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名物两则

2021-08-05 07:23何伟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米汤琵琶行琴弦

何伟

铁骑银瓶“水浆”迸

民国小说家王度庐的武侠小说《铁骑银瓶》的标题,源于《琵琶行》里的名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如果你不知道《铁骑银瓶》,那么大概听过李安执导并获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吧,《铁骑银瓶》讲述的正是《卧虎藏龙》李慕白、玉娇龙下一代的故事。我们这里不谈电影,也不谈音乐,主要说一说“浆”在中国的转化历程、文化意义。

“银瓶乍破水浆迸”,越是熟悉的诗句越可能带来一点误会,人们往往认为“水浆”就是水。

浆,从水,将省声。许慎《说文》云:“浆,酢浆也。一曰水米汁相将也。”浆,最早的意思是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而不是我们现在常见到的“豆浆”。有关“浆”的成语,最常见的是“箪食壶浆”,如果我们以为这里的“浆”是“豆浆”,那就大错特错了。

豆浆,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代《盐铁论·散不足》中提到“豆饧”,为时人所喜欢。这“豆饧”,就是甜豆浆。

“箪食壶浆”,源于《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诗经·大东》中有“或以其酒,不以其浆”的诗句。这些“浆”,其实都指“米汤”,是蒸饭时的副产品。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江苏苏北农村没有电饭煲的家庭,中午做“干饭”(城市里所说的“米饭”),依然用铁锅蒸饭。锅里多放一些冷水,大米在锅里煮到水沸腾一定时间后,揭开锅盖,把多余的热水舀出一些。中午家中如果不再另外烧菜汤,舀出的具有一定浓度的热水就当做汤喝了,农村称之为“饮汤”(“米汤”)。清朝周长发《赐书堂诗钞·卖浆行》:“云子滑流匙,疗饥起卖早。釜鬵汤沸声,操觚向厨媪。”诗题“浆”,而内容是卖浆媪早晨卖稀粥及煮稀粥,也证明“浆”在清代还可以指“米汤”“稀粥”。别小看这比清水略稠些的米汤,它带着大米天然的淡淡香甜,又不像酒那么容易上头发腻,上自天子下至庶民,谁不爱这个?即使皇家也离不开粥。唐穆宗还把粥作为恩赐给臣属的御品,曾赐给翰林院的白居易一瓯防风粥,诗人“食之口香七日”,不知是皇家的粥更加美味,还是皇帝收买臣心的圣意浓厚。

因此,“箪食壶浆”,指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在热烈迎接解救他们的“王师”时,百姓为犒劳军队,常常在筐里装着干粮,壶里装着浆,以示隆重拥护。这“浆”,不是水,也不是豆浆,而是米汤或稀粥。到了唐代白居易《观刈麦》里,还有“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因为五月是农忙季节,百姓争分夺秒抢收小麦,为节约走路时间,家人挑着饭食提着壶送饭送汤到地里给劳动者吃喝。

还有一种“酒浆”。用五谷粮食加以发酵,略带酸味或酒味,成为“酒浆”;或不发酵,其味甘甜,可能与现在的“米酒”相似。在当时的平民百姓眼里,都属于高级饮品。街市上也有以卖浆为业的人,时代久远,比较笼统,所谓“引车卖浆者流”。

荆楚一带的南方贵族,喜欢用水果榨汁为饮料。江南一带水果比较丰盛,各种水果汁也成为贵族喜爱的饮品。屈原《招魂》有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柘浆”即甘蔗的浆汁(甘蔗汁),相对于“米浆”,甘蔗汁即使现在也算较高级的饮品。当时大概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甘蔗汁。杨万里《诚斋集》里有《梨》诗句“卖浆碎捣琼为汁”,将梨子捣烂成液汁(梨子汁)也可出售,购买者大都是贵族,只有他们才能享受这种奢侈品。这种稠稠的梨浆进一步加工,就是大名鼎鼎的“梨膏糖”。梨膏者,梨浆也。

范成大《吴郡志》载:“(陆襄)母尝卒患,医须三升粟浆,时冬月日暮,求索无所,忽有老父诣门卖浆,量如方剂。”粟是小米,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江南多的是稻米。南宋的疆土主要在淮河以南,那时的粟相当于外来货了,因此在江南比较稀罕。同时代的陆游也写过“童子持棋局,厨人馈粟浆”,“粟浆”即小米汤。正因南方“粟浆”比较少见,所以拿来做待客之用。陆游还写过“吴人那惯粟浆酸,茶碗聊沾舌本乾”,可见粟浆还相当于一种酸味饮料,可能有消食的功能,难怪前文说陆襄为它急得团团转了。

