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辨治产后病学术思想探析

2021-08-04 07:33徐程李崇超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

徐程 李崇超

摘要:薛己在《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中有关产后病的论治有独到的见解。薛氏认为产后病源于气血亏虚,元气亏损,常常与脾胃亏损脏腑失调有关,还可由外邪或情志因素导致;在治疗方面,薛己创造性地从脾胃论治产后病,用方灵活,治法多样,有益气养血、调理脾胃、顺应天时、内外兼治、调达情志的治疗特色;因此值得对薛氏治疗产后病的经验进行探析。

关键词:薛己;产后病;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R271.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7-0010-03

产后病一般是指新产后及产褥期内发生的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妇人产后身体虚弱,易受外邪侵袭,加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产后调护不当,产后病的发病率一直高居不下。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我国高龄二胎产妇人数不断增多,加大了产后病的发病率以及产后康复的难度[1]。因此,挖掘历代医家对于产后病的认识与治疗思想,对于现代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

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薛氏自幼继承家训,精研医术,兼通内、外、妇、儿诸科。在妇科方面他著有《女科撮要》,校订有《妇人良方大全》(下称《校注妇人良方》)。书中均附有薛氏的诊疗医案,汇集了大量的临床诊疗经验。本文旨在总结薛己治疗产后病的学术思想,以便现代临床的运用。

1 病因病机

1.1 气血亏虚,元气亏损 中医认为产妇分娩耗伤气血,大损元气,故产后多以虚证为主。《经效产宝》云:“产后虚羸者,皆系产后亏损血气所致。”《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卷五》寫到:“产后以百日为准,凡百日内得病,皆从气血二亏,参求用药”,足见气血亏虚是导致产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校注妇人良方》中记载了多例因产后气血亏虚而致病的案例。薛氏认为“产后狂言谵语,乃心血虚”[2],血虚无法荣养心神,导致心神不宁,出现精神上的疾病。薛氏又提出“心气虚不能通于舌”[2],“脾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不能言”[2],“肾之别脉,上入于心,系舌本,虚则不能言”[2],故产后不语与心、脾、肾的气虚有关。薛氏还指出产后元气亏虚亦可引起虚极生风、虚汗不止、恶露上攻或不下等多种病证。

1.2 脾胃亏损,脏腑失调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机体后天气血生化的基础。脾胃功能的失调将引发气血生化的失常,进而导致各脏腑功能失调。薛氏指出:“大凡病久,或元气虚弱,见病百端,皆因脾胃亏损。”[2]《黄帝内经》称:“胃为水谷之海”,薛氏受《内经》影响颇深,提出“因产后胃气虚弱,饮食所伤,必致呕逆,故不食也。”[2]妇人以血为本,产后气血大虚急需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机体,而产后脾胃虚弱,亦要防止饮食损伤脾土,造成饮食积滞。薛氏认为脾胃气虚,五脏失所。土虚不能生金,造成肺气虚弱,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感;肝木侮脾土,饮食停滞,导致恶寒发热,腹痛拒按;脾肾虚寒,引起产后遗粪、饮食难化、肢体倦怠。脾胃亏虚将导致脾土无法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肾水,肾水不能养肝木,引起产后各脏腑的失调。

1.3 元气不足,邪气侵袭 产后元气大伤,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易感染外邪或给伏邪以发病的机会。产后妇人气虚,如果再被风邪所伤,则易“眼张口噤,肢体强直,腰背反偃”[2]的中风之证。产后再因失血则易引起产后恶露不尽。对于此类病证,薛氏多以补气血的治法为主,适当佐以相应驱邪药进行治疗。

1.4 元气未复,七情所伤 中医在对疾病病因的认识时,一直将情志因素作为致病的重要方面。薛氏十分注重情志因素对产后病的影响。薛氏提出:“初产时,不可问是男女,恐因言语而泄气,或以爱憎而动气,皆能致病。不可独宿,恐致虚惊……须血气平复,方可治事。”《女科撮要》中记载了多例因情志问题而引起或加剧的案例。“一妇人但怒便血,寒热口苦,或胸胁胀痛,或小腹痞闷,此木乘土”[2]。怒则伤肝,肝火被扰动而乘脾土,造成一系列证候。薛氏在治疗方面则常常从肝脾入手调畅情志。亦有因产理不顺,忧劳心虑,而导致蓐劳的案例。可见,产后病的辨证不可忽视情志因素。

