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思促能:搭建高中论述文写作的“言语支架”

2021-08-04 07:31沈敏燕
关键词:思维能力

沈敏燕

摘    要:学生惧怕写作文,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学到有用的写作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搭建“言语支架”来进行論述文教学:搭建基于表达分析的“言语支架”,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搭建基于思维方式的“言语支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搭建基于谋篇布局的“言语支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言语支架;思维能力

高中论述文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论述文写作的形式在创新,要求在提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论述类文章”的概念,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论述文写作提出了明确而不同的要求。反观论述文写作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论述文写作教学特征不明显,存在把论述文写作课“转化”为阅读分析课、“退化”为素材积累课、“同化”为范文欣赏课等现象;二是学生论述文写作能力培养不到位,存在感悟能力“纤弱”、说理能力“薄弱”、积累能力“贫弱”等现象。

究其原因,既有教材设计方面的不足,也有教师、学生自身的问题。教材层面——缺乏系统的写作体系。以人文主题为导向编排的教材,缺少系统的作文教学体系,使得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时缺少整体安排。教师层面——缺乏可靠的教学抓手。由于没有可供参照的写作教学体系,教师缺乏可靠的作文教学抓手,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也不知道教什么。学生层面——缺乏有效的写作知识。学生惧怕写作文,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学到有用的写作知识。

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尝试从语言角度切入,通过搭建“言语支架”来进行论述文教学。

一、搭建基于表达分析的“言语支架”,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一)析特征——用言语辅助分析

表达能力是学生写作的关键能力。论述文写作,最关键的表达能力是分析能力。运用“言语支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分析能力。这种支架往往是一个或几个词语,在学生写作思路枯竭时为其点亮灵感,用词语辅助其思维走向多元,使其文章内容更丰厚、表达更严密。

1.连接支架

所谓连接支架,就是连接内容,进行合理分析。如“诚然”“何谓”“当然”“或有人说”这四个在高考高分作文中出现频率颇高的词就是几个连接支架。诚然:连接确实情况,表示让步关系。何谓:连接关键词的概念界定,段落内容可就关键词含义展开阐述。当然:连接条件分析。或有人说:连接内容为可能的其他情况。连接支架的有效运用给学生确定了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了思维的走向,从而能够提高分析论证的能力。

2.限制支架

所谓限制支架,就是限制范围,促进表达严密。针对学生语言表达不严密的状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多使用“并不总是”“在很多情况下”“一定意义上”“在有限的范围内”“不是所有的”等词语。运用限制支架,可使学生的表达更为严密顺畅。

3.归纳支架

所谓归纳支架,就是归纳共性,丰富同类列举。分析角度单一,容易导致论证不充分、不到位,而运用归纳支架,进行同类列举,可以丰富素材的层次与角度,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围绕“我们要借鉴读者之言”进行写作,找到读者共性就可以列举父母、家人、老师、朋友等角度,使文章内容更丰厚。

(二)授方式——用归纳法搭建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叩问经典课文,并在交流归纳中搭建基于表达分析的“言语支架”。如收集经典的论述文《六国论》《师说》《拿来主义》等(可以是整篇文章,也可以是一个段落),从中抽象出可以迁移使用的词语或者句子,形成言语支架,并运用这个支架进行段落和篇章写作的训练。

二、搭建基于思维方式的“言语支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析特征——用语言表达思维

议论的本质是用语言表达思维,其中思维是内在本质,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此可以通过搭建“言语支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支架的核心是建立“言语支架”与“思维方式”的有效关联,言语为表,思维为里,经由言语之径,深入思维之堂奥。

1.因果支架

因果支架的言语标志通常是:“叙述事例”—“为什么”—“是因为”。搭建的关键是要找准因果关系,将原因与观点对应起来。如高考优秀作文《感激地倾听,执着地坚持》,第二段写“读者千千万……”,第三段写“倾听是好的……”,两段之间就是因果相承的关系:因为读者千千万,读者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要注重倾听。

2.假设支架

假设支架的言语标志通常是:“反面假设”—“展示结果”—“点题强调”。搭建的关键是围绕论点假设,在正反对比中强调论点。如《六国论》中的“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先提出假设,展示六国尚存生机,再点出赂秦是灭亡根源。

