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效果

2021-08-09 22:56杨昌宏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7期
关键词:临床价值治疗效果安全性

杨昌宏

摘  要: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7月兴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数表法对选取患者分组,对照组内29例患者接受部分切断术治疗,余下29例患者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对选取患者的治疗效果、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所选取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病症和疼痛感均得到有效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观察组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恶心呕吐、伤口炎症、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经及时发现并处理均得到解决。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同時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出现,综合应用价值显著,值得相关从业人员借鉴。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安全性;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7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7-0041-02

三叉神经痛(PTN)属于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面部突发性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长期的疼痛还会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关于PTN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说法是血管压迫三叉神经,临床治疗以微血管减压术为主,通过血管减压来降低血管对三叉神经的压迫,从而有效缓解PTN引发的疼痛感,现抽取5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并开展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总结血管减压术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7月兴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数表法对选取患者分组,对照组内29例患者均接受部分切断术治疗,组内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位于38~84岁间,平均值为(58.32±4.70)岁,病程在2个月以上、20年以内,病程的平均值为(5.72±1.83)年。余下29例患者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将其划分为观察组,组内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位于36~85岁间,平均值为(57.81±4.62)岁,病程在2个月以上、22年以内,病程的平均值为(55.63±1.71)年,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纳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②纳入采取保守治疗但病情未得到改善的患者;③纳入接受头颅核磁共振扫描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患者;④纳入知晓研究具体内容并填写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排除肝肾、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②排除有严重沟通障碍,且精神失常的患者;③排除多个器官存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患者;④排除合并严重大出血疾病的患者;⑤排除其他病变引发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部分切断术治疗,全麻状态下开展手术,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取健侧卧位,头部微微抬起以达到降低颅内静脉窦压力的目的,选择合适部位做S型切口,长度在4.5 cm左右,逐层分离至看到三叉神经根,观察是否有其他致使三叉神经疼痛的原因,确定情况后在显微镜观察下切断三叉神经感觉根后外2/3感觉纤维。

观察组则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手术治疗过程中麻醉方法选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调整患者体位为健侧卧位,使用三钉头架来固定患者头部,确定手术部位后做一个5 cm的切口,暴露视野后钻孔,扩大骨窗直径在2.5~3.0 cm之间,一般情况下上缘要将乙状窦和横窦暴露出来。完成后使用含有碘伏的0.9%氯化钠溶液对手术区域进行彻底清洗,直至出血问题完全改善,不需要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1.4  观察指标

实验用Brisman[2]来评估PTN的治疗效果,其中手术治疗后患者的面部疼痛问题完全消失为治愈;手术治疗后患者的面部疼痛问题改善90%以上,偶尔需要服用镇痛药物为显效;手术治疗后患者的面部疼痛问题改善50%以上,多支疼痛完全改善为单支疼痛为有效;手术治疗未对患者的疼痛症状造成任何积极影响为无效,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借助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对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情况进行测定,评分在1~10分间,评分越高表明疼痛感越强。统计选取患者治疗期间脑脊液漏、切口感染以及永久性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类型,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借助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VAS评分对比

选取患者经治疗临床病症均得到改善,依据评判标准对选取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观察组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VAS评分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选取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均未出现永久性面瘫、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且无手术死亡病例,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来缓解患者的面部疼痛问题,其中药物治疗属于短期治疗方法,长期用药会因为药物副作用而损伤身体,且药物疗效会逐渐减退,最后仍需开展手术治疗,因此创伤性手术是当下改善PTN临床病症的最有效手段。为促使患者能够迅速得到恢复,将病症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更需要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选择。

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上来看,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因此原发性三叉神经的治疗以血管减压为主。①微血管减压术开展过程中,使用头架固定患者头部时,需要注意将患者头部轻轻向下、向后倾斜,尽量利用头部重力来减轻脑压板的牵拉,以保障患者在治疗中的安全[3-4]。②借助显微镜寻找责任血管时,要注意对三叉神经进行全部去排查,确定责任血管的过程中,也可以将神经的压迫情况作为判断标准[5]。③完成血管减压术后,如果患者存在硬膜损伤的问题,则需要使用枕肌缝合修复术进行缝合治疗,必须保证缝合效果。手术治疗结束后的感染预防也尤为重要,首先使用含有碘伏的0.9%氯化钠溶液进行系统性的清洗,缝合切口后对患者使用必要的抗生素,从而预防感染事件的发生,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次研究分别使用部分切断术和微血管减压术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显著,其中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下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明显优势,患者的VAS评分也明显较低。统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且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较少,安全性更高。

总之,在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优先选择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帮助患者进行恢复,保障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耿亮,王占福,王义宝.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6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6(2):95-96.

[2]李廷政,胡杨杨,王志春,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6(1):61-63.

[3]向暉,冷景兴,刘如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验总结[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7,16(11):1167-1168.

[4]杨超,冯慧宇,刘金龙,等.单责任血管和多责任血管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2(9):918-922.

[5]张彪.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及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11(2):1167-1168.

猜你喜欢
临床价值治疗效果安全性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西药临床应用中合理用药对其安全性的影响
关于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全氢罩式炉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