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课堂”视角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2021-08-05 14:19舒畅
速读·上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

舒畅

◆摘  要:青年大学生是国家人才重要来源,青年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通过梳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脉络,探讨“两个课堂”贯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借鉴,为后来研究提供一定启发。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两个课堂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存在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受挫、就业压力等问题的高校学生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各界关注,严峻的形势也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如何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充满了紧迫性。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以消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

当前,但我国很多高校仍存在着明显的重专业轻素质、重思想轻人格、重德育轻心理等现象,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还是会将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不积极”、“行动不积极”等方面的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片面的当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来开展,忽视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技能的需求。而且,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绝大多数的教育模式依旧是以消极心理学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通过课堂对所有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侧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知识的普及,并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关注,进行诊断和干预,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此类与危机识别相关的消极心理取向的教育确实有着很大的意义,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关注自己和周围人是否存在心理或精神问题,起到尽早识别、及时干预的作用。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危机预防和识别,消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仅仅起到了“看到火光及时熄灭”的作用,对于绝多数大学生而言,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片面的。以消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反感和排斥,产生“我又没有心理问题,我为什么要学”诸如此类的想法,影响学习动力。

(二)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参与不足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辅以讨论法、活动法,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师生互动不多且不深入。以消极心理学为导向的教育讲授的内容多以知识型内容为主,虽然有将识别、应对方法教授于学生,但鲜少让学生亲身实践和应用,这样容易使学生对习得的知识缺乏感悟,故学生也难以在习得后产生积极体验。相应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考核和评估主要是以问卷、考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来开展,旨在对学生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测查,而这些形式并不能有效地反馈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二、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是以积极角度关注心理状况的心理学分支,致力于发掘个体的潜能与积极品质,从而促使个体找到达到心理健康水平、获得生活幸福体验的方法与途径。积极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包含了积极人格特质、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社会环境三个方面。首先,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拥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体能够更加乐观地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能够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戰。积极心理学假设每个个体都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自我适应的特征,因此积极的人格特质不仅由先天的气质性特质决定,同时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塑造,发展出积极的人格特质。其次,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个体能够长期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的必要因素。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并关注能让自己感到幸福、满足的事物,是获取积极情绪体验的关键。最后,积极心理学还将研究视角转向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当中,并注重积极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积极的社会环境是指具有支持性的环境,在积极的社会环境中,个体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自己的观点是可以被接纳的等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在这样积极的社会环境下,个体才能更好地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树立更开阔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养成是一个系统的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性”,把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两个课堂”视角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一)改善第一课堂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建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教学主题学生自主选择。调查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兴趣方向,满足学生最迫切的心理需要,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课堂的参与度。2.课堂氛围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要突破一般专业课堂僵硬的形式。首先,注重课堂氛围的构建。只有在安全、自由、愉悦的心理氛围中,学生们才能畅所欲言、积极参与,才能收获到真正体验与感悟。再次是要注意物理空间设置。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保证空间的灵活变化性,这样更能提升人际交流效果以及活动的实际感受。3.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平等交流互动关系,这种平等交流的关系能够让学生的参与更加主动积极。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老师在讲授知识后,学生可以对于各种概念和理论的本质进行能动的把握,然后内化形成自己的品格,并通过实践活动外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多的进行体验并感悟,在体验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两个课堂结合 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的一个大教学和大育人的平台,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 ;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于2016年印发《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中,强调了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工作的任务安排。通知明确指出第二课堂建设应该服务于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第二课堂应该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第二课堂凭借着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空开放、参与主动、效果全面等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发挥着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重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吻合,都是致力于为学生塑造积极环境、促进学生人格健康积极发展的。

为了抓好心理育人第二课堂,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心理协会等学生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开展一系列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社团活动。有学者研究表示,丰富的校园社团活动可促进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抗挫折抗压、组织管理等多方面能力提升,可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此同时,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内涵,促使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衔接,推动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活动品牌优化;二是不断拓宽教育空间,着力加强学生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建设,丰富社区的心理育人功能,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到社区的全方位覆盖;三是设立活动和专业“双指导”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院系的学生工作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联合进行指导,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活动,不但有利于学校与院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结,而且能够加强学生骨干指导力量,促进第二课堂的实际育人效果提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极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心理健康、生活幸福、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将高质量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是应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问题新形势,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又一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郭艳敏.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文化产业,2021(09):139-140.

[2]宫黎明.从消极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18).

[3]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09):87-90.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5]宋丹,崔强,陆凯.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6]王承清,崔立中.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浙江教育科学,2013(4):3-5.

[7]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52-55.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