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以“红”为名,以“红”为魂

2021-08-05 08:33康琴
廉政瞭望 2021年7期
关键词:七里坪黄安红安县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新中国成立之际,董必武已63岁。1949年10月1日,他站在毛泽东身边,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董必武的出生地黄安,就是后来著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

这个位于湖北与河南交界处的县,从前名为黄安,因为走出了223位将军,超过14万名红军牺牲,因此改名为红安。红,是红军的红。

红安的传奇,要从1927年说起。

“红军”自此诞生

1927年11月13日夜,一声枪响刺破鄂豫两省交界处宁静的夜空。

随即,火光四起,“冲啊!”“杀啊!”的呐喊声响彻云霄。数以万计的农民起义军从四面八方涌向黄安城,架云梯、攀城墙、撞城门。一夜激战,黎明之际,鲜艳的革命红旗第一次插上黄安城头,迎着旭日招展。

在湖北省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里,借助光电技术,黄麻起义、攻占黄安城的历史场景被生动还原在参观者眼前。

“湖北黄安、麻城三万余农民起义军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黄麻纪念园管理处党委书记高虹介绍道,“八七会议”后,中共湖北省委制定了秋收起义计划,并迅速传达到鄂东的黄安、麻城等县。1927年9月下旬,黄安、麻城两县党组织率领农民自卫军和数千群众进行“九月暴动”,肃清了两县北部七里、紫云等地的反动势力,为更大规模的起义行动准备了条件。

“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农民武装起义,也是党在大别山区领导的首次成功的武装农民起义,被毛泽东誉为‘湖北的秋收起义。”高虹称。

起义军攻下县城后,大街小巷贴满红色标语、对联。其中,黄安县著名书法家、清末秀才吴兰陔所写的对联,张贴于新建立的工农民主政权——黄安县农民政府门口,最为人们称道:痛恨绿林,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对联中有10个表示颜色的词,唯独用红色象征革命部队农民自卫军。”高虹称,对联中将起义军称为“红军”,这是目前所知最早将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称为“红军”的民间版本。从此,“红军”的称号开始使用。

据《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红安县历史(第1卷)》记载:党史界有专家认为,中国“红军”之称谓有两个出处,一是国外,源于苏联;一是国内,便出自湖北红安。

“八七会议”后,全国各地的起义烽火燎原。至1929年,全国12个省、约150个县发生约200次起义。而黄麻起义是“发生在湖北省的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坚持时间最长的起义”。在《黄麻起义全记录》一书的序言中,知名党史专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作了如是评价。

“将军县”的传奇

“红军”故里,处处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从武汉到红安,高铁只需29分钟。还未出站,站台上“将军故里,传奇红安”的标语已将人带入了历史氛围。

当地人尽皆知的《黄安谣》,诉说着那段红色传奇: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在红安县城东北,红安一中隔壁,便是全国最大的革命纪念园——黄麻纪念园。穿过绿瓦红檐的高大牌坊步入纪念园,沿着松柏苍翠的长廊,迎面是一座巍然耸立的纪念碑——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体四面镌刻着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等的题词,碑体左右两侧分别嵌有再现黄麻起义和苏区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浮雕。纪念碑两旁分别矗立着高举铜锣身背大刀的农民、高擎钢枪奋勇向前的红军战士的雕像,象征着根据地军民坚持武装斗争。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旁,有一面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黑色花岗岩体长60米、高5.4米,5.4米寓意五四青年节,园区讲解员王佳萍介绍道,这些牺牲者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

纪念墙上方,镌刻着一个巨大的数字:140000。“这代表革命时期牺牲的14万英雄的红安儿女。”在这个数字下方,雕刻了22552名烈士的名字。“为什么只有22552名?”记者问道。虽然无数次提起,王佳萍还是顿了一下才回答:“因为这14万烈士中,只有22552名登记在册,留下了姓名。其余都是无名烈士,甚至遗体都没有找到。”从名字看,他们很多来自同一个家族同一个辈分,有的甚至全家阵亡。

“其实我最不愿意讲的就是这个展厅。”来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烈士纪念馆时,王佳萍突然语气低沉地告诉记者。原来,她也是红安本地人,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这个馆里展陈着在起义和革命根据地斗争中牺牲的263位烈士的生平事迹,作为在纪念园工作6年的讲解员,她对每一位的事迹都了然于胸。“你看,他们的遗容都那么年轻,眼中有光……”

曾有人问纪念馆讲解员,黄麻起义的领导人中为何没有出一位开国将军?答案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早已牺牲了……

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在保卫县城的战斗中,六出城门掩护战友突围,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1岁;副总指挥吴光浩,后奉命赴河南商城领导起义时遭遇伏击牺牲,年仅23岁;主要领导人之一吳焕先,后率红二十五军长征,在甘肃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年仅28岁……

纪念馆中,两名年龄最小的女烈士的事迹最令人揪心。黄安县紫云区一乡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兼乡团委书记肖国清,1933年9月不幸被捕。在经历了敌人火钳烙、拔光头发等酷刑后,她依然宁死不屈,被活埋于箭厂河西侧的山洼里,牺牲时年仅16岁。另一名女烈士林清芝,牺牲时只有15岁。王佳萍说:“每次讲到这里,都有参观者落泪,而我也需要缓一缓自己的情绪。”

