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昔非书法及其职业背景分析

2021-08-06 20:19胡海德
牡丹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字幕书法作品

周昔非是吉林省知名书法家,1928年8月生于长春,1948年就读于私立长春文法学院中文系,1950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字幕美术师,于2009年4月11日逝世。

周昔非的书法艺术活动主要在长春完成,对长春书法界影响深远。周昔非一生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70岁时才在长春举办书法作品展览,一生仅有一部书法集出版。

纵观周昔非的书法创作历程,其书法风格至少有三次大的转变,其勇猛精进、锐意创新的精神体现了一位书法艺术家的胆魄。本文梳理了周昔非在各个阶段的书法创作,对其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做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并试图探求其书法创作的基础与背景,一窥他在书法创作求新求变中做出的取舍。同时,本文也比较注重周昔非的职业背景,即电影字幕师这一职业对其书法创作的影响。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崇古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对经典书法作品的临摹与继承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书法的创新施以近乎苛刻的考察。

对经典书法作品的学习与继承是书法家创作的基础,这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是不多见的。即使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也会对经典书法作品进行持续临摹。周昔非在继承传统书法写作技巧的同时,走出了创新之路。

另外,周昔非的职业背景也引起了书法史研究者的重视。周昔非的主要职业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字幕师。字幕师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中是前所未有的,他们的书学功底相当深厚,体现了很强的职业性,同时,他们又能适应电影字幕的需要,根据每一部电影不同的美学风格调整自己的书法面貌,体现了多样性。这些书法家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这一职业,又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这一职业。

字幕师这一职业背景对书法家的创作路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正确评价字幕师书法家,这些是中国当代书法史研究的重要一环,而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

一、周昔非的书法代表作分析

(一)《读书笔记之一》

《读书笔记之一》(见图1)创作于1960年。从这篇作品能看出周昔非书法的工整与俊秀、结体娴熟、章法稳健。

苏轼曰:“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这篇读书笔记属于小字,是小楷笔法,用笔丰富而自如,体现出较强的控制力。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二王”帖学的临习才能达到用笔娴熟的程度。

周昔非书法的结体有其特点,例如,包围结构内部小横的处理,常变为点或点的变体,增加了灵动的感觉。但此时周昔非的用笔还显得比较稚嫩,伤于纤细,笔画起伏较小,尚未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读书笔记之二》

《读书笔记之二》(见图2)创作于1967年。与《读书笔记之一》相比,这篇显得更为从容,字体也由楷书变为行书。此篇笔法极为娴熟,并且加强了笔画的轻重对比,可以看出周昔非在用笔上更加自信。

《读书笔记之二》的整体风格很像晚明的黄道周。薛永年认为周昔非书法有三次大的转变,第一次就是从主流帖学转向晚明的非主流帖学,而晚明非主流帖学的代表人物正是黄道周与倪元璐。

《读书笔记之二》的结体有很强的朴拙之气,有些笔画极度收敛,尤其是斜向笔画,几乎都裹在里面。这与周昔非后期书法笔画开张、肆意伸展的取向具有天壤之别。这一时期似乎是周昔非书法创作的蓄势阶段。

(三)《意临王羲之<姨母帖>》

《意临王羲之<姨母帖>》(见图3)的创作年代不详。《姨母帖》是王羲之的早期代表作,也是帖学临习者非常重视的经典。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方式,可分为实临与意临:实临致力于临摹的准确性;意临则在实临基础上加以创造与发挥。《姨母帖》原作共6行,42字,本文选取局部的几个字做概括分析。由于《姨母帖》是王羲之的早期作品,没有充分体现妍美风格,而是体现出隶书的生拙感觉,但用笔是饱满、滋润、流畅的,较充分地利用了毛笔笔尖的特性。

周昔非的作品与王羲之的原作有比较明显的区别。首先,用笔上,“飞白”明显,如“姨”字的撇、“痛”字的长横、“不”字的撇,以及“奈”的横。这在王羲之的原作中是基本看不到的。“飞白”在周昔非后来的书法作品中是一种标志性特征。

“飞白”并非周昔非原创,只要书写时不及时沾墨或书写速度较快,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枯笔。但将“飞白”的“枯”與传统帖学的“润”上升为书法表现中一对基本矛盾,应该是比较近的事。在此之前,书法中的基本矛盾主要是方与圆、粗与细、收与放、直与曲、中锋与侧锋等。

“枯”与“润”作为书法表现中一对基本矛盾之所以出现比较晚,是因为“枯”笔不易把握,有非常强的随机性。要熟练掌握这种具有很强随机性的表现手段,书法家需要具备娴熟的掌控能力以及对书法审美的充分自信。

另外,“飞白”不但能体现“枯”,也同时暗示书写的速度较快,可以称为“疾”。疾与缓又构成了一对基本矛盾。

从《意临王羲之<姨母帖>》中还能看出周昔非书法的另一个特点——倚侧。例如,“不”“自”二字与原作相比,重心变化很大。原作中,“不”字的竖画基本位于中轴线附近,而周昔非的“不”字明显左移,之所以还给人相对平衡的感觉,全靠末点将重心拉回。“自”字的外框则更显得扭曲,几乎连最后一个横都看不到了。这种倚侧的处理或许就是这一时期周昔非想要的效果。

