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大修施工一次性配轨误差模型研究与应用★

2021-08-07 11:18
山西建筑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大修道岔钢轨

师 彬

(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7)

0 引言

目前铁路道岔大修施工普遍采用预铺法,预铺法施工最为关键的是施工技术,直接决定了道岔大修施工组织的成败。而铁路运输部门压力大,运输效率与设备修理相矛盾,施工天窗安排困难,以往的施工技术(尤其是道岔配轨技术)已逐渐不适应现有铁路运输模式,容易造成施工延点,影响行车组织,这就要求研究新的道岔施工技术方案,来提高道岔大修天窗的利用率,减少施工对行车的影响[1]。

1 既有道岔配轨技术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预铺法道岔大修施工配轨技术,按照是否设置龙口轨分为两种方法:设置龙口轨(即多次配轨法)和不设置龙口轨(后称为一次性配轨法)。所谓龙口轨指在既有线路上(或新道岔轨排上),在新道岔落排时预留一处或多处需在新道岔落排后方可切除的钢轨。一次性配轨指新道岔落排前,将道岔及前后钢轨全部切轨配置到位。两种方法优缺点如下。

1.1 设置龙口轨配轨方法优缺点

1.1.1 优点

1)新道岔轨排落到位,直接按照需要长度进行配轨,配轨的精度受气候、轨温、既有线路伸缩膨胀以及方向变化等因素影响较小,如果新道岔方向、刚度控制到位,基本可以实现精确配轨。

2)对施工技术人员业务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便于施工技术控制。

1.1.2 主要缺点

1)施工天窗时间不足,施工组织困难。目前单开道岔大修施工天窗时间一般为180 min,复交道岔为210 min,交叉渡线道岔为240 min,同时在天窗时间内还进行同步道岔换砟作业,其作业时间基本覆盖整个施工天窗。设置龙口轨后,新道岔就位时间受新道岔拨道、横纵移对位作业的影响,按照以往数据统计,此方法的施工天窗比一次性配轨多20 min~30 min左右。

2)新道岔落排后,基本上无法做到一步落到位,需进行新道岔横纵移作业。受龙口轨重叠段的支承影响,造成新道岔纵向移动困难,若纵移量较大时,增加施工时间,极易造成施工顶点或延点。

3)若新道岔落排不到位或落排后道岔方向和高度偏差较大时,影响配轨精度,施工后需重新换轨,造成钢轨浪费。

鉴于以上原因,目前道岔大修施工中,除非施工天窗时间充足,一般不采用此方法进行道岔配轨。

1.2 一次性配轨方法的优缺点

1.2.1 优点

1)使新道岔轨排快速到位,便于既有线路连接,减少施工天窗施工约20 min~30 min。

2)新道岔落排后,横纵移作业与既有线路连接可同步进行,便于起道设备拆除,加快施工车辆进入时间,提高天窗利用效率。

1.2.2 主要缺点

1)配轨技术难度较大,对施工技术人员业务能力要求高。提前切割配置的钢轨,配轨精度受测量轨温、施工轨温、测量人员、新道岔和既有线路情况(轨缝、岔心、拨道量)等因素的影响,需全面分析考虑。

2)若配轨错误,导致新道岔不到位,需重新进行配轨,遇这种情况比设置龙口轨需要施工时间还多,易造成施工延点和钢轨浪费,增加施工成本。

虽然一次性配轨方法存在一些缺点,但缩短了施工天窗时间,提高了天窗利用率,降低了施工对铁路运输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一次性配轨精度成为了本文研究的关键。

2 一次性配轨误差模型建立与分析

以单开道岔预铺法施工为研究对象,建立道岔一次性配轨误差模型。

一次性配轨就是指在新道岔轨排测量长度(如图1所示)与新道岔在既有线路标定长度(如图2所示)满足施工时配轨精度,这就要求新道岔测量以及在既有线路上的标定必须精确到位。

2.1 一次性配轨误差模型建立

新道岔轨排配轨形成多边形ABFEDC从理论上近似等于新道岔在既有线路标定多边形abfedc。即存在两种数学关系:多边形中各钢轨长度近似相等和各对应边近似平行。

1)ac股直基本轨:Lac≈LAC+Δ总ac;

2)ae股曲尖轨:Lae≈LAE+Δ总ae;

3)bd股直尖轨:Lbd≈LBD+Δ总bd;

