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弱之间

2021-08-09 00:51韩浩月
风流一代·青春 2021年7期
关键词:有多强假想韧劲

韩浩月

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我青少年时身体瘦弱,那时候常听到一句话:“到中年后自然就胖了。”果然,过了30岁,体重日益增加,但即便如此,也与强壮无关。

虽然不强壮,但由于是乡下人出身,小时候在麦地、稻田里摸爬滚打过的,养就了身体的一股韧劲,后来在工作上再怎么折腾,也不觉得比下地种田劳累,俗称“抗造”。

对于身体上的强弱,还有精神上的强弱,我一向懒于分辨,有着随波逐流的惰性。强者有多强?弱者有多弱?我相信强弱之间,永远都会存在一个不小的流动空间。至于流向哪端,固然有大环境因素的影响,但个体必须要努力,躺着就能赢的人再多,也不是放弃让自己变强的借口。

我见过很强(有见识、有文化、有胸怀)的人,时常在人群中示弱。不是低调,也不是谦卑,就是故意地将自己放得很低,就是为了让人觉得舒服。让别人觉得舒服,是一种很强大的能力。这不是讨好型人格,真的是一种见过世界之后的豁达、放松、沉静。

有的人不懂,把别人的示弱,当成了软弱可欺,还没打几个照面,庸俗的嘴脸就暴露了出来,开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冒充老大哥,假装真行家,甚至用自己那套可笑的价值观去指导别人。这样的傻瓜,软墙硬墙,每天都会撞上,撞得晕头转向之后,还不知道原因在哪里,把无知与愚蠢当成了“懵懂”。

遇强则强,遇弱则弱,这是我喜欢的处理社交关系的一种方式。这类人身上流动着一种让人覺得自在的气质,无论是与强者交流,还是与所谓的弱者打交道,都有一种看不见的平衡度在起作用。他们尊重别人,也获得别人的尊重。彼此之间,不会让强弱关系得到凸显,不会让功利、势利抢占位置,不会让气氛变得尴尬。

说到底,能让一个人可以与所有人融洽相处的基因,在于他们内心始终秉持着对自由与平等的推崇。

社会上存在着戾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太多人想当强者。当不了强者就假装弱者。有些对抗是事实存在的,但也有些对立是假想出来的,别被假想的这部分对立情绪裹挟了。

我不当强者,也不当弱者,只想当一个真实的、努力的、值得被尊重的人。当你走在这条路上,自然就无暇顾及四处飞来乱贴的强弱标签了。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敏宝绘图)

猜你喜欢
有多强假想韧劲
假想
贵在韧劲和长远眼光
OPPO Reno2首发体验:“过山车级防抖”究竟有多强?
别怕,那是孩子的“假想朋友”
论"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过当的法律适用
跟踪问效贵有“韧劲”
中国经济:下行中保持“韧劲”
满意度测评彰显监督“韧劲”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