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拯救了欧洲,却被抹黑了35年……

2021-08-05 08:35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19期
关键词:核废料切尔诺贝利核辐射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储存的核废水排入大海。此举引发中国、俄罗斯等多国反对,而同为核大国的美国却对日本的做法表示“支持”,西方媒体更是集体沉默。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美国及西方国家多年对苏联救灾努力的抹黑。

“我已经老了,生的希望留给年轻的指战员”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几分钟内,切尔诺贝利的事故等级就窜到了最高级!而在爆炸后,熊熊燃烧的火焰远没有熄灭的迹象,核反应也依然继续。如果不马上处理,辐射尘和放射能波及全欧洲的空气和水源,后果不堪设想。

接到火警电话后,首批消防员6分钟内就赶到事故现场。意识到有辐射存在后,一些消防队员托人让核电站附近的普里皮亚季城内的家人做好关闭门窗等措施,随即又返回火场,继续投入到灭火的抢险当中。

凌晨4时,火势被成功控制,6时许,明火被扑灭。直到早上7时,上级下达撤离命令,部分抢险人员才离开现场。最初受伤的28名抢险人员,其中多数是消防人员,因吸收远超人体承受的巨量辐射,在随后的一个月内全部牺牲。

明火虽然扑灭了,但4号反应堆内的核燃料就有约180至190吨,而爆炸已将其中8吨直接抛向空中,随后高空气流将其扩散至欧洲全境,甚至全球。为了控制污染物扩散,苏联空军接过了消防员的担子。他们要以人力从空中投放80公斤重的沙袋以及铅块、6000吨的硼砂和混凝土,以封闭裸露在外的堆芯。

与美剧《切尔诺贝利》以及其他西方纪录片将参与救援的苏联军队形容为“不懂真相的可怜虫”恰恰相反,作为一支长期以来为核打击环境下的世界大战进行准备的军队,苏军飞行员们在出发前就已经知道,这次任务要面对无形的、致死的辐射,这比他们之前去的任何战场都要危險。

虽然他们身在200公尺的高空,但那里的辐射量至少有1000伦琴(辐射剂量单位),在这里暴露半个小时就足以致命。飞行员们每去一趟,就吸收5到6伦琴。这群苏军军人们轮番上阵,第一天出动110架,第二天出动300架……在整场救援中,他们足足飞了3000趟。

防化部队亦是如此,在测定核辐射程度的行动中,苏联防化兵司令皮卡洛夫上将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疑似严重核辐射污染的地区。他当时说:“我已经老了,也许只有几年寿命了,生的希望留给年轻的指战员!”最终,1986年5月10日,反应堆被炸开的洞口被彻底封住。

“我一点也不后悔!”

为了防止封住的反应堆内堆芯融化,可能烧穿底部进而污染地下水脉,苏联政府决定首先抽走反应堆底部具有放射性的废水。为此,需要熟悉核电站布局的电站工作人员去打开水池阀门,但那里已经被充满放射性的水所淹没。最终,三位工程师挺身而出成为志愿者,并成功打开阀门排出积水。

与此同时,先后有1万名矿工响应苏联政府的召集,挖掘地下冷却通道。他们忍受缺氧、高温以及远高出正常值的核辐射,最终挖通了一条通到4号反应堆底部的150米地道。这些矿工中,超过四分之一没有活过40岁。

但在美剧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桥段:一个煤炭工业部部长带着荷枪实弹的士兵,想软硬兼施地骗工人去送死;矿工在挖地道时因觉得温度太高而脱光衣服在辐射里工作。

可实际上,矿工们一直都知道危险,没有光着身子干活,而且一直都在使用最专业的设备来工作。在面对西方记者的采访时,即使终身都受到辐射带来的病痛折磨,他们依然坚定地说:“总得有人去做这件事,不是我们就是别人,我们尽了自己的责任,我一点也不后悔!”

“我们不上,难道让人民上吗?”

就在飞行员灭火时,屋顶的核废料也在不断扩散。在上面停留40秒,就等于吸入了一生所能承受的最大辐射剂量。假如它们全部挥发,就会产生巨量的放射尘,扩散至整个欧洲。

一开始,苏联动用了各类机器人来处理核废料,然而它们在强辐射里只撑了几分钟就全部报废了。没办法,只有靠人上了。

负责清理的塔拉克诺夫将军在对部队做最后的动员时说:“每人上去铲两下就下来,不要超过40秒!我和政委先上去,然后是共产党员,其他同志在后面跟着,注意安全。为了苏维埃祖国!”随后,将军和战士们披上铅皮当防护,扛着铁铲,飞奔到屋顶,挖走一部分废料,后面的人再不断接替……

在屋顶工作时,他们每个人都感到眼睛刺痛、嘴里发苦。但他们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把几吨重的核废料迅速挖走!对此,他们回答道:“我们不上,难道让人民上吗?”事后统计发现,他们寿命平均减少了10年,28人在当年去世。

据乌克兰官方数字显示,来自苏联各地的20万人参与了灾后头10年的减灾清理工作,他们用血汗、健康甚至生命,大大降低了事故中心点向外30公里范围禁区的污染程度。没有这些勇士,整个欧洲也许都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据“共青团中央”)

猜你喜欢
核废料切尔诺贝利核辐射
核废料该处理了
“禁区”留念
“鬼城”火了
核废料的“10万年封印”
核电站电气贯穿件安装工艺及常见问题分析
一个人的切尔诺贝利
核辐射探测仪器和技术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