4)bf股曲基本轨:Lbf≈LBF+Δ总bf。

其中,Δ总ac,Δ总bd,Δ总ae,Δ总bf为每股钢轨在测量、标定或施工中存在的误差或偏差的总和。

钢轨长度可包含道岔前后的配轨长度以及长度内轨缝值。

2.2 一次性配轨误差分析和控制办法

2.2.1 新道岔中心定位误差Δ定位

一般情况下,道岔中心重新定位后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可能做到绝对重合,这个偏差对道岔及配轨相当于纵向平行移动,影响相对较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若是道岔纵移施工,则必须考虑道岔中心定位引起的误差。

2.2.2 钢轨长度测量误差Δ测

1)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比较多,主要原因如下:

a.测量人员测量时使用钢卷尺的拉力不一致;b.测量钢轨时钢轨轨头存在一定宽度,测量钢卷尺在钢轨轨头上的位置不一致;c.使用不同的钢卷尺测量钢轨长度;d.测量时钢轨存在弯曲,造成测量不准确;e.测量人员粗心,读数错误或测量零点错位或斜视读数;f.一定长度的钢轨采用分段多次测量相加,扩大测量误差。

2)测量误差的控制办法。

a.测量前,待测钢轨尽可能直或者圆顺,减少测量误差;b.新道岔钢轨以及新道岔既有线路标定所有测量工作为同一测量人员,使用同一把钢卷尺进行测量,钢卷尺置于钢轨轨头的中间,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存在读数误差较大时重新测量;c.测量读数确保零点准确,读数时正视读数。

2.2.3 基本轨横断面误差Δ横误

由于新道岔预铺轨排时和新道岔在既有线路定位时,受测量技术和施工工艺的影响,两根基本轨前端横断面即存在偏差,而这两个偏差不相等,这就造成定位钢轨横断面误差。

1)定位钢轨横断面误差Δ横误计算。

在图1新道岔预铺轨排示意图中,基本轨AC,BF所在的钢轨要求A,B两点尽可能在同一横断面上,以A点为基准点测量B点偏离横断面差值记为Δ偏AB。同理在图2新道岔在既有线路标定示意图中,以a点为基准点测量b点偏离横断面差值记为Δ偏ab。

综上分析,定位钢轨横断面误差:

Δ横误=Δ偏AB-Δ偏ab。

2)定位钢轨横断面误差控制处理办法。

a.横向定位测量尽可能准确,一是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二是采用正反测量降低测量误差;

b.为同一测量人员、同一测量尺进行横向定位测量,并且新道岔及定位测量方法应一致。

2.2.4 测量轨温偏差Δ测量轨温

因新道岔轨排未上线,钢轨在轨枕上受温度变化伸缩相对自由,既有线路上的道岔和线路伸缩受到限制,这就造成测量相等长度新道岔与既有线路的钢轨是不相等的。

随着铁路的发展,轨道结构不断加强,联结零件的阻力普遍大于道床阻力,因此对于测量轨温引起偏差可简化计算,假定新道岔钢轨自由伸缩,既有线路钢轨在道床阻力的作用下伸缩困难,假定基本无伸缩。

根据钢轨伸缩膨胀理论[2,3],测量轨温偏差:

Δ测量轨温=(t测-t0)Lα。

其中,t测为测量新道岔轨排的测量轨温;t0为既有线线路设定轨温,普通线路为轨缝调节轨温或铺设钢轨的轨温,无缝线路为锁定轨温;L为待测钢轨的长度;α为钢轨的线膨胀系数,α=0.011 8 mm/(m·℃)。

2.2.5 切轨误差Δ切轨

切割机锯片厚度一般为4 mm,若切轨位置左右变动,会影响配置钢轨长度,切轨误差范围为0 mm~5 mm。切轨误差控制,技术人员在配置钢轨长度时一定要标明切割机锯片的位置,不然多次切轨后影响较大。

2.2.6 施工拨道误差Δ拨道误差

因既有线路方向不良时,大修施工时需要进行道岔及前后线路进行大幅度拨道的,拨道后存在钢轨冗余(见图3),将线路ACB拨道到成ADB,线路ACB长度明显大于ADB,如此造成施工拨道误差。

记C点计划拨道量为l0,AC长度为l1,DB长度为l2。

施工拨道误差近似计算公式:

若断轨处于该地段,还应另作计算。

2.2.7 普通线路道岔前后轨缝调节偏差Δ轨缝

普通线路按照《铁路线路修理规程》预留有轨缝,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已发生变化,更换道岔时应考虑道岔前后轨缝调节偏差Δ轨缝,大小为现场实际测量与预留轨缝值之差。

