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农耕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探究

2021-08-09 01:32黄文超于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9期

黄文超 于洁

【摘要】文章对苏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资源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苏南地区农耕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得出了苏南农耕文化遗产具有独具特色、不可或缺、内容多样、传承悠久等重大特点。通过调研发现苏南地区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常州青松共享农场为例,尝试探索苏南地区共享农场模式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关键词】农耕文化资源;苏南传统墟落;共享农场模式;保护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054-03

【本文著录格式】黄文超,于洁.苏南地区农耕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探究——以常州青松共享农场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09):54-56.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当前,农耕文化遗产的传承状况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要多面进行尝试和探索,让农耕文化遗产“传”下去,更要“动”起来,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一、苏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资源概况研究

苏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草鞋山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前比较完善的“马家浜文化”晚期水稻田及其附属灌溉设施,反映了当时苏南地区农业耕作生产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广泛性。太湖流域先民憑借独特的自然条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耕种技巧、农学思想、民间艺术,留下了丰富的农耕文化遗产。

(一)苏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分类

1.遗址类农耕文化资源

苏南地区的农耕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江南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经济发达,耕作技术先进,所以发掘了很多原始农业耕种遗址。

在草鞋山遗址的遗存中可以得知,当时的人们多使用陶器、骨器和玉器,原始的石器生产工具比较少见,出土的生活用具有鼎、罐、壶、豆 ,农业生产工具有三角形犁状器、双翼耕田器、石镰、石刀等器具。在骆驼墩遗址的早期遗存中,多使用石器、陶器、骨器,陶器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说明先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吴王阖闾都城中都出土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说明这一时期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苏南地区大部沿海,渔猎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设施类农耕文化资源

苏南地区一直占据着“三江五湖之利”,江南地区的耕种土地类型多为水稻田,尤其注重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 ,这些水利设施等极大地改善了耕作者的生产环境。

苏南地区大型的灌溉水利工程主要代表是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不仅承担着苏南地区城市之间的货物运输流动任务,而且还是苏南农田水利灌溉的“主力军”。如常州的孟渎,引江水南注通漕。正因如此,京杭大运河沿岸一直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农业灌溉水利工程设施的影响力已经被大大削弱。

3.器械类农耕文化资源

中国古代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体系之上,主要以发掘土地增产潜力,提高土地生产力为目的,这就使农业生产器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刀耕火种、耒耜耕种、土地连种、深耕熟耰等耕种方式。耕种工具主要有耖、耘荡、曲辕犁、秧马等,播种工具主要有耧车,灌溉工具主要有筒车、龙骨水车等。

4.风俗类农耕文化资源

先民们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逐渐创造和发展了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并且不断的完善和充足。农耕文化民俗主要围绕农作物种植生产活动开展,如苏州的冯梦龙山歌、常州的调犟牛、劝农歌等。生活民俗则指的是从农耕民俗衍生的其他民俗,例如节日民俗、娱乐民俗、饮食民俗等。吴地民间信仰的活动一般是对佛道宗教的祭祀性活动,如城隍庙会、吴地尊神庙会、春台戏等。阳春三月,乡民集资请戏,一则愉悦身心,另则以祈农祥,吴地民俗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5.技巧类农耕文化资源

技巧类农耕文化资源主要指的是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积累的耕作经验和耕作技巧。这些与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例如间作套种、积雪保墒、深耕熟耰等。苏南地区自古就是江南水乡,饭稻羹鱼,耕作技术高超,早在春秋时期稻田耕种技术就有了完整的体系。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光福核雕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常州金坛和苏州洞庭湖碧螺春茶的制作水平也流传至今。

(二)苏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资源特点

1.多样性

苏南地区农耕文化资源种类多样,内涵丰富。不仅包含遗址类农耕文化资源,而且还包含与此相关的物质类文化遗产,如设施类农耕文化资源、器械类农耕文化资源,此外还有农耕文化遗产延伸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耕作技术、民风民俗、渔业经济、纺织技术、饮食偏好等。

2.人文性

苏南地区农耕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遗址型农耕文化资源有草鞋山遗址、骆驼墩遗址、常州春秋淹城等。如果能够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苏南三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对苏南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3.独特性

苏南地区农耕文化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这些文化遗产是先人们聪明才智的结晶,我们在瞻仰和领略文化遗产辉煌硕果的同时,也身负着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和人为损害,这些稀缺的文化遗产就将消耗殆尽,无法再现。

(三)苏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资源价值分析

1.历史价值

苏南地区农耕文化资源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沉淀,代代相传,保留至今。其传承历程为其他地区农耕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如一些遗址类农耕文化资源,对研究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历史参考价值,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历史见证。

2.旅游价值

苏南地区农耕文化遗产一般处于乡村区域,可以挖掘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模式。让游客欣赏秀丽的乡村风光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农耕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将农耕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充分融合,探索农村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乡村振兴。

3.文化价值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提倡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苏南地区农耕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地方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资源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二、苏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现状

苏南地区传承着古老的生产方式和农业文化,但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正在遭受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冲击,目前苏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保护主体不清晰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各地方政府对农耕文化遗产保护虽然采用了一些积极措施,例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农耕文化园、农耕博物馆等。但是在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上还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遗址类农耕文化、设施类农耕文化、器械类农耕文化、风俗类农耕文化、耕作技巧类农耕文化都应该是苏南地区农耕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主体。地方政府应该深入了解辖区内各类别农耕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完善农耕文化资源保护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杜絕出现“多部门”负责情况,将责任落到实处,进行统一的保护和开发。

