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藕初:在商不只言商

2021-08-09 20:51月珠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1年7期
关键词:纱厂

月珠

穆藕初一生历经坎坷,在动荡的岁月里,以毅力、情怀、格局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位有理论、有实践的学者型实业家。

穆藕初,上海浦东人,祖籍苏州洞庭东山,民国时期著名的棉花专家、上海工商界名流,同时也是昆剧票友、昆剧传习所的创办者之一。他打过工、留过洋、当过官、办过厂、写过书、支过教,阅历丰富,颇具传奇色彩。

有人盛赞穆藕初是民族工业家、爱国实业家,也有人称颂他是民族教育家、文化活动家,还有人美誉他为学者、儒商等,这些称号用到他的身上都不为过。他曾经说过:“在商言商之旧习,已不复适用于今日,吾商民对于政治必须进而尽其应尽之责任,急起来联合商界重要分子,用各种手段逼迫政府改良政治,则商业庶有恢复之望。”

穆藕初一生历经坎坷,在动荡的岁月里,以毅力、情怀、格局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位有理论、有实践的学者型实业家。

青年时期走上留学之路

1920年5月,北大校长蔡元培收到上海工商界人士穆藕初的信函。信中说:“自先生掌北大以来,改革制度,提倡学术,为时不過三载,而全国从风,移风易俗,学术之力大矣……窃思吾国学术,尚在萌芽时代,欲求高深之学,非求自欧美不可。是以不揣绵薄,特先捐银一万两,托诸先生个人,为选派留学之用。”

信中并附《穆之奖学贮金简章》四条,申明款项如何管理使用,并委托蔡元培,不拘年岁、籍贯,物色有希望对社会作贡献的北大毕业生,不必考试,直接选派。后经蔡校长及胡适、陶孟和、蒋梦麟三位教授考核、讨论,选定罗家伦、段锡朋、周炳琳、汪敬熙、康白情五位同学先赴美留学,两三年后再可赴欧洲各国研究。实业家提倡学术的这一创举,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罗家伦等五人留学一事,也被称为教育界的“五大使出洋”。

穆藕初之举与他那一段不同寻常的留美经历密切相关。他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棉商家庭,读过几年私塾后,在13岁时便由家人介绍入行做学徒。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签署《马关条约》,当时穆藕初19岁,听闻消息后,“心中之痛苦,难以言语形容”。与那时的大多数青年一样,他想到要救国图强,必须发奋学习。也就在这时,穆藕初有了追求西学的决心。不久,他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到夜馆学习英文,后来又当上龙门师范英文教员。

1907年,受张謇之邀,穆藕初赴北方调查铁路警察事宜,见到北方农业破败景象,他深感振兴实业的必要,尤其想致力于农业改良,遂决定将留学宿愿付诸行动,并选择当时世界上实业最发达的美国为留学目的地。

20世纪初,美国工业生产已经稳居世界首位,农业率先实现现代机械化,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事业等同样进步迅速,世界科技中心也逐渐转移到这片新大陆。因而,在国人眼中,美国俨然是学习实业最为理想的国家。

1909年,在妻子、朋友、亲戚的资助下,33岁的穆藕初终于登上了赴美的轮船。

学以致用

穆藕初到了美国,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得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学习农科、纺织和企业管理等。

在金门旅馆,他登上“电机一动,蓦然腾空”的电梯,看到按钮一揿即自行启闭的窗帘等灵巧机械,不由为“西人研究精深”所折服。之前的国内考察,让穆藕初认识到,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中国贫困的根源在于农村。因此,穆藕初选择修读的专业多与农业相关。开始,他有些想当然地认为“农学范围狭窄,研究两三年即可回国”,但当真正接触起现代的农学知识时,才发现即便“苦读十年尚难毕事”。

这时,穆藕初也意识到单纯地掌握农业现代化理论,恐难有作为,因为国内根本不具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环境及条件,于是他决定集中钻研农产品加工业,并选择棉纺业和肥皂制造业为专攻对象。在留学前,穆藕初已经积累了深厚的社会和职业经验,因而和一般留学生单纯的求知不同,他的留学目标极为明确,而且有规划。从怎样种棉花,怎样种好棉花,怎样把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到怎样办工厂,他都有目的地系统学习。