Δ轨缝=a1-a0。

其中,a1为实际轨缝;a0为普通线路预留轨缝,计算详细见《线路维修规则》第3.4.6条。

2.2.8 施工轨温偏差Δ施工轨温

道岔大修更换施工时,将既有道岔拆除后由于施工轨温t施与既有道岔铺设轨温或轨缝调节轨温(无缝线路为锁定轨温)t设不一致,既有线路就会发生伸缩,造成施工轨温偏差。

1)施工轨温偏差Δ施工轨温计算。

根据钢轨膨胀理论和道床阻力平衡关系,即钢轨伸缩的温度力等于伸缩区段道床阻力,可得出道岔前后施工轨温偏差为:

其中,l为施工时伸缩钢轨的长度;α为钢轨的线膨胀系数,α=0.011 8 mm/(m·℃);E为钢的弹性模量,MPa,E=2.1×105MPa;S为钢轨的断面面积,60钢轨断面面积为7 745 mm2;r为单位道床纵向阻力,不同轨道结构存在差别。

2)施工轨温偏差控制处理办法。

a.由于新道岔长度在既有线路上的标定需在施工天窗前完成,此时若考虑施工轨温偏差是不科学的,应在施工时切断既有钢轨时,根据现场实际轨温进行调整钢轨断口点的位置;

b.道床阻力随着铁路的运营已发生变化,施工技术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处理,使配轨更加准确。

综上分析,即可得出单开道岔四股钢轨一次性配轨误差模型如下:

ac股直基本轨:Lac≈LAC+Δ定位+Δ测AC+Δ测ac+Δ测量轨温AB+Δ拨道误差AC+Δ轨缝ac+Δ施工轨温。

ae股曲尖轨:Lae≈LAE+Δ定位+Δ测AE+Δ测ae+Δ测量轨温AB+Δ拨道误差AE+Δ轨缝ae+Δ施工轨温。

bd股直尖轨:Lbd≈LBD+Δ定位+Δ测BD+Δ横误+Δ测bd+Δ测量轨温BD+Δ拨道误差BD+Δ轨缝bd+Δ施工轨温。

bf股曲基本轨:Lbf≈LBF+Δ定位+Δ测BF+Δ横误+Δ测bf+Δ测量轨温BF+Δ拨道误差BF+Δ轨缝bf+Δ施工轨温。

以上误差大小和正负应根据道岔实际施工情况确定,并不是每一组道岔每一个误差都存在,施工技术人员应根据其理论合理的运用。

2.3 一次性配轨误差模型配轨精度检验

1)钢轨长度检验。道岔施工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标准,则认为配轨是准确的。

a.不存在配轨过长。b.不存在钢轨过短,也就是线路能够正常连接满足行车标准。

2)轨缝值检验。在满足钢轨长度检验后,每一组单开道岔施工结束后,对道岔前后和钢轨接头轨缝值进行检查验收,根据《铁路线路修理规则》以及道岔组装技术标准,接头轨缝值验收标准见表1。

表1 大修道岔轨缝值验收标准

3 模型应用

3.1 施工试验

本文分析建立道岔一次性配轨误差模型,在2021年3月元昆线牧羊村站3号、4号道岔和青龙寺站22号道岔等3组道岔大修施工进行试验,施工结果见表2,不合格轨缝见表3。

表2 元昆线牧羊村站、青龙寺站道岔配轨施工数据

表3 不合格轨缝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文建立道岔大修施工一次性配轨模型的配轨准确率达100%,轨缝值达标率87%,对于预铺道岔提前配轨来说,这个精度是十分高的。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不合格轨缝偏差不大,但要完全实现预留轨缝达标这也是很困难的,受既有线路情况、轨温等各种因素影响太大,且每一组道岔还不一样。

3.2 模型推广

1)本文建立道岔预铺法一次性配轨误差理论,可进一步用于常见的复式交分道岔、交叉渡线道岔、组合道岔以及线路预铺轨排的更换施工技术中去,来提高铁路轨道施工的精度。

2)在达到配轨准确的基础之上,若要完全实现轨缝值100%达标,可选择待更换某一对钢轨使用旧钢轨过渡,用于调节不达标轨缝,在道岔综合作业时更换过渡旧轨为新轨即可。

4 结语

道岔大修施工技术是铁路道岔大修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如何提高天窗使用率,减少施工对运输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本文研究道岔大修预铺法施工配轨技术,以单开道岔为例,分析道岔施工中影响配轨精度的8种误差或偏差,以此建立了道岔大修一次性配轨误差模型,并在实际道岔大修施工验证了该模型的精度,为铁路施工技术人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大修道岔钢轨
建立普速铁路钢轨大修指数的探讨
我国钢轨轨型及定尺长度的百年发展历程
计算机联锁系统带动道岔选路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中低速磁浮道岔与轮轨道岔的差异
养心殿大修的故事
朔黄铁路30t重载道岔应用及强化措施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火车道上为什么铺碎石
宝马750li发动机大修后安全气囊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