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以历史的质感征服观众

2021-08-09 10:59黄雯靖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1年7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新文化运动李大钊

黄雯靖

我们亲历的这个繁荣的年代,起始于百年前那些年轻人所埋下的种子,一颗让中华民族觉醒的种子。【剧情简介】: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这段历史时期为背景,该剧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剧集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充满理想的熱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充满激情的澎湃岁月。

一百年的时间足以让每一个回望历史的人,感受到岁月的轰鸣起伏、世事的沧海桑田。那些历史远端的人,已成远天的晨星,但他们的故事,在我们的每次品味中,仍旧澎湃如昨日。

不是大制作,没有流量明星,一部讲述百年前中国革命青年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的“冷门”剧成了热门剧,豆瓣评分高达9.3分,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觉醒年代》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觉醒年代》讲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出刊(后改名《新青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这短短六年,是有志青年为了满目疮痍的国家寻找出路的六年,是开启民智、启迪民心的六年,是打破黑暗、寻找光明的六年。从新文化运动的震荡、五四运动的那一腔热血,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风雨如晦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抹晨光,一切焕然一新。这段承载了太多内涵的历史想要拍得好看,对制作团队而言是一个极难的挑战。

《觉醒年代》最终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它的成功离不开真实。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胡适、蔡元培,这一个个名字在史书上光辉闪耀,剧情也赋予了他们真实的血肉。剧中,他们振臂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也有痛苦彷徨,寻治国良方而无果,还有雪中打滚和热火朝天涮羊肉的真性情。这些年轻人是革命者、先烈,也是百年前的普通青年。真实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觉醒年代》的成功也离不开节奏合理的剧情演绎。百年前中国处于转折点的这段历史,有不少文艺作品曾经诠释过。《建党伟业》《我的1919》等影视作品珠玉在前,相比之下《觉醒年代》的节奏把控更为老到。它以国家存亡为背景、民族复兴为引子,重点描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探索真理的历程。北大红楼、《新青年》杂志成为全剧的主线,依托合理的叙事节奏,《觉醒年代》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觉醒年代》的成功还得益于镜头语言的合理运用,对普通观众而言,看剧比看历史书更加具有冲击力,镜头语言能带来更加强烈的感官刺激。毛泽东出场的镜头,一片风雨萧条,青年毛润之无惧风雨,疾步快跑,从风雨中来,向光明处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预示着这位中国革命领袖的未来与中国的复兴。鲁迅,这位弃医从文关心民族危亡的作家,力透纸背写下《狂人日记》,一舒心中积郁。“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他的那番话依然激励着大家。还有辜鸿铭慷慨激昂地演讲《中国人的精神》,无数观众看得热血沸腾,纷纷留言。这些具有戏剧张力的镜头让观众有种欲罢不能的观看感受。

最后,《觉醒年代》的成功在于历久弥新。这部剧的观众中,年轻人很多。他们积极讨论,口口相传,这大大超出创作者的预料。这部剧虽然讲的是历史,但是理念并不陈旧。在对导演张永新的一次采访中,他说:“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否定传统,剧中用毛泽东、陈独秀和李大钊三人的探讨,解释了什么是文化自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新时代的年轻人也与百年前的年轻人一样具有博大的胸怀和钻研的意识。”除此以外,剧中一些针砭时弊的细节和观点也适用于当下,剧中蔡元培就职于北京大学,他抨击许多学子唯分数论,不追求真正的学问,只为了一纸文凭读书,甚至为了升官发财。这番言论放到现在也依然适用。

一百年波澜壮阔似在弹指挥间。我们亲历的这个繁荣的年代,起始于百年前那些年轻人所埋下的种子,一颗让中华民族觉醒的种子,而更壮丽的故事,未完待续。

(编辑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新文化运动李大钊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