(四)《苏轼记游二则》

《苏轼记游二则》(见图4)没有标明创作时间,但根据周昔非弟子刘彦湖的长跋可知,这是为画家袁武写的,并推测作于20世纪80年代。刘彦湖回忆,当时周昔非正致力于碑学和“三郑二爨”(北魏书法家郑道昭的《郑文公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作品,以及刻于东晋的《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他认为这幅作品风格介于魏碑晋帖之间,想象当时对客挥毫的场景,创作者和欣赏者应该都很惬意,以至于这种感受能通过作品传达给后来的欣赏者。

周昔非的书法集里,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很少,但从此篇能看出这一时期周昔非的主要精力是碑学的临习,以及将碑融于帖。碑帖融合可以说是书法领域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一情况,周昔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五)《杜甫诗联》

《杜甫诗联》(见图5)创作于1990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第二句。与前两幅书法作品不同,《杜甫诗联》展现了周昔非的书法风格。这一年,周昔非刚从长春电影制片厂退休,在长春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声望,此时的心态更加从容自信。

图4 苏轼记游二则(局部)

《杜甫诗联》的用笔既体现了帖的筋骨内含,又展现了碑的清新质朴。结体开张飞扬,例如,“庾”字和“府”字的长撇,几乎是半圆的形态。“逸”的走之底与“新”的右半部分向外拉伸,横画上扬得厉害,竖画也呈现明显的弧形。

总体而言,结体上,通过拉伸、上扬和化直为曲,每个字都充满了张力,这是“紧”,是造险;用笔上,通过飞白、波荡,给人以松透自然之感,这是“松”,是化险。一紧一松,先造险又化险,形成了艺术上的突出表现力。周昔非经过不断探索、完善,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书法特点。

(六)《临〈郑文公下碑〉二十四联屏》

《临〈郑文公下碑〉二十四联屏》(见图6)创作于1994年。书法集里收录了多篇1994年的作品,说明这一年是周昔非书法创作的高峰期。《郑文公下碑》是魏碑大字名品。周昔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三郑二爨”的研究,《郑文公下碑》是郑道昭的代表作,属于“三郑”之一。按此推算,周昔非临习这幅书写作品时,至少已有10年的临习积累。

周昔非的临作与原作《郑文公下碑》有明显的区别。原作字体端正,用笔变化不大,比较含蓄。周昔非的临作则倚侧明显,尤其是上横,两端上扬明显,这其实是“二爨”的典型特征。

《郑文公下碑》是摩崖石刻,字形偏大,大字变化多端。周昔非在临作中加入了自己的风貌,并且加入了“二爨”的味道,好像在尝试不同的风格组合。

二、周昔非的职业身份与书法风格的关系

周昔非是不拘小节的,一些与他相处过的人常用“粗头乱服”来形容他。

20世纪60年代,周昔非结识长春文化界的重要知识分子,曾经参加过张伯驹、于省吾、罗继祖等组织的“春游社”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古代的文人雅集。但周昔非的学历背景和本职工作与这些声名显赫的知识分子有明显的差距。

近代以来,科举废除,文人阶层转换为知识分子,书法不再是知识分子的基本技能,转而以便捷的硬笔作为书写工具。20世纪,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出现了电影字幕师兼书法家群体,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到了21世纪,中国电影产业发生巨大变革,诸多国营电影制片厂倒闭,电影字幕师的工作逐渐被字体设计等其他职业所代替。所以,电影字幕师这一职业在历史上是相当独特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书法家群体是怎样自我定位的,他们的书写有什么特点,是受惠于还是受限于这一特殊职业,对后世书法造成了多大的影响,这是中国当代书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生的不同阶段,周昔非对这些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或许,周昔非完全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他只是憑着天性或天赋选择了“粗头乱服”一般的书法风格。

关于周昔非的资料非常有限,他平生出版的作品集仅有一册书法集和一册篆刻集。他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字幕资料也较少。完整、全面的字幕资料不但有助于准确分析周昔非的书法风格与创造性,也有益于开展中国电影字幕书法的研究。但是很遗憾,目前这方面的公开资料几乎是零。

三、结语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会甘于重复自己,总是不断给自己找困难,路越难走,感受越深,领悟就越多。在书法家能够选择的很多条道路中,周昔非选择了最难的一条。画家袁武回忆,周昔非总是谦虚地说:“现在还不行,我要突破……等我把一些问题弄明白,我的书法才能看。”周昔非在晚年病重期间,感慨人生悲凉,曾动情地流泪,对弟子们说:“近来,我对草书有了新的理解,老天爷要是再多给我几年时间,让我把它写出来,可能更好些。”周昔非创作的书法作品,连同他选择的道路,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勇气一定会激励更多的书法创作者。

(长春工程学院建设学院)

作者简介:胡海德(1982-),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文化。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字幕书法作品
Word和Excel联手字幕添加更高效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书法作品选登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我行我秀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书法作品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