸣强就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雷鸣强告诉记者,雪峰村所在的雪峰山,是当年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时连续作战的主战场之一,红军走过的铁索桥是雪峰山区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这里也是当年中国军队在湘西会战中抗击日寇的战场。而竹山村原生态风光旖旎,其所在的凤凰县是风景优美的旅游目的地,是《边城》作者、作家沈从文的故乡,竹山村的发展正好可以借力这一点。

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雪峰村“村两委”干部和村民“战贫”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村里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挖掘村寨文化内涵,开发建设了“微长征”沉浸式体验党(团)课、“竹林七贤”康养民宿、艺术写生基地等文化旅游项目,成功打造“云上雪峰”品牌,实现了将村内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成功探索出文旅扶贫“竹山模式”,闯出了美丽战胜贫困的新路子。

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柴桑区新合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李洪亮表示,“近年来,江西省加快绿色发展的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我所在的江西九江柴桑区新合镇,不论是产业经济还是乡村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路村村畅,电力户户通。”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过程中,只有依托广大乡村各自独有的自然生态优势,深挖生态潜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将我国乡村所特有的生态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推动乡村自然资本的加快增值,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