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背黑暗而向光明

2021-08-05 08:33李浩瑄
廉政瞭望 2021年7期
关键词:国际歌张作霖戏院

李浩瑄

在7月1日上映的电影《革命者》中,开滦煤矿的数万名工人点起矿灯、挽起双臂,齐刷刷地在铁轨躺下,进行声势浩大的反帝总同盟罢工。

罢工的领导者李大钊则站在火车上,挥舞巨大的红旗,奋力高呼:“试看三十年后,必是赤旗的天下!”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红旗汇聚成了海洋。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与普通传记片按时间顺序叙事不同,《革命者》打乱了时间顺序,以李大钊被行刑前38小时倒计时为整个剧本的时间线,从8个人的视角侧面讲述李大钊的故事,形成8个不同阶层、不同理念、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物心中的李大钊,以非线性剪辑刻画出伟大革命者的丰满形象。

被观察的主角

38个小时,在人的一生能够占到多大的比重?38个小时,是电影《革命者》给予李大钊最后的时限。

1917年,上海,16岁的少年张学良目睹了李大钊为被俄国人枪杀的无辜报童发声。

1924年,北京,蒋介石和李大钊打赌国共能否合作,蒋介石输了。

1922年,开滦煤矿上,工人们挽起手臂,蓬头垢面却目光坚毅,他们与李大钊一起,正搏一个更好的未来。

……

这是李大钊被行刑前38小时内闪回的画面。李大钊虽然是主角,但他同时处在一个“被观察者”的位置,相应的,还有“观察者”。

这些观察者的社会地位、人生境遇、利益取向都各不相同。他们有少不更事的军阀之子张学良,有胆小怕事的小老百姓徐三,有英姿勃发的青年毛泽东,有志同道合的战友陈独秀,有警惕提防的军人蒋介石,有冒充军医去营救他的庆子,还有相濡以沫的妻子赵纫兰······

通过这些不同的“观察者”,观众可以观察到李大钊是如何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做出自己的选择。

当庆子冒充军医要营救狱中的李大钊时,他予以拒绝,他的理由是“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

当张学良在上海租界看到李大钊为屈死的报童伸冤,他若有所思:上海滩十里洋场真的是人间天堂?

绝大多数的“观察者”,在观察李大钊的同时,也在完成寻找自我存在的过程。他们在李大钊的精神感召之下,开始对个人存在展开探求和重构,他们懂得了,“为天下人谋幸福才是真正的大事”。

于是,徐三从胆小懦弱变得勇敢无畏,张学良从花天酒地变得关心国计民生,青年毛泽东从不知道路在何方到信仰马克思主义。

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的视角,在38个小时的倒序里,在回忆时间的错位里,《革命者》就这样重塑了李大钊的血肉之躯。

浪漫意象铸就“史诗”

《革命者》整部电影都充斥着强烈的浪漫情怀,这是国产主旋律电影里极为少见的。

在张学良的视角中,张学良和张作霖交谈时,张作霖的身前摆放着一座天平,天平的一边是释放李大钊的请愿书,另一边,是各方势力要绞死李大钊的电报。可以看出李大钊的思想获得了部分军阀的认可,这也成了张作霖非要李大钊死的原因之一。

在闪回蒋介石和李大钊的交集时,蒋介石的设定是在戏院里听曲,听的是京剧《天官赐福》。而李大钊被绞死于1927年,此时正值“白色恐怖”时期,反讽意味十足。

戏院里,蒋介石听着歌功颂德的《天官赐福》,接下戏子递给他的玉玺;戏院外,正在进行着残酷的“屠杀”。机枪声和戏曲声此起彼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肃杀的气氛。

在配樂上,《革命者》将《国际歌》作为了主要选择,光是含歌词的版本就有至少三版,随着剧情变化还有不同变奏版的《国际歌》曲调。在回忆起陈独秀时,李大钊还特意在《国际歌》的主旋律外哼了一段《友谊地久天长》,增添了不少浪漫气质,人物塑造也更加鲜活。

“这是我入行以来最忐忑的一次,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自信了。我认为我的人格不足以匹配他,越研究他我越感受到他的伟大。”《革命者》李大钊扮演者张颂文这样说道。

电影中,守常先生在绞刑前,完成自述书后,整理衣襟,坐在光影里的定格,令人动容。此时他仿佛和在红旗下高喊的身影重叠,“为了你们能走向光明、拥抱光明,我愿意去直面黑暗!”

猜你喜欢
国际歌张作霖戏院
观电视剧《觉醒年代》有感
唱《国际歌》起始于中共三大
像素下的微观世界——MCL数码港戏院
张作霖:成大业,靠演技
东北军阀有温情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国际歌》汉译研究现状分析
张作霖巧骗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