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全球化视野培养

2021-08-04 01:54唐雁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2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高校学生

唐雁

[摘 要] 高校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应与当前国际倡导的全球化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全球胜任力”概念在中国从逐步引入到愈加重视,充分证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着力点之一。基于对“全球胜任力”概念、评估框架、指标体系的分析,从知识储备、语言储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储备、全球化视野养成、尊重与包容精神等国际化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出发,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国际化培养工作实践为例,通过对两千余份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关于国际流动意向、个人认知、技能储备、全球视野养成环境现状等内容的问卷分析,结合国内高校实际,从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教学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建设、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全球视野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  全球胜任力;全球化视野;高校学生;对策建议

[课题项目] 中国政法大学“2019—2020年度100个团学课题—教师课题”

[作者简介] 唐 雁(1982—),女,甘肃兰州人,硕士,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项目科科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005-04   [收稿日期] 2021-01-26

一、全球胜任力概念、要素及评价指标

全球胜任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在1988年提出[1]。其在题为《为全球胜任力而教》的报告中阐述了全球胜任力培养与学生国际流动的必然联系与可行性。在随后的整个20世纪80至90年代,美國学者及教育界人士纷纷针对全球胜任力开展研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一系列阐释,并提出指标体系。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前美国国家外语中心名誉主任理查德·兰伯特(Richard D.Lambert)于1993年首次提出的全球胜任力的五大要素:知识、同理心、支持、外语能力、工作表现。美国世界智慧组织(World Savvy)也提出了全球胜任力由核心概念、技能、态度及价值观和行为组成,包括:欣赏文化差异性的能力、理解和思考多元视角的能力、具有高度的批判性和分析性的思维能力、适应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的能力以及理解全球性议题复杂性的能力。

美国亚洲协会副主席与哈佛大学“零点工程”跨文化研究项目团队主要成员联合发表的《为全球胜任力而教:使我们的青年一代为参与世界而准备》中提出了全球胜任力指标,并划分了四个程序步骤,分别为调查自身之外的世界、了解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与各种不同的人有效交流自己的观点,以及将自己的观点付诸恰当的行动以改进现状。同时,各程序步骤也有较为具体的指导性建议,如解释文化交往的影响、了解知识及技能获取的途径、与不同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创造机会改进现状并评估选择与行动方案等。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发布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测试(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描述了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定义了全球胜任力为:“审查本地、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视角和世界观,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公开、适当和有效的互动,并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

我国对全球胜任力的系统研究团队包括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等,其对全球胜任力的定义为“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并发布《清华大学全球战略》,首次将“全球胜任力”纳入人才培养核心目标。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其附属小学对基础教育中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做了研究和探讨[2]。国内高校在全球胜任力培养实践应用方面,基本停留在相应内容的课程建设及概念研究。

二、全球化视野培养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

笔者根据“全球胜任力”概念中较为公认的核心要素设计了调查问卷,面向所在单位全体在读学生进行抽样调研,旨在通过样本数据反映学生及其全球胜任力在各维度的表现。问卷问题主要围绕留学意向认知、态度与主观能动力评价、工具及技能知识储备、资金条件等方面内容展开,并基于330余个各类赴国(境)外学生交流项目执行实践。

(二)问卷发放

问卷通过自主开发的“数据分析平台”发放,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通过个人账户登录、填写并实名提交,有效问卷共计2591份。受访对象中,本科生1553人、硕士生944人、博士生94人,法学专业学生192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4.5%。受访对象所在层次、专业分布基本符合所在学校出(国)境交流项目受众群体的分布。

(三)调研结果分析

1.留学意向认知情况。在对留学目的国/地区的调查中,北美2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成为留学首选目的地,中欧3国(德国、奥地利、瑞士)、北欧3国(瑞典、芬兰、丹麦)以及日本紧随其后,成为留学热门目的地的第二梯队。

在对留学项目类型偏好的调查中,受访者对一至两学期的非学位交换生项目、海外长短期实习项目、学制一般为一年至一年半的海外硕士学位项目需求较高。排除目的国受青睐程度以及目的院校排名及声誉的影响,有意赴外交流学习的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以上三类项目作为其在学期间提升全球视野的首选途径。调研进一步以“海外硕士学位项目”①为例,在请受访者对综合意愿目的地和项目合作伙伴偏好做出选择时,62%的受访者仍旧愿意前往北美合作院校,其中96%的人选择美国,22%的人选择加拿大。78%的受访者选择欧洲合作院校,其中84%的人希望去英国,58%的人选择了德国,现有项目中,荷兰、爱尔兰成为欧洲地区的第二选择。仅有少部分受访者选择了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

学生具有明确的留学意向和海外交流学习动机,是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因。充分了解学生的留学意向并对其进行有效激发,是学生全球化视野培养的先决条件。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