在钻研农学专门知识的同时,穆藕初对西方管理学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20世纪初,美国的公司管理变革迎来高潮。1910年,福特发明流水线的批量生产方式,斯隆创立广泛适应的事业部制,尤其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走向成熟并被普遍推广,使管理理论研究走上了科学轨道,成为管理学产生的标志。

这场管理变革运动让穆藕初受益匪浅。1913年暑假期间,为考察美国农场的管理体制,穆藕初来到位于得克萨斯南部的塔夫脱农场,该农场以用科学知识管理农事而闻名全美。穆藕初利用三周时间,大量接触了该农场的管理人员及普通工人,详细考察了农场的日常管理及运作情况,后写成《游美国塔虎脱(即塔夫脱)农场记》。在这篇文章里,穆藕初从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各个方面对近代管理学知识作了分析总结。

为了掌握管理学知识的精髓,穆藕初还专门拜访了有“管理学之父”称号的泰罗及其高足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向其请教工厂管理方法,他们曾“反复讨论”,穆藕初“获益甚多”。

1914年春,在穆藕初回国前不久,他致信泰罗,希望能将《学理管理法》(又译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泰罗接到信后,甚为欣喜,表示同意,将其他著作数种及日文《学理的事业管理法》一书赠送给穆藕初。大约一年以后,由穆藕初翻译而成的中译本便开始在中华书局发行的《中华实业界》上以连载的形式发表。

回国后创办实业

穆藕初在美国专门研究过棉纺与肥皂制造,归国后便由这两项事业开始。他初以为办肥皂厂成本较低,但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制造肥皂的重要原料已被洋碱公司操纵,且进口肥皂充斥市场,于是转变方针,决定从纺织业中闯出一条路来。

那时,一战爆发,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专注于战争,无暇东顾,也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黄金时期。穆藕初筹办实业的第一个动作,是与哥哥穆湘瑶创办了德大纱厂。建厂仅一年,德大纱厂的“宝塔”牌棉纱便在北京商品陈列所举办的产品质量比赛中名列第一,被誉为“上海各纱厂之冠”。

德大的迅速成功,使得穆藕初在上海实业界一举成名,开始有投资者纷纷邀他另组纱厂。从1914年开始,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内,穆藕初就已创办了三家纱厂、一家纱布交易所、一家银行,还参股多家纱厂,速度不可谓不快。这些成绩,充分展示出他在实业方面的非凡才能,时人将他与张謇、聂云台、荣宗敬并列为“四大棉纱大王”。

1922年5月,上海总商会收到一封来自美国商会的邀请函,邀请中国代表参加10月在檀香山举办的太平洋商务会议。上海德大纱厂的穆藕初成了最佳人选,被一致推选为代表。当时正值国内的纺织业全面滑坡,日、英纱厂却来势汹汹,大有一举吞并华商企业的架势。加上军阀混战的影响,穆藕初创办的纱厂也陷入危机。此番参加太平洋商务会议,个中困难可想而知。

大会期间,穆藕初从棉业的发展到商业教育,再到中国与太平洋的关系,作了多次主题演讲,令与会的160余位美国商界领袖边听边发出阵阵惊叹,称“闻所未闻”。有人评价,太平洋商务会议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较完整意义上的商人外交活动。穆藕初以实业家的身份,出任“国民大使”,在一个世纪前的经济全球化较量中初试啼声,即赢得满堂尊重,这在当时贫弱的中国外交上堪称奇迹。

1922年的这次经历在穆藕初的传奇人生中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那一年,他46岁,距他回国创办实业才8个年头。穆藕初作为一名留学归来的洋硕士,无财力、无资源,是白手起家,他所凭恃的无非是专业知识、先进技术与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穆藕初还像一名布道者,将这些从西方带来的先进理念毫无保留地告诉同行,因而,前往他的纱厂参观者络绎不绝,有的还派出专门人到此长时间实习。

一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纺织业迅速恢复,并开始对外扩张,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棉纺织业由于失去欧洲市场而出现萧条。穆藕初后来也逐渐退出实业界,转而在政府经济部门担任职务。

1943年,穆藕初因病去世,享年67岁。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

猜你喜欢
纱厂
从风光一时到衰微破败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布场”青春
缤纷织百年
从清末股票透析张謇辞官兴业的务实精神
大华纱厂: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见证
张謇的大生纱厂财富管理案例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
成也厚利股东 败也厚利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