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环芳烃危害性的环境监测侧重点调查研究

2021-08-07 04:46李雪君
绿色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芳烃水体大气

李雪君

(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1 引言

煤焦油工人容易患一种职业病--皮肤癌,早有人对此研究[1]。在1915年,日本有人做了一个实验:长期给动物涂抹煤焦油。结果表明:这些动物很多患上癌症肿瘤。人们由此加强了煤焦油中的致癌物的研究,后来分离得到苯并(a)芘。因对多环芳烃危害的认识日益加深,世界各国都将其作为环境重点污染物进行监测和防控。

2 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20世纪80年代初,环境优先污染物在国外受到关注。为了保护环境,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危及到人类和相关生物的健康,欧洲共同体和美国环保局先后在1975年和1976年,发布了环境污染物名单,其中有机化合物占绝大多数。出现在名单中的多种多环芳烃,在总数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1986年,日本环保部门公布了189种高检出率的污染物。

90年代以来,我国对环境污染危害的研究逐步深入,在环境监测方面根据我国的情况发布了黑名单。在这个黑名单中,归于有机化合物的有58种,属于多环芳烃的有7种为重点监测对象。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多环芳烃有200多种,并非全部都对人体有害。而其中一部分PAH危害性很强,具有致癌性或助癌性,或者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转化成有害物质,如苯并(a)芘,苯并(a)蒽等。环境中有害的多环芳烃积累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健康,对其进行重点监测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表1列举了16种常见多环芳烃,列入“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单”的有5种,用*表示。

表1 常见16种多环芳烃

3 多环芳烃结构与危害性的关系

多环芳烃也常用PAHs表示,下文中用PAHs简称,不再特别说明。PAHs最少含有两个苯环,一般含有两个以上苯环,如表1。

一般短时间内产生并释放到环境中的PAHs不多,但其进入人体的途径较多也较容易,如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都是其进入人体的通道,并且能随着时间推移不断集聚、迁移、转化,加大其危害的程度。PAHs目前公认的危害是致癌性、致突变性,已经对人类健康形成严重威胁[2,3]。

3.1 致癌性

最早发现的化学致癌物就是PAHs,数量最多的化学致癌物也是PAHs[4]。目前有500多种物质被发现具有致癌性,PAHs或其衍生物占了将近一半,可能还有一些PAHs具有致癌性没有被发现。

在许多科学家[5]研究了PAHs的致癌性原理后,有一种观点得到了关注,即PAHs的致癌性与其结构上的一个特定位置有关,这个特定位置可以从菲的9,10双键来看。研究者比较了众多具有致癌性的PAHs,发现其都含有菲这样的单元结构,并且是在其保留9,10双键的情况下发生不同的结构变化,产生的各种菲的衍生物。而如果将致癌性的PAHs通过化学反应使9,10双键这个结构消失,其致癌性也可能消失,再一次验证了致癌性与这个特定位置相关。研究者把这个特定位置叫作K区,但不是所有具有K区的PAHs都具有致癌性。如果一种多环芳烃具有另一个特定结构——蒽单元的中位碳原子(研究者把它叫作L区),并具有较高的活性,则这种PAHs也没有致癌性。研究发现,一种多环芳烃存在K区,没有L区,或者其K区的活性很高,L区的活性不高,就极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水平集法最早是由Osher和Sethian[20]在描述曲线或者曲面的演化过程中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将结构边界隐式地表达成高维尺度函数中的零水平集,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形状优化的方法.通常用在边界变化复杂或者灵活的结构中.水平集优化方法通常转化成三维问题的优化设计,表示二维曲线嵌入到三维空间的水平集函数中[21].

3.2 致突变性

某些多环芳烃能发生光化学氧化反应,生成内过氧化物,然后再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具有致突变性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破坏细胞膜,降低细胞组成能力,对DNA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作用,引起人体细胞遗传信息发生突变。

已有试验证明,某些城市发生的致突变作用,与其饮用水中存在的多环芳烃,如蒽、苯并(a)芘、荧蒽等有密切的联系,于是许多国家严格限制饮用水中PAHs的含量。

4 多环芳烃的来源及存在形式

多环芳烃可以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微生物、某些植物如烟草、火山活动、自然火灾等情况下会产生多环芳烃,其数量有限。

绝大多数多环芳烃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所有涉及到煤、石油、木材等燃烧的活动,如交通工具运行、居民炉灶生火、工业锅炉燃烧、化学工业等,都会产生多环芳烃,其数量和种类各不相同。

在各种环境载体中,多环芳烃的结构、浓度等有较大的差别。

4.1 大气

全世界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PAHs总量很大,能达到几十万吨,一部分在气相中,一部分以其他形式存在或吸附在颗粒物上[6]。气相中多为小分子PAHs(四环以下),其他形式或吸附在颗粒物上的多为五环以上的PAHs。而绝大多数非气相形式的PAHs,沉降后可直接被人体吸入,损害人类的健康。而气相形式的PAHs,虽不能直接被人体吸入,却能以稳定存在的形式在大气中迁移。例如北方产生的多环芳烃可以迁移到南方,不会有明显降解[7]。

