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教育理念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三峡枢纽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

2021-08-05 07:07赵方莹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8期
关键词:示范园三峡水土保持

吴 昊,张 培,张 颖,赵方莹,李 璐

(1.北京圣海林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192;2.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湖北 宜昌 443133)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全民环境认知素养,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1]。在环境教育实施过程中,环境教育者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将环境教育相关内容传输给处于各类环境教育载体中的受教育者,达到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行为、情感及伦理观念上产生积极改变的目的[2]。进入21世纪后,环境教育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正逐渐成为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升社会公众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环境教育理念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设计建设将成为类似项目今后探索实践的方向。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目前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枢纽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设计以环境教育理论为指导,依托三峡枢纽区现状优质资源,坚持“游览中体验,参与中学习”的核心思想,打造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特色展示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极具代表意义。通过对三峡枢纽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设计难点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设计对策,希望能对环境教育理念在类似项目设计中更好地融合应用提供参考。

1 项目概述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始终坚持“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与主体工程实施同步”的原则,有效地控制了工程施工及运行过程中的水土流失。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枢纽工程,对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三峡枢纽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三峡枢纽区内,园区共涉及8处主要建设地块,总面积约175.2 hm2,设计主要应用水土保持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智能展示与趣味互动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和环境教育场所,在让参观者感受三峡枢纽工程壮美景色的同时,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对“水、土、植被”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效提升了公众对三峡枢纽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促进了区域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2 设计难点分析

2.1 实现地块功能有机结合

根据上位规划,园区内各主要建设地块已有明确的用途及规划指标,同时枢纽区有着较为严格的安保制度,部分区域尚不具备对外开放条件,因此如何尊重、保护、顺应现状,实现地块多样化功能的有机结合,既能满足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要求,开展以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为主题的观光体验活动,又能丰富三峡枢纽区游览内容,带动区域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设计难点之一。

2.2 强化游客对园区的理解与思考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国民对生态环境、生态文化更加关注,对景观理解不只局限于“看”,而是更关注构成景观的各元素的相关知识,环境教育成为实现游客这一需求的重要解决方式之一[3]。三峡枢纽区经多年建设,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措施综合防治体系,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利用现状优质资源,对其进行梳理、整合、丰富与提升,让参观者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水土保持及相关环境知识,还可通过景观、建筑、生态体验,激发对相关学科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4],也是设计的一个难点。

2.3 导览路线有序连接展示节点

三峡大坝旅游区是全国首批5A级景区和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之一。截至2019年底,年均接待游客量约200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超过4万人次,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如何针对不同受众需求,优化游览路线,在提升游客的参观游览体验的同时,有效疏导人流,实现合理引导、有序连接、趣味互动的设计意图,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2.4 突出园区的创新性与独特性

设计时要凭借园区的特质资源,从场地划分、景观营建、科普内容到表现形式均呈现出三峡枢纽区的地域文化特质,突出园区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并以此为基础突出强化园区的科普示范功能,充分发挥园区的桥梁纽带作用,使之成为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平台。

3 设计对策

3.1 环境元素注入,丰富场地功能内涵

凭借三峡枢纽区优质的资源禀赋,园区承载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不仅是环境教育的空间和场所,也是环境教育活动的教材和教具,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它属于被公众欣赏和感知的客体,也是信息传递的载体[1]。设计结合场地考察分析结果,将环境中最基本的“水、土、植被”元素注入与融合,分别规划7处主题园(图1),突出地块特色,规避了无法取得相对完整集中建设地块的不利因素,实现游览空间与景观环境的重塑,赋予场地新的功能内涵。

图1 园区规划分区

3.2 互动式的体验节点与科普设施,提升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感

节点是示范园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游览单元,承担着科普教育及宣传展示等重要功能,在设计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特定的要求。但传统的示范园区往往以平面科普与静态展示为主,专业性过强,趣味性不足。三峡枢纽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设计结合场地优质资源及主题定位,利用建筑、植物、景观等多种环境教育媒介,营建“故事化、情景化、角色化”的参与式园林景观、分享式休憩空间、互动式科普设施,将园区作为课堂,建立园区与游客间的联系通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及环境教育活动,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在园区探索和求知的需求,并以园区建设为契机,带动其他类型的园林绿地环境教育项目开展[5]。

3.2.1 开卷明义——园区主标识

园区主标识设置于参观路线起点的醒目位置,以长江三峡的相应段落景观风貌特点为基础,将瞿塘峡的雄伟险峻、巫峡的幽深秀丽、西陵峡的滩多水急与三峡大坝的主体工程形象相结合而成(图2)。在材质上,标识主体为石笼网箱结构,粗犷有力;不锈钢水滴小品,平顺光滑;特色植物珙桐,树影斑驳。通过材质的色彩和肌理的对比反衬与过渡融合,引发游客对自然环境元素间相互关系的深度思考。