3.对比支架

对比支架的言语标志通常是:“正反例子”—“进行对比”—“论证观点”。搭建的关键是相反的例子要具有典型性。如高考优秀作文《失望固难免,未来诚可期》中的语句:“可在许多人碌碌一生,终无所成,一辈子常在失望中度过的同时,却依旧有人能够破茧成蝶,收获圆满,取得不朽的成就,而这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始终向着自己为自己定位的坐标前进。”在这段话里,“许多人碌碌一生……在失望中度过”,与“有人……收获圆满,取得不朽的成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明确了成功的关键在于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4.类比支架

类比支架的言语标志通常是:“叙述事例”—“进行类比”—“突出观点”。搭建的关键是引申类比时要合乎事理。如在《拿来主义》中的语句“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者以尼采最终发了疯,来类比中国也不能一味地给予。

(二)授方式——用推理法搭建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与概念、判断一样,同语言密切联系在一起。推理的语言形式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具有因果关系的句群。教师可以通过分析高考优秀作文,引导学生推理其中的思维内核,帮助学生搭建基于思维方式的“言语支架”。

三、搭建基于谋篇布局的“言语支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一)析特征——用言語搭建结构

如果说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论述文写作的关键能力,那谋篇布局的结构能力则是教师教议论文写作的着力点。可以这样说,论述文的结构类似于建造房子的框架结构,结构搭建起来了,文章主体就完成了。基于谋篇布局的“言语支架”着眼于语篇,使用这样的“言语支架”有利于学生快速搭建论述文的结构,从而顺利高效地完成写作任务。

1.辨析支架

辨析支架可以用这样的思路架构文章:“肯定合理部分”—“指出谬误所在”—“分析悖谬原因”—“揭示谬误本质”—“进行合理分析”—“得出严密结论”,其关键是找到对方观点或论证中合理但不够全面的地方。如高考优秀作文《他言可鉴,执笔仍我》:

倾听读者的声音是优秀作家应有的态度,与读者共同交流才会使自己的作品日上层楼。(肯定合理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指出谬误所在)一概听从,作家只会日渐为读者奴役,一味拒绝,作家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原地踏步,故步自封。(分析悖谬原因)作家永远是自己作品独特的印记和不可磨灭的魂灵,由人代笔的作品往往不尽如人意,也常常被读者识破、揭穿。(进行合理分析)

让出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权是一种对人生的不负责和对生命的辜负。唯有那些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的人执笔去把自己的生活一字不差地写满,方能留下不朽的作品,也能让后人得以一览前人生活的光辉。(正反结合,得出严密结论)

通过这些“言语支架”,教师可以促使学生思考,促进其写作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2.证明支架

证明支架就是提供多种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言语支架”。它注重素材选用的角度、论据选用的繁简、事例整合的论点契合程度。如高考优秀作文《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一文,作者运用了证明型论述文的典型表达方式。为了突出“浙江精神”的作用,考生从正、反两方面分别论证“自古以来,‘浙江精神滋养浙江大地”和“反观现实,浙江青年背离时代使命”,并且在正面论证中又从古、今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3.阐释支架

阐释支架一般是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对某一个问题或事件进行阐释或发表看法的“言语支架”。阐释的过程就是以“阐释内涵”“探究原因”“推行做法”“展望结果”作为单元展开思路,每个单元列出尽可能多的分论点。最后,作者根据自己掌握论据的程度、思考的水平,从四个单元中筛选出一定的分论点进行连接组合,并运用恰当的论据与适当的模式快速成文。如学生作文《逃离经验主义》就运用了阐释支架。首先,该生阐释概念的内涵,明确了材料的关键词是“经验”,并进一步确定“要逃离经验主义”。然后探究原因:一方面,经验已经过时,或者他人的经验未必适合自己;另一方面,过多的经验反而限制自身多元发展的可能性。最后推行做法:从经验中汲取养分,并不断改造与纠正。

(二)授方式——用迁移法搭建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把脉个别同学的作文,在深度参与中搭建基于谋篇布局的“言语支架”。在评价同学作文时,指引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常用的“黄金三问”:这个说法能成立吗?(停下来)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找替代)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合理化)。这就是引导学生用批判的思维分析问题,并架构全篇。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