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2021-08-06 18:52陈敦山胡笑洁
西部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陈敦山 胡笑洁

摘要:挖掘抗疫精神的核心要义,探究抗疫精神和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耦合,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校园网络舆论、社会实践等维度创新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精神,使高校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抗疫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9-0099-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个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并多次勉励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简称“抗疫精神”)所蕴含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2]的时代精神,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资源、活资源。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能很好地增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抗疫精神的核心要义

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与共抗击疫情所展现出的时代精神——抗疫精神,具有丰富的核心要义,即: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一)生命至上

生命至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的体现。在整个疫情期间,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作为疫情爆发重灾区的武汉以及整个湖北省,在被发现新冠病毒爆发之后,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沉着应对,组织调派全国医护人员紧急支援湖北省16个市州及县级市,将抗疫医疗设备、人员、物资等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湖北,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新冠病毒的扩散,稳定住了全国的医疗体系,确保人民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二)举国同心

举国同心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这种“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在抗疫过程中凝聚了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为抗疫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新冠肺炎病毒的蔓延和死亡人数的增加,时间成为阻绝病毒传染的关键。从广大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到普通志愿者,每一位防控疫情传播的工作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争分夺秒于病人的救治、夜以继日于疫苗的研发、不分昼夜于挨家挨户的排查。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仅花费十天左右时间建成,16个方舱医院投入使用收治患者,都印证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速度”和不畏风险同困难斗争的“中国力量”。正是我们秉持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使得全国军民上下一心战胜疫情,彰显出令世人动容的中国力量。

(三)舍生忘死

舍生忘死是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为顾全大局,武汉城内1100万民众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国人民心系武汉,集中各省市自治区一线医护人员驰援疫情爆发地武汉及湖北其他地区。各地区医护人员始终坚守职业道德、行业准则,坚守在疫情第一线,其中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有的更是签订了“生死状”,以“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气概,奔赴最危险的战“疫”第一线。广大社会志愿者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线,积极承担起筹集和运送各种急缺医疗物资到疫情重灾区的工作。正是因为全国人民的勇担责任和舍生忘死,才塑造了灾情下的时代新精神——抗疫精神。

(四)尊重科学

尊重科学是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新冠肺炎病毒爆发之际,实事求是就是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公众与病毒抗争,相关领域医学专家引领全国人民使用科学正确的方法防疫抗疫尤为重要。疫情面前,对病毒来源、走势的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是有效抗疫的关键,专业的学科人才和科学系统的方法及战略无疑是这场战斗的中坚力量和强大后盾。从疫苗研发初期的方案制定到取得突破性成果,顺利进入动物、人体临床接种测试期,每个阶段都经历了科学、完整、系统的安全测评。此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也为防疫战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正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科学抗疫,人民正常生活秩序得到维护,在交通运输、国际交往方面实现防而不乱、控而不停,市场波动变化之后迅速稳定,社会整体环境并未受到太过严重的影响。

(五)命运与共

命运与共是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別峰会上指出:“当前,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3]。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传播,严重危害世界人民的生命,成为需要全球共同抵御的威胁,中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全力投入抗疫国际合作。在发现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第一时间向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发布了相关信息,并且在抗疫过程中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发展信息,为全球疫情防控争取时间,贡献宝贵经验,用科学实际的病毒应对方案为全球抗疫提供了防疫模板。

二、弘扬抗疫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耦合

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核心要义的抗疫精神,为全国打赢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总体战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角度的集中表达。在高校,弘扬抗疫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内在的耦合性。

(一)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核

抗疫精神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精神文明成果,而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社会意识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抗疫精神的思想内核,二者在价值理念、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上是一致的,都是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发展了中华文明中优秀的文化内容。抗疫精神在汲取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之后,呈现出全体中国人民奋力抗争、八方驰援、协力协同、共克时艰的优秀品质和对先进价值观的执着追求。当下抗疫精神作为特殊时期中华精神文明成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导向一致,共同致力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为实现中国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提供更有生命力更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产物,两者具有共同的思想内核。

(二)抗疫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4]。抗疫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全民抗疫新特点、新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勇于进取、敢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精神动力,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逐渐凝练、发展、成熟起来的思想理论,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内涵更加丰富。抗疫精神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下孕育和诞生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体现。

(三)弘扬抗疫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诞生于特殊时期的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段时期内的特殊反映,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最高体现,突出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等精神内核。弘扬抗疫精神将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坚持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思想意识,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坚持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于高校来说,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事求是为行为准则和实际行动参与到抗疫斗争中去,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抗疫精神中彰显出来的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能够激励大学生形成热爱祖国、坚忍不拔、乐于助人、奋发向上的思想品德,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大学生中弘扬抗疫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基于全国抗疫的特殊现实实践而产生的抗疫精神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造了契机,对于如何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渗透抗疫精神的价值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教学教研等方式创新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子的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结合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先进典型、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理解抗疫精神的价值理念。以抗疫精神蕴含的“生命至上”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以“举国同心”对大学生进行大局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舍生忘死”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以“尊重科学”对大学生进行行为准则教育;以“命运与共”对大学生进行家国天下教育。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抗疫精神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内含抗疫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入大学生的价值理念。

(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抗疫精神的渲染作用

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潜移默化教育影响作用。在校园内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对于传递相关的精神文化具有积极意义,成为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抗疫精神。可视、可感、可触的直观视角是校园文化物质层面建设的主要特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客观实在的物质内容。为此,要把抗疫精神融入到校园的走廊、图书馆、食堂、宿舍、校园展板、报栏、橱窗、公告栏等校园文化设施中。例如,利用校园展板、报栏、橱窗、公告栏等张贴或滚动播放体现抗疫精神的音像资料、文化作品。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抗疫精神。一方面,高校将抗疫精神融入到校风、校纪建设中,抓典型、塑偶像,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鼓励、引导并支持大学生开展一系列弘扬抗疫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宣传抗疫精神为契机,开展主题征文、主题晚会、主题观影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以校园网络舆论为导向,大力弘扬抗疫精神的正能量

引领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传导正能量,是在高校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因此,融入抗疫精神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积极主动运用网络载体,应用社交软件等新媒体平台,主动占领网络宣传和舆论高地。例如,通过微博、微信、QQ、抖音等校园网络平台,拓宽弘扬抗疫精神的宣传渠道;开展抗疫精神线上讨论活动、开设抗疫精神主题教育慕课、建立抗疫精神特色文化主题网站,以文字、图片、短视频、表情包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直观有趣、通俗易懂地来传播抗疫精神,进一步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之情、助其实现报国之志。与此同时,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抗疫精神,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注意屏蔽删除网络虚拟空间中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言论,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舆论引导。

(四)以社会实践为途径,深入践行抗疫精神的高尚品质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仅要学习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更要自觉形成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正确行为。因此,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高校要在做好抗疫精神教育引导的同时,也要积极促进抗疫精神落实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外化于行激励大学生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真正实现抗疫精神“入脑入心”。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用抗疫精神激发其勤奋学习的热情,將抗疫精神转化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大学生自觉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优势,积极投身于国家需要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志愿者队伍中,在与抗疫相关的社会实践中传承抗疫精神,践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高尚品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产生活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1).

[3] 习近平.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27(1).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7-48.

作者简介:陈敦山(1971—),男,汉族,陕西山阳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胡笑洁(1993—),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单位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