记者发现,在展厅里,一些烈士的头像用一颗红星与一团映山红来代替。王佳萍解释,这是因为,他们直到牺牲,都没有拍过一张照片。在烈士纪念馆尾厅的一面墙上,漫山映山红托起了党旗和国旗。

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安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领导人,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位共和国将军,61位正式授衔将军,其中上将8名、中将10名、少将43名,红安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徐向前元帥曾为报告文学《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亲笔题写篇名,以纪念在红安战斗和生活过的革命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以“红”命名褒奖,改黄安为红安。

星火赓续

从红安县城往北开车半个小时,便到达与河南新县陈店乡接壤的七里坪镇。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攻城主力的出发地,也是后来建立的鄂豫皖苏区的中心。镇上的长胜街保留着大量革命旧址。

灰瓦砖墙、檐角飞翘、石板铺路,徽派建筑的长胜街,游客如织。七里坪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王宁称,从街口到街尾只有400米长,却有7个“国宝”单位: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七里坪工会旧址、鄂豫皖苏维埃银行、苏维埃合作饭堂、鄂豫皖中西药局等重要革命遗址……

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内的“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

七里坪镇熊家咀村村民程儒继,是革命烈士程昭续之孙。

“这是爷爷参加黄麻起义使用的武器。”程儒继从家里拿出一把珍藏的大刀。刀身早已锈迹斑斑,但革命精神的光辉却未被时间锈蚀。

1927年9月,黄安县委发动“九月暴动”,第一次向农民提出党的土地革命口号,这是黄麻起义的序幕。时任县委委员程昭续等人,带领程璞畈一带300余名农民首举义旗。

在黄麻起义一年多后的一次战斗中,程昭续不幸受伤被捕。敌人用刺刀顶住他的脖子问:“你要脑袋,还是要共产党?”程昭续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老子要的当然是共产党!共产党万岁!”随后,英勇就义。

“党的初创时期,董必武等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校。徐希烈、王秀松、戴季伦等一批进步学生,投入党的怀抱,将革命火种播撒到黄安、麻城两县。”董必武纪念馆馆长夏红梅介绍。

史料记载,当时,黄麻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到1927年春,仅黄安10个区、210个乡的农民协会会员就达5.6万余人。当年10月,根据省委指示,黄麻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成立。

七里坪镇。康琴/摄

“黄麻起义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任何正规军队参加,参加者都是农民,叫做‘揭竿而起。”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戴季英于1984年12月撰写《黄麻起义前后》,文中写道,当时动员起来的群众约20万,配合自卫军攻城的武装群众约2万,实际黄麻两县当时所有的人都动员起来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出动了。

七里坪文物管理处负责人梁国熙介绍,当年,广大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涌现出了许多妻送夫、母送子的动人场面。紫云区妇女张桂英劝新婚3天的丈夫报名参加红军,一时被传为佳话,在檀树岗招兵站就悬挂着“世人要学张桂英,她劝丈夫当红军”的巨幅标语,仅一天就招收800余人。

“她们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上战场。”兰桂珍、徐正修等革命母亲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参观者。

出生于红安县七里坪镇观音阁村的秦光远,当年带领55名村民参加革命,最终只有他一人见证了共和国的诞生,成为开国将军。这55名烈士,平均年龄26岁,年纪最小的仅14岁。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为什么当年红安人舍家拼命也要拥护共产党?红安县档案馆馆长辛向阳引述了潘忠汝在1927年11月18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立大会上讲的一段话:“我们不仅打下一个黄安县,我们还要打遍大别山,打遍全中国,打出我们的大路,打出我们的江山。”

黄麻起义胜利占领黄安城后,建立了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了鄂豫皖边区第一支革命军队——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最初来源和建军起点,并先后孕育出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两支红军主力部队。

坚守县城21天后,起义队伍突破国民党军的重兵围攻,进行游击战争,开辟革命根据地。

1930年6月,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政府所在地,就在七里坪。统一后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总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红军主力部队4.5万余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区。

“滚滚长江水,巍巍大别山;哺一代英才,育虎胆将军;破家干革命,毁身纾国难。”百年来,这片热土上的红色往事世代相传,早已成为红安的精魂,红色传统得以赓续。红安县教育局副局长余继忠介绍,当地政府也一直重视红色文化。“今年,我们利用建党百年契机,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会讲一个红色故事。”

而早在2005年,当地就组建了“小小红色讲解员”队伍,他们头戴小红帽、身着红衣衫、肩扛红队旗,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长胜街等红色景点,为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讲解红色革命历史。

红安将军城小学六年级学生彭越就是其中一员。“我从三年级就加入了‘小小红色讲解员队伍,熟知李先念、秦基伟等革命先辈的故事,周末会到景点为游客讲解。”他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安的历史。

猜你喜欢
七里坪黄安红安县
饶惠熙
Wave–particle duality relation with a quantum N-path beamsplitter*
自撰联(行书)
长胜街上的美女们
游九寨沟
峨眉半山七里坪 邂逅半山梦幻嘉年华
美国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
红安县狠抓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
健康 快乐 自信——红安县高桥镇中心幼儿园发展纪实
黄安:反台独,不反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