4.2 水体

水中的PAH可以表现为三种形态:①溶于水中。多环芳烃不易溶于水,溶于水中的浓度并不高;②吸附在悬浮物上;③乳化形式。以后两种形式存在的多环芳烃占最大部分。水中的多环芳烃如果进入生活用水,也可直接危及到人类健康,还可转入生物体中,或者形成沉积物,某些有机体中的残留物浓度可达ppm级。

4.3 土壤和植被

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多为五环以上的,随着时间不断积累的效应更为明显。PAHs在土壤中的浓度一般在103~104μg/kg范围内[8]。土壤中的PAHs会部分分配到植物体内,植物也会从大气中吸收PAHs,而且,很多植物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含更多的多环芳烃。研究人员对洋葱、甜菜、番茄及其生长环境中PAHs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结论是蔬菜可以吸收土壤和周围大气中的PAHs,一部分发生代谢,大部分集中到蔬菜皮中,少部分存在根和叶片中。不同的蔬菜,吸收PAHs的速率不同,集聚的浓度也不同。所以土壤中的PAHs虽不会直接被人体吸入,却会通过蔬菜等食物间接进入人体[9],从而危害人类健康。

5 环境监测多环芳烃的侧重点

从上文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可知,多环芳烃主要是燃烧活动产生的,所以多环芳烃首先大量存在于大气中,随着迁移和转化,到了水体、土壤和植被中并沉积下来。当然,海洋水体中的多环芳烃可能来自石油开采、船舶事故导致的溢出油等。

以下从大气、水体和土壤三个方面来分析环境监测的侧重点。

5.1 大气

多环芳烃产生排放到大气中后,虽然其浓度会被大大的稀释,但其可转运、可发生光化学转化、可与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可随干湿颗粒物沉降[10]等众多特性,使得其危害性亦然是需要重视的。

多环芳烃在城区中心的浓度,明显高于外围及更远区域[11],并成逐渐减小的趋势,另外,北方城市比南方城市高,这是由于人员密集区域,其燃烧活动量更多的缘故。而不同的燃烧活动,其产生的多环芳烃是否存在差别呢?

据研究报告,居民炉灶和工业锅炉产生的气体中,多环芳烃的种类及浓度对比如2所示。

由表2中可看到,不同的燃烧活动,其产生的多环芳烃的种类和量差别也较大。作为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苯并(a)芘在两种情况下的浓度都达到或超过1000 μg/m3;荧蒽主要在居民炉灶燃烧中产生,达到2900 μg/m3。可见,在工业发达的地区,苯并(a)芘、苯并(e)芘、菲、苯并(g,h,i)芘等是环境监测的重点。在居民密集地区,荧蒽、菲、苯并(a)蒽、苯并(a)芘、蒽等是环境监测的重点。

表2 某地区居民炉灶与工业锅炉产生的烟气中多环芳烃的比较 μg/m3

5.2 水体

水体中的多环芳烃的种类和含量,与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城市的功能相关。环境监测的主要多环芳烃见表3。

表3 某水体中5种多环芳烃在不同时期的含量 μg/L

由表3可知,水体中不同时期多环芳烃的浓度差别较大,而其原因与水体中水量密切相关。水量少的时期,排在前三的是蒽、荧蒽、二氢苊;水量多的时期,排在前三的是蒽、荧蒽、芘,且浓度前者是后者的5倍以上,枯水期是环境监测多环芳烃的重点。另外,在水体中,蒽、荧蒽比较稳定,其他物质则会有较大的变化。

5.3 土壤

一般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也较高。在某城市煤气生产地的一个农场中取土壤进行检测,主要多环芳烃及含量如表4所示。

表4 某城市煤气生产地的农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

由表4可见,土壤中多环芳烃含中,荧蒽、芘、菲、苯并(a)芘、苯并(b)荧蒽的质量分数都很高。作为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荧蒽的浓度达到了14 mg/kg,苯并(a)芘的质量分数达到6.6 mg/kg,苯并(b)荧蒽的质量分数达到6.5 mg/kg,对人类健康危害性极大。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这几种物质必定要作为监测重点。

6 结语

大气、水体、土壤是一个完整的环境体系,多环芳烃在自然界体系中不断地以各种形式相互转化,在日常调查研究中要掌握其分布特征和迁移途径,才能更好地把握当地的污染情况并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掌握多环芳烃自身结构与危害性的关系以及其在不同载体中的种类、浓度的数据,是环境监测工作中对其有侧重点监测的基础,对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净化环境,从而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芳烃水体大气
新型柱[5]芳烃基多孔聚合物的制备及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关于重芳烃轻质化与分离的若干思考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大气光学现象
柱芳烃固有手性研究进展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煤制芳烃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