2 治疗特色

2.1 益气养血 薛氏认为治疗产后疾病应“无犯胃气”,遵守“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三禁,对使用攻伐之药极为谨慎。薛氏以产后气血亏虚为立足点,在产后病的治疗中准确辨证,找准病位与病因,进行针对治疗。《校注妇人良方·产后中风心惊方论第三》中记载:“一产妇患此,不省人事,言语妄甚,恶风寒,喜热饮,形气倦怠,脉虚浮无力。余谓血气虚寒,用十全大补汤二十余剂。”[2]《女科撮要·产后血晕并失血》记录:“一产妇筋挛臂软,肌肉掣动,此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汤而愈”[2]。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补益气血,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见症,这对于临床治疗产后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调理脾胃 薛氏重视脾胃在人体化生气血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脾胃亏损是造成许多产后病的主要原因,故在治疗中注重调理脾胃。《黄帝内经》写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李东垣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薛氏吸收《黄帝内经》与李东垣调理脾胃的思想,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产后病的治疗。产后气血亏虚,脾胃之气也必将虚弱。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为水谷之海,脾胃健运则气血方能复生。故薛氏指出:“饮食一进,精气生化,诸脏有所倚赖,其病自愈矣”。同时,薛氏指出产后要慎起居,节饮食,防止过劳伤脾,过食伤胃。《女科撮要·产后泻痢》中记载:“一妇人产后泄泻,兼呕吐咽酸,面目浮肿,此脾气虚寒,先用六君加炮姜为主,佐以越鞠丸而咽酸愈,又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而脾胃康”[2]。薛氏以健脾胃为主要方向治疗,佐以理气之剂针对呕吐咽酸。薛氏善于从调理脾胃入手治疗产后病,给现代临床产后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顺应天时 薛氏在在产后病的辨证与用药上都注重顺应天时。《黄帝内经》中写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道出了天人相应的观点。薛氏在辨证中尤为注重对时辰的把握。女科撮要·产后咳嗽》中记载:“一产妇朝吐痰,夕发热,兼之无寐……早间吐痰,脾气虚也;夜间发热,肝血虚也;昼夜无寐,脾血耗也。遂用六君子汤、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以次调补,不月而痊。”[2]针对早间脾气虚引起的吐痰,薛氏采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六君子汤对证治疗。对于夜间肝血虚引起的发热,薛氏采用加味逍遥散疏肝热,和营。涉及脾血耗导致的失眠,薛氏采用健脾、益气、补血之剂对证治疗。薛氏提出对于产后命门火衰,脾土虚寒的患者,当以补肾为主。同时,薛氏强调季节时令对治疗的影响,指出:“九月十月,乃肾与膀胱所养,必用四神、六味、八味三药以补肾”[2]。顺应天时用药,将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

2.4 内外兼治 薛氏擅长治疗外科疾病,能够将治疗外科疾病的经验用于产后病的治疗中,在内治法的基础上采用外治疗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校注妇人良方·阴蚀疳方论第十》中记载:“一产妇素有肝火,患此,内溃痒痛,食少热渴,小水淋沥。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兼服,间以芦荟丸,外以鹤虱草,煎洗而愈”[2]。薛氏采用疏肝热兼解郁行气的方剂治疗其本,兼用鹤虱草治疗阴部瘙痒。内治法外治法兼用,做到标本兼治。此外,《校注妇人良方·产后虚极生风方论第五》[2]中记录了薛氏用十全大补汤,兼用艾灸关元百余壮的方法治疗产后虚极生风的病案。内服外用,将外治法应用到产后病的治疗,可为现代产后病的治疗所借鉴。

2.5 调达情志 薛氏注重情志因素对产后病带来的影响,故在相应的治疗中注重调达情志。《女科撮要·产后便血》写到:“若因怒动肝火,六君加柴、芍、芎、归;若因郁结伤脾,加味歸脾汤;若因思虑伤心,妙香散”[2]。对于怒而动肝火的患者,加柴胡以疏肝行气;对郁而伤脾的患者,通过健脾达到解郁的目的;对于思虑伤心的患者,妙香散能起到补益心气的作用。《校注妇人良方·产后乍寒乍热方论第三》[2]中记载一位患者食后犯怒,肝旺乘脾,饮食停滞,薛氏采用六君子汤加木香,益气健脾以消食滞,行肝气以调情志,标本兼治。

3 方药运用

3.1 主益气养血方,随证化裁 丹溪先生云:“产后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杂症,从末治之。”薛氏吸收丹溪先生产后病治疗经验,在产后病的治疗中常主益气养血之方进行治疗。在《女科撮要》治疗产后病的32则医案中,使用十全大补汤达8次,使用八珍汤、四物汤分别为5次、3次。使用益气养血之方时,薛氏常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佐以相应药物。有虚热者,常佐以黄芩、黄连、黄柏以退热;有淤血者,佐以玄胡索、红花、桃仁、牛膝、木香活血化瘀,散瘀止痛;有痰者,加桔梗、茯苓、半夏;元气亏损者加炮姜或附子。这些药物的配伍体现了薛氏在产后病的治疗中既能抓准主要矛盾,又能随证化裁,灵活用方。

3.2 多用调治中焦方,兼治各脏腑 薛氏在产后病的治疗中吸收李东垣的“补土”思想,常从调治脾胃入手治疗产后病.在《女科撮要》治疗产后病的32则医案中,使用补中益气汤达10次,六君子汤,理中汤等也是薛氏用来调理中焦的常用方。在产后病的治疗中,薛氏常根据患者症状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兼顾其他脏腑。对于肝火上冲,反侮脾胃者加逍遥散或小柴胡;对风寒犯肺,咳喘痰多者加桔梗、茯苓、半夏;对于脾肾亏虚者,常加金匮肾气丸等以补脾肾。中焦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调治中焦对于产后康复以及产后病的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兼顾各脏腑,值得运用于现代产后病的治疗。

4 小结

综上所述,薛己对产后病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深刻的理解,在前人对产后病的认识上更进一步,创造性地从脾胃着手治疗产后疾病,并将外科经验融入产后病的治疗。他对产后病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案值得现代临床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黄锐.二胎高龄生育中的相关风险及其孕前评估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1):23-24.

[2]盛维忠.薛立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收稿日期:2021-02-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5BYY008)

第一作者简介:徐程(2001-),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医方剂学研究。

通信作者:李崇超,E-mail:lcc311jw@126.com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
郭会卿教授基于“浊毒”学说治疗痛风经验
“澄江针灸学派”治疗男科疾病的学术思想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徐福松教授论治勃起功能障碍学术思想总结
《验方新编精要》学术特色研究
《对山医话》学术思想探析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尊孔不必保教”
文如其人
论《罗氏会约医镜》的版本流传与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