米汤也好,豆浆也罢;榨汁也好,甜酒也罢:它们都是稠稠的浆汁,能给人们最好的回报吧。

“弦”里“弦”外

“弦弦掩抑声声思”,琵琶女借琴弦的悲怆之音,倾诉被抛弃的落魄与无助之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弦,弓弦也。弓弦以丝为之。张于弓。”弦,左“弓”,右“丝”,会其意,原指弓弦,是系在弓背两端能发箭的绳状物。古人佩弦而提醒自己戒性缓,佩韦(兽皮)以警醒自己戒性急。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取字佩弦,即源于此意。弦紧皮软,“弦韦”,后喻性子急缓不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飞将军李广夜间巡视前线,以为有虎偷袭,搭箭而射;天明寻箭,发现石头缝里插着箭镞。不知从何时开始,弓弦,成为将帅身份的象征,成为打仗时身边必备的武器。楚汉军争相持不下,在前线对垒时,项羽不堪对手刘邦轮番数落,气得随手一箭射去,正中刘邦胸口。刘邦痛得弯下腰去,却随机应变,抚摸着脚趾,笑骂项羽箭法太差,才射中了他的大脚趾。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鶯乱飞……抚弦登陴,岂不怆悢?”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美景让人向往,读着故人书信,陈伯之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故国美景,触动了隐藏的心弦。(将军你也是英雄吧,当拿着弓弦登上城墙,望着故国的美景,将军有何感想?)不久,陈伯之率领寿春八千之众投降梁朝。丘迟以故国之思动之以情,以故国之恩晓以大义,化干戈为玉帛,一封《与陈伯之书》胜于千军万马,成为古代攻心劝降的千古奇文。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庄子·秋水》)弦,引申为“琴弦”。身处困境,孔子依然弦歌不辍,儒家一以贯之的礼乐教化让人肃然起敬。“弦歌不辍”与“朝歌夜弦”,看似相近,实则迥然不同。“朝歌夜弦”,即“朝夜歌,朝夜弦”;从东方六国被俘虏而来的王子皇孙,在阿房宫里从早到晚歌唱弹琴,一片歌舞升平的花花世界里,浸透着秦始皇逸乐无度的荒淫。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首《锦瑟》,更像一首无题诗,众说纷纭,歧解纷呈:悼亡诗、自伤诗、咏物诗、政治诗等等,莫衷一是。其实这些都跟锦瑟有关,各种意思兼而有之,由锦瑟追忆自己一生华年。多年以后,面对锦瑟五十弦,李商隐一定会悲叹自己作为孤儿那多舛的命运。他少时就开始“佣书贩舂”,也算是一种“勤工俭学”吧。束发后有幸备受令狐楚的赏识,授学资助。恩主死,为生计转投节度使王茂元做幕僚,娶茂元女。从此背上背叛恩主的骂名,官位卑微,卷入牛李党争,付出沉重代价。每一根琴弦,都隐隐拂过他的情思,这一生所为,是对还是错?“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琴声依依,一弦一声总关情。

“朱弦已为佳人绝”(《登快阁》),黄庭坚借伯牙摔琴谢知音故事,抒发被贬后无以言表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乱世出英雄,朝纲解纽时代,人人都想邀约知音大干一场,但大多成为妄想。“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面对投降派处处掣肘的孤危处境,岳飞满腔的报国热忱无处诉说,惆怅寂寞油然而生。空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理想,最终却以“莫须有”的罪名,饮恨风波亭。

政治黑暗如此,琴音无人识别,那么就像靖节先生一样抛开音律,姑且弹一曲无弦琴吧。不解音律的陶渊明,“而蓄无弦琴一張”(萧统《陶靖节传》),每逢饮酒聚会,都要抚弄一番无弦琴,表达归隐闲适之意。东晋以后,无弦琴,也称“素琴”“陶琴”“琴无弦”等,频繁与不得志者发生联系,注重弦外琴韵,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如果身居陋室而能荣辱不惊、坚守节操,则“何陋之有”?

弹无弦琴,用意不在琴音本身。洪应明《菜根谭》曰:“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之趣?”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一切尽在不言中,犹如灵山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所留下的是智慧的启迪。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也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小说讲述一老一小两盲人带着三弦琴,翻山越岭,说书为生。老盲人为看见光明,用心弹琴,一生弹了50年,盼了50年;最终发现药方是张无字的白纸,才明白师父的告诫:“弹好了就够了。”命在琴弦上,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扯紧弹好就够了。答案虽是虚无,唯独绷紧心弦中的那两点——追求与目标,才能奏响自己的心曲。

世事纷扰,乱花渐欲迷人眼,懂得弦外之音尤为重要。《命若琴弦》也许是人类的一则寓言:“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岁月匆匆,人海茫茫,或许,只要一路拼搏过了,也就够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

猜你喜欢
米汤琵琶行琴弦
吕楠作品
朋友
哈尔滨冰雪之旅
吉林冬季之旅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额头上的琴弦
绿色的琴弦
吴绪经水墨画
谁动了我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