(二)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苏南地区农耕文化遗产大多处于乡村区域,但是目前并没有深入地开发利用。对苏南地区农耕文化资源所衍生的经济价值、旅游价值、文化价值缺少系统的认识,没有做到“强强联合”,仍然停留在“单打独斗”的局面,通常是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农家乐、垂钓园。形式单一且开发力度不够,难以形成大的农耕聚集区。农民资金力量薄弱,一些基础设施都需要政府的前期投入。

(三)传承断代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民俗、农业技术难以继承,一些乡村地区传统的耕作农具长期无人使用,已经出现锈蚀腐坏的现象。各个传统产业都出现了“人在艺存、人亡艺绝”[1]的濒危现象。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工作或求学,学习民间艺术和耕作技术的热情减弱,且传统的农耕技术讲究精耕细作,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愿意学习传统劳动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培养继承传统工艺的新鲜血液已是迫在眉睫,到了必须重视和解决的时候了。

(四)发展与保护的冲突

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平衡的点,这二者的冲突在苏南地区农耕文化资源的保护上集中体现为发展建设用地和农耕用地的矛盾。近年在乡村改造、乡村绿道、村道水泥硬化的过程中,传统村落的一些农耕文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优先发展还是优先保护,成为苏南地区农耕文化资源保护的主要矛盾。

为了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对乡村建筑、乡村道路、乡村生产工具进行改造,对一些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进行拆除,例如乡村庙宇、乡村祠堂、生产资料的更新等,给传统农耕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增加了难度。

(五)维护成本高于经济效益

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诸多自然、人为环境的要素威胁,苏南传统村落的农耕文化保护环境不容乐观,一些知名遗产由当地政府统一保护开发,但一些知名度较低农耕文化遗产在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下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常州长汀村、溧阳别桥镇等知名度较低的传统村落,希望通过商业性的开发来维持保护成本。但巨额投入的背后却是无人问津,在这种巨大的成本落差下,传统村落的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难度就更大了。

三、苏南地区农耕文化开发模式与策略——以常州青松共享农场为例

(一)苏南地区农耕文化开发模式

1.农耕遗址文化博物馆

农耕遗址文化博物馆就是在农耕遗址旁就地建馆,将遗址中出土的农具、谷物、器型等通过一些现代的技术手段将实物陈列变为动态化展示,将农业生产过程、场景真实再现,为民众提供宣传教育、科普农耕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到农耕劳动中去。

常州青松共享农场也倾力打造体验式、沉浸式农耕文化展馆,运用图片、影像、3D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将整个环太湖流域的农耕文化起源、农耕器具、耕种技术、民风民俗、饮食文化进行系统地展示,让人们全方位地了解苏南地区的农耕文化发展历程。此外,还根据自身特色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农耕文化活动,例如农耕文化主题展览、休闲农业培训、耕种过程体验等。

2.生态体验式共享农场

生态体验式共享农场是以农耕文化资源和体验农业为基础,以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为主要功能,重在体验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合理开发利用苏南地区农业资源,使其与旅游资源相融合,打造集生态农业、采摘、经营、观光、休闲活动、文教一体的综合式农场。

常州青松共享农场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农耕资源和乡土文化丰富。将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传说融入到生态观光旅游中去,形成以休闲观光、生态农业采摘、体验生产活动为主题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采摘教育基地。

3.农耕文化主题公园

农耕文化主题公园主要是以苏南民俗文化、耕种技术、耕种工具等作为主题,采用不同的园区结构,系统展示农耕生产的流程,营造厚重的农耕文化氛围,突出历史文化底蕴。

常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青松共享农场选择传统村落建设农耕文化主题公园,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底蕴、着重突出特色,将一些农事活动的场景融入其中,如田间锄草、扶犁耕作的场景等,通过丰富的设计手段提升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艺术观赏价值。

(二)苏南地区农耕文化开发策略

1.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涵,探索创新农耕文化

苏南农耕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亟待传承的民族文化瑰宝。必须对苏南地区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传奇故事、文化典故等进行广泛的收集整理,将这些农耕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处理进行保存,以便进行深入的研究。

新时代要想使农耕文化遗产“活”下去,首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树立起独具特色的乡村农耕文化品牌,更新理念、打造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其次要提升民众保护农耕文化的意识,使其自觉保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例如常州青松共享农场,立足于常州,深入挖掘常州当地传统古村落农耕文化历史遗存,展示的是常州远古先民在农耕活动中形成的乡村文化,将这些独具特色的优秀本土文化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构成了极具魅力的农耕文化遗产,实现了其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

2.打造特色农耕文化品牌,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苏南地区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背景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当前苏南农耕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趋势,以生态农业为着力点,打造独具江南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将苏南地区农耕文化底蕴进行展现,凸显苏南地区农耕文化遗产的魅力。

乡村旅游为传统的农耕文化提供了新的生存土壤,在农耕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實现农产品的品牌化,农产品品牌化是实现农耕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力挖掘乡村品牌,以此衍生出更多的附属品牌,打造农产品品牌集群。例如常州天目湖白茶、苏州洞庭湖碧螺春、金坛雀舌等品牌化农产品。常州青松共享农场也是按照这一发展理念,准确定位,打造常州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观光园。

农耕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积累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经验与智慧,是中华文化的本源。将农耕文化遗产传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仅可以发展乡村经济,还为乡村振兴、乡风建设、乡土文化的传承提供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兴贵,王美.反思与展望: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30年[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14-125.

[2]王浩,解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苏南传统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常州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04):96-102.

[3]陈心童.浅谈苏州地区农耕文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用开发[J].价值工程,2020(09):19-21.

[4]沈镇昭,隋斌主编. 中华农耕文化[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5]张永初,缪礼华,张志杰著. 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9.

[6]农耕文明的传承、保护与利用研究[M].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9.

作者简介:黄文超(1996-),男,河南周口,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于洁(1978-),女,黑龙江,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