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性还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021-08-09 18:51丁亚群
关键词:墙面神话想象

丁亚群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通过想象性还原的方式,借助文本的内容和相关资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模仿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进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一、变换顺序,发散思维

在指导学生想象性还原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关注想象思维的多元性,尝试围绕单元主题拓展思维,在适当的时候颠倒、变序,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生活常识,找到与众不同的写作角度,写出吸引人阅读的好文章。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非常有想象力,将法国梧桐树的叶子想象成巴掌,将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比喻成“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表现出了作者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想象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围绕“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个单元主题思考,运用想象性还原的方法,思考作者为何会注意到这样的生活细节,又是如何将想象和观察融合到一起,如何通过颠倒、变序等方式组合重构的。如有学生观察后提出:“很多人在欣赏风景的时候会重点观察花草树木,很少注意光秃秃的墙面,我要颠倒一下,不看树木,只看墙面。我发现不同的树木影子投射在墙面上,形成了不同的图像,好像在看皮影戏一样。”这位学生运用颠倒的方式观察到了别人忽视的细节,教师指导其将真实的想法写下来,着重描写墙面上的“皮影戏”演了哪些内容,一篇具有想象力的文章应运而生。

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创设有利于学生想象的写作情境,让学生立足文本,游刃有余地运用颠倒变序等方式,随时对比想象的结果。同时,学生也认识到了想象的重要性。

二、对话文本,创设情境

指导学生想象性还原,要让他们结合文本创编,填补文章的空白处,或者续写结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对话,进入到文本特有的情境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生活感悟融入其中,写出真实的文章。

《我变成了一棵树》充满想象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留白处,思考妈妈是如何发现“我”变成了一棵树的,当时妈妈是怎样想的。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想象性还原的方式,揣摩作者为何在这里设置留白,作者省略掉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补写,学生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补写的内容也更符合作者的本意。如有学生提出:“妈妈一定是感觉到了‘我的口水,她很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这一定是自己的孩子流下的。”还有学生提出:“妈妈其实早就知道了‘我变成了树,但是她不说,为的是让‘我汲取教训,以后吃饭的时候不再拖拖拉拉。”学生认识到作者之所以没有将这些写出来,是为了留下悬念,让读者猜测。了解了这些后,教师让学生补写,学生便在贴合原作情境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写出符合作者原意的文章。

除了对话文本以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围绕文本情境和想象性还原的内容互动交流,看看其他同学有哪些创意想法,博采众长,获得启迪。

三、联系生活,编写神话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经典神话,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想象性还原的方法,思考这些神话和生活的关系。其实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神话,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理解了这些后,教师指导他们自编神话,学生会設计出许多生动的情节。

教学《大禹治水》,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神话故事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如有学生提出:“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不发达,遇到水患的确难以应对,而且他们也没有先进的挖掘工具,所以数十年如一日地治水,这样的事情的确有可能发生。”还有学生提出:“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日以继夜地劳动,甚至很少回家,所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是真实存在的。”学生展开了想象性还原,探究了神话的诞生和起源,意识到神话故事中虽然有想象和夸张的成分,但里面也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描写,只是由于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将想象融入了进去。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神话的特点写作,编写神话故事。如有学生写自己乘坐宇宙飞船到月球和嫦娥相遇的故事,将现实生活和神话传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运用了想象性还原分析神话作品后,学生认识到想象和妄想之间有着明显区别,想象必须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看似不合理的情境中发生,这样他们对想象作文的认识会更深刻。

总之,想象性还原具有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文本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展开想象,并进行还原,久而久之,能不断提升想象能力。

猜你喜欢
墙面神话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超酷的智能绘画机器人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开关的美丽衣裳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
促进物理思维训练的好题