图2 园区主标识

3.2.2 信息集散中心——水土保持科普游廊

结合三峡枢纽区世界著名大坝微缩景观园,设计三峡枢纽区水土保持科普游廊。游廊平面布局呈半弧形,占地面积约490 m2,依山面水,以对景的设计手法与西陵长江大桥遥相呼应。游廊设计充分考虑了通风、采光、节能、观景、雨水集蓄利用等方面的需求,主体采用钢结构结合玻璃幕墙,将内外景观融为一体,实现景观形态上契合,空间上渗透,气氛上相互烘托、和谐有序。作为园区重要的科普宣传节点和信息集散中心,游廊在内容设计上包含水土保持基础知识介绍与常见治理措施互动体验、三峡枢纽区水土保持创新技术及成效展示、三峡枢纽区特色动植物趣味科普等3个篇章共计13组宣传展示节点,基本涵盖了园区相关特色科普内容。同时,在表现上整体采用声光电多媒体展示形式,大量运用电子触控及数字模拟等新技术新设备。游客在此不仅可以了解园区概况,还能生动直观地学习水土保持基础知识,获取相关科普信息,参与主题互动体验。

3.2.3 水的童话世界——小水滴历险记

以三峡枢纽区水源水质安全保障为主题,将科普互动设施卡通化,结合拓展运动小品的设置,营造一个充满故事性和趣味性的节点。游客通过参与“小水滴”的历险过程,解决历险路途上遇到的难题与障碍,让游客在游戏过程中了解三峡枢纽区水质保障相关难题,了解相关治理措施,感受其防治的难度与重要意义。

3.2.4 土壤主题空间——土壤主题科普栈道

土壤主题科普栈道与截流纪念园定江石山节点(由三峡枢纽工程大江截流、明渠截流中大量运用的截流石堆砌而成)呼应设置。栈道基础开挖土方就地消纳塑造微地形,通过集中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固土护岸措施。设置施工前后的对比照片,向游人阐述开发建设项目土方就地平衡的常见方法与意义,结合栈道沿线的土壤知识趣味问答,以及长江流域各地区土壤类型(土质固化标本)分布展示,将游客层层引入土壤的主题空间。

3.2.5 植物时光隧道——木本水源节点

“木本水源”出自《汉学师承记》,比喻推究事物的根本。节点所在的高程185 m平台,因和三峡大坝高程相同而得名,科学、高效、特色的植物配置是平台最大的特点。设计引入“木本水源”的意境,以DNA双螺旋结构为基础,打造一条植物主题的光影通道,其设计特色为封存在框架单元内的23种长江流域特色植物种子标本,通过种子实物与环绕周围的成熟植株进行对比,激发游客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引导游客了解和思考植物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3.2.6 游览路线与线上导航的配合尝试,谋求人性化与智能化并重

游览路线不仅是串联各节点的交通途径,更是游客与环境的沟通途径。设计针对普通公众、水土保持专业人士及研学团体等不同受众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分别组织相应游览路线,有序连接各展示节点,使参观者在感受三峡枢纽工程壮美景色的同时,有重点、有节奏、有延伸地参与到园区的宣传展示环节中。同时,考虑到园区各地块相对分散,游览路线长,地块功能叠加,传统宣传及标识设施无法完全满足功能需求,设计提出线上导览与线下宣传标识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系统借助微信平台进行设计开发,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定个性化参观路线,或接受系统实时推送的最佳游览路线,园区还可借助后台反馈数据及时了解人流动态,实现智能化管理。系统重点强化了科普互动及环境解说功能,将园区内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景观点、措施点、知识点在电子地图上一一定位标识,点击即可获得详细的介绍及影像资料,有效地提升了园区相关科普教育信息获取的便捷度。

3.2.7 科普宣传融入互动游戏,实现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平衡

长江流域分布着众多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与鱼类,三峡枢纽工程的建设对区域植物与鱼类的影响也是社会公众较为关心的问题。设计依托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及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的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分别开发了三峡枢纽区植物科普互动APP、长江鱼类科普平台APP,详细介绍了三峡枢纽区在动、植物保护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与取得的卓越成果。系统共包含700余种植物、159种鱼类的详细信息,基本涵盖园区范围内相关品种,特别设计了消落带植物保卫战及长江鱼类水族箱两套互动小游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游客对水库消落带、消落带植物的重要作用,以及长江鱼类保护有更为生动形象的认知。科普互动APP作为园区智能化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地扩展和强化了园区的科普宣传功能,实现了园区科普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平衡。

4 结 论

将环境教育理念融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园区的公众参与度,让游客在游憩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环境知识,更好地发挥园区科技示范、科普宣传等功能。设计应依托区域优质资源,巧于因借,协同配合,传承创新。实践中可以借鉴专类公园的设计思路和手法,从理念引导、科普内容、教育形式、景观环境4个方面入手,明确园区定位,秉承系统性、参与性、可持续性的原则;注重人的感知体验,充分利用环境元素,开展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实现功能性与景观性、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平衡,让参观者切身感受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承载着户外教室与主题公园的双重功能[6],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如何更好地将环境教育理念应用于示范园区设计,突出强化其窗口、纽带作用,还需要更多的项目实践与总结,以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示范园三峡水